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研究
要把课堂上的教学现象和事件加工成教学案例,一是需要把冗杂的课堂信息整合成教学故事,要注意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并注意凸显重点细节,删减无关细节。二是要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从教学故事到教学案例,需要有从“有句号结束”到“用问号引起讨论和对话”的变化。我们不要简单的说,你没有处理好教材和授课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说,议课就又成了下结论的评课了。
案例讨论的时候可以有以下流程:第一步:议课应建立在课堂上真实的故事和情境的基础上,因此,案例讨论首先需要有观课教师,描述自己感到困惑的教学故事,同时提出针对课堂现象梳理出的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步:参与者听取授课教师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目的是了解授课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帮助授课教师梳理和澄清自身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同时,参与者也能梳理出教育假设教学方案,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提出问题的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这就是观课异课之中的假如我来教。
第四步:所有参与者围绕教学故事和前面已提到的问题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质询,讨论和交流,以达到对困惑和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所有参与者总结案例研究的问题,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对解决相关问题达成的共识,以及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观课一课活动的成果,使讨论活动有收获,形成带得走的东西。
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有不同的选择方法1.学习效果比较理想的案例,2.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案例,3.一时看不清楚效果,存在疑惑的案例。每种案例都要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例如效果理想的案例中发现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这种案例我们可以复制模仿。找出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进行教学重建。教学效果不理想不仅仅从学生身上找案例,这样到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而是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行为上寻找原因,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后,教学观念也可以重建。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方式的重建是观课议课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意义。
存在疑惑的案例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要去深入理解授课教师的做法,同时也要有所超越和批判。
二、观课议课的行动研究路径与方法。
重点谈到了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
1.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遇到了问题,比如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并不如我所要求的那样积极参与。
2.我设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组织以使他们的积极性提高适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还是进行结构性练习?
3.我实施想象中的解决方案,我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并引入了有结构的练习,使他们在没有我经常督促的情况下,提出和回答问题。
4.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我的学生参与性强多了,但他们太吵闹,并且在有结构练习的情况下仍依赖我,这部分就相当于在行动研究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虽然说把之前的问题解决了
5.我根据自己的评价,重新系统的阐述问题,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既积极参与又不太吵闹,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中更具有独立性。
那么,观课异课行动研究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确定观课一课主题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是课堂实践中的困难,也可以是先进教学成果的开发运用,或者是学校科研项目的展开。
2.寻找并论证实践变革的行动方案。
3.开好关课一课的课前会议,4.定向观察,
5.专题议课,
6.研究小结设计,新一轮或新问题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