先轸的悲哀:过犹不及

作者: 枯藤老树123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19:21 被阅读8次
网络图

1

公元前627年秋日的一天,中国山西省蒲县,晋国和狄国正在打仗。一个时辰之后,晋军俘获狄军元帅,凯旋而归,狄军溃败退却。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

只见晋军阵营内跑出一匹坐骑,上面坐着一个全身盔甲的将军,手拿一柄长刀,向着狄军飞奔而去。战马所至,个个丧命,长刀过处,人头滚滚。这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狄人惊恐至极,四散奔逃。

然而,当看清了只有将军一人之后,顽强的狄军清醒过来,不再逃跑,而是围成一个圈,把将军围在中间,接着万箭齐发,一齐向将军射去。

转眼间,将军犹如一只刺猬,浑身长满箭簇。但箭头并未射入皮肉,只是穿透了盔甲,将军战斗力丝毫不减,狄人仍然近身不得。

忽见将军将刀一横,拨开来箭,跟着仰天长啸,声震百里。狄军吓得一动不动,停止了射箭。

短暂而奇异的沉默之后,更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将军抛下长刀,将长满了箭的盔甲和铠甲一件一件脱下来扔到地下,只剩下了一身单衣,然后他缓缓地对狄军道:“来吧,有多少箭尽数朝我射来!”

狄军这时才反应过来,跟着又是万箭齐发,射向这位将军。将军的身影很快变成了一个圆圆的箭球,然而他的身躯始终不倒,依然威风凛凛地坐在坐骑上,狄军始终不敢停止射箭。

当狄军射完了所有的箭后,他们的百夫长才意识到,一个人的肉体根本不可能承受那么多箭,于是下令缩小包围圈,冲上前去抓住了将军。

而此时将军早已死去多时,但依然面目如生,狄军惊为天神。

2

这位将军名叫先轸,是晋国元帅,也是晋国执政。

他自幼就追随晋公子重耳,骊姬之乱后,他跟随重耳到处流浪。后来重耳当了上晋文公,先轸随即成为晋国重臣,军队统帅。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先轸以其谋略,巧妙离间了齐秦与楚国关系,又以其军事天才,出奇兵巧破楚国大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辉煌胜利,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坚实基础。

在秦军千里袭击郑国之时,又是先轸力劝晋襄公主动攻击秦军。先轸通过巧妙的排兵布阵,在崤山全歼秦军,还活捉了秦将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

晋国能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与崤之战是两场标志性的军事胜利。城濮之战使晋坐上了霸主之位,崤之战则巩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而这两场战争可以说几乎就是先轸将军的个人表演舞台。

先轸自从辅佐晋文公及其子晋襄公,经过大小战役无数,从未打过败仗,乃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令人惊叹。可以说,先轸的出色军事才能帮助晋国成就了霸业。

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打仗讲究的是师出有名,在战场上甚至还有“不重伤”“不禽二毛”之礼。也就是说,打仗之时,双方军队要排好阵势,光明正大地打。打仗点到为止,比如一个人已经被砍了一刀,没有战斗力了,你就不能再砍他。再比如战场上如果碰到头发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的老战士,更要以礼相待,根本不能抓他们。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

先轸却突破了这样一种军事思维方式。他认为兵者诡道也,打仗靠的是以奇制胜。如何以奇制胜?虚虚实实,假假真真。

军旗是军队的标志,打仗以前甚至都要用活物来祭旗。可在城濮之战中,先轸居然做了一面假旗,使楚军上当,最后被他拦腰截断,一举歼灭。同样是军旗,在攻打卫国时,他就用无数军旗插在山头,使卫国不能判断晋军到底有多少,从而以疑兵之计打败了卫军。

再比如在崤之战中,先轸提前封住了秦军所有可能逃跑的路线,然后故意放过秦军先锋,引诱秦的大部队进入狭窄的山道,让秦军成了瓮中之鳖,全部被歼。

要知道,先轸所处的时代比写《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孙武和孙膑早得多了,两本兵书中的很多计策事实上就是受了先轸军事思想的影响。

这么一个军事天才,领导和同事们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晋文公说:“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意思是城濮之战主要是靠了子犯的战略以及先轸的战术取得了大胜。

赵衰说:先轸有谋。这个“谋”当然主要是指军事上的谋略。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要给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位的话,先轸就是先秦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3

然而,比起常胜将军、杰出军事家等偏重于军事才能的称号,先轸更是一个标准的谦谦君子。

君子的标准是什么?仁、义、礼、智、忠、廉、耻等,缺一不可。而这些美好品德在先轸身上都具备了。如果说,跟随重耳19年流浪着重体现出的是他的“忠”,那么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善用谋略,则体现出他的“智”,而如果缺乏“仁义礼”等基本品质,那么也就不会有忠,更不会有智。

而先轸以死明志则更能看出他是一个把名节看得高于生命的人。

崤之战,先轸设谋大败秦军,并俘获孟明等三将。本来晋襄公是要在列祖列宗前把三位秦将处死的,可这事被襄公的母亲,也就是秦穆公之女文嬴(即怀嬴,后因改嫁给文公则称文嬴)知道了。家国情深,文嬴请求襄公将孟明等三将释放。襄公碍于母亲的面子,就释放了他们。

当时先轸正在家里吃饭,听到这个消息,急得将含在嘴里的一口饭吐了出来,急匆匆跑去见襄公。

见到襄公,先轸指着他鼻子恨恨地道:“你小子好不懂事!将士们不顾生命危险好不容易擒了秦国三将,你凭妇人一句话就把他们放了!呸!”

情急之下,先轸不顾君臣礼节,竟然将一口口水吐到了晋襄公脸上。

晋襄公乃晋文公之子,也是有德之君。他并没有在意先轸的无礼举动,而是伸手擦干了脸上的口水,一面向先轸道歉,一面命人快去抓捕三人。可是三人早已去得远了。

假如襄公懂点心理学,或者襄公小肚鸡肠些,反手抽先轸一个大嘴巴,或者将先轸打一百大板,那么或许这口口水的过节就这么过了,以后就啥事没有,甚至历史都有可能会改写。

为何?人类有“补偿心理”,在意识到自己犯错误时,如果能适当地受受虐,那么心理就会获得平衡,否则就会永远留下心理阴影。此事古今皆同。

可襄公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向他道歉。襄公不知道,他的这个大度举动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先轸得不到惩罚性心理补偿,就只能选择自我救赎了。

这一年,与晋相邻的狄侵略晋国,先轸大败狄军并俘虏了他们的元帅。这是先轸一生中最后一次胜仗,也是最后一次战斗。

大功告成之时,先轸留下了一封书信,一个人上了战场,接着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

他在信里说,自己如果不死,就对不起襄公,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君子”的名号。就这样,先轸以一死报答了襄公之恩,也成全了自己的名节。

4

然而,先轸这样做值得吗?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事情起因就是先轸情急之下往襄公脸上吐了一口口水,就是这个无礼举动导致了先轸最后的以死殉国。

但是,先轸之情急,急的是公义,而并非私情。他之所以情急,是因为孟明视、白乙丙与西乞术乃秦国最为有名的三个将军,如果今天将他们放了,那么很有可能下次秦晋之战时晋国就要败在他们手里。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及早除之。

在那个时候,先轸心里想的就是国家利益,以至于竟然忽略了君臣礼节。然而,相对于国家利益,君臣礼节真的那么重要吗?

看看圣人讲的话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先轸吐在襄公脸上的一口口水,襄公早已忘记了,可是先轸却将它牢牢地记在了心中,认为这有亏于君子之道,足以破坏自己一世英名,而能挽救这一切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死相报。在与狄国打仗之前,先轸叹道:“想不到我不死于秦,却死于狄!”

然而另一方面,先轸却从未想过自己死后,晋国少了一个军事天才,且不说霸业能否继续维持,就是西方的秦国无时不在想着报仇,自己死了,晋国能抵挡吗?儿子先且居虽亦有才,毕竟年轻,根本不是孟明白乙他们的对手。事实也证明,三年后秦军以孟明为帅讨伐晋国,大败晋军而还,而晋军几乎就没有还手之力了。

这些,先轸却从未想过。此时,一口口水带给自己心理上的煎熬已经远远大于对国家对社稷的关心。

这岂不是过分看重了礼,却丧失了真正的礼?难道这不是以私废公?

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自杀殉国的人,多少是像先轸一样,以一死来成全自己的名节?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爱惜自己的羽毛比爱惜江山社稷更重,这实在是算得上“过犹不及”了。

先轸之死,并不是他个人的荣耀,在老树看来,或许恰恰就是他的最大耻辱,他的战死或许就只是一出荒谬的悲剧吧!

不过,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向两千多年前的先轸致敬,毕竟,从人格魅力上说,先轸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相关文章

  • 先轸的悲哀:过犹不及

    1 公元前627年秋日的一天,中国山西省蒲县,晋国和狄国正在打仗。一个时辰之后,晋军俘获狄军元帅,凯旋而归,狄军溃...

  • 他一战留名却如此结局,缘于一桩婚姻

    先轸,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统帅。 说起先轸的故事,要细细道来。 宇宙中分星系,星系中分小星系,小...

  • 先轸的“三战”

    我们先来看一份主人公小传: 人物简介: 先轸,男,华夏族,姬姓先氏,元帅军衔(晋制),封邑在...

  • 第96篇 先轸

    【读史日历】(第96篇 先轸)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

  • 狼旰

    秦晋交战时,晋襄公任命先轸为元帅。一日,先轸升帐,问“谁肯当先锋出账?”,当时狼旰刚升为右车将军,自告奋勇。...

  • 八佾第二十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有限度,悲哀有节制。凡事过犹不及。大喜大悲乃两极,之于人生也无常。

  • 战国策―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原文】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

  • 战国策―秦伐宜阳

    【原文】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倗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

  • 近说晋史005 | 战神,先轸

    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时,有一众追随者,其中最有名的是五位贤士——赵衰(cuī)、狐偃(yǎn)、贾佗(tuó)、先轸...

  • 战国策14-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献计,使秦。 轸与秦王唔。因轸原为秦臣,秦王颇有爱才之意。 轸以故事喻。其一曰吟吴歌。 吴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轸的悲哀:过犹不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mm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