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们正处在施拉姆口中午夜前七分钟的最后几秒,在这短短的几秒中,互联网——一个全新的平台诞生了,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传播媒介进行,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媒介一步步地发展,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文字、声音、图像三者慢慢在媒介的发展中逐渐具备,新闻传播的形象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立体起来。但是,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科技并不满足于仅仅发展现有的媒介,很快,互联网的出现给三大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将其他三个传统媒体的功能概括其中,甚至其强大的功能能够超越其他媒体。近年来,各个报纸的发行量下降、广播收听率降低、电视收视率下降……种种现象映射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大量生存空间,而一直依靠传统媒体进行的部分新闻传播活动也因此遭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互联网功能之强大,也难怪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将互联网定义为“第四媒体”。但是,互联网的“第四媒体说”并没有站住脚,毕竟互联网并不符合媒体的定义。互联网究竟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平台,代表着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互联网的存在,为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它所提供的平台超越了传统媒体所能及的。
从互联网的特性来看,互联网所具备的数字化与海量性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让新闻传播的速度不在与火车相比,而是赶上了光的速度;其个性化与社群化,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准确的受众平台;而其跨媒体与多功能的特性,让本来被互联网占据生存空间的其他传统媒体拥有了一次转型升级的机会,将其发展的空间扩展到新的一片疆域。譬如当今时代流行的大数据手段,能够通过个体数据的分析来量身定制服务内容,就新闻传播方面来看,互联网大数据能够通过受众信息的分析整理为受众推送更具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阅览量,也为受众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同样,互联网作为一个广阔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也为当今一个新兴的群体——自媒体,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如今,在互联网的环绕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新闻传播的使命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自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更加平民化,新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大众的智慧在这一刻凝聚。
然而,在这样一个自由的自媒体平台里,也缺少了限制的力度。朋友圈里塞满了假新闻,微博里流传的谣言屡禁不止……新闻消息的内容良莠不齐,使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面对新闻素养并不齐全的自媒体,新闻传播事业也面临了新时代的困境。对新闻真实客观的坚持不仅仅只是新闻传播工作人员肩上的担子,在互联网庇护下人人皆传播者的时代,这个担子又有多少人担上。
互联网给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同时也让新闻传播走入困境。互联网总有两面性,当今的新闻传播事业也正努力在适应。无论是新兴自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还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看齐的媒体融合方式,都在积极地适应这个时代。历史的车轮无法停下,也难免遭遇坎坷,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形势,终究会影响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其影响是好是坏,还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文/杨蕻意
2018年5月4日
REASON: https://www.jianshu.com/p/7671ddb3ce8f
显然,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知网为何物,通篇论述没有多少资料来支撑,大概也想通了外国新闻史这门课的成绩为何如此,这篇写得确实很烂。同样,老毛病也犯了,又是一堆高谈阔论,不知道逻辑层次在哪里,一幅"歌颂”的模样——腮红很正。
WHATEVER,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来需要调整的地方还很多。首先,全文的论点应该是互联网的诞生为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了“事业”一词,倘若要狭义地理解,就要当成一种区别于“产业”的概念,于是这里的论点在结合下面的论述来说,用词并不严谨。在论述中,主要是分互联网发展与传统媒介的矛盾、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人人皆媒与自媒体三个方面来讨论机遇和挑战。其中,唯有一个“第四媒体”的概念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其他部分均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口气。
两年后来回想以前的文章,发现一个泛泛而谈的致命问题。而泛泛而谈所带来的威胁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缺乏具体的案例与理论概念,十分难以让人信服;二是语言空洞,缺乏特点,很难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课程要求自学的一份PPT,虽然涵盖了39个经典理论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特色的解说方式,大多一些空洞之语,难以让人接受这是如此经典重要的学习内容,单靠PPT也无法掌握理论的精华。
那么,上述的文章如何修改?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需要修改论点,排除语言中的歧义,直接将“事业”一词删去即可。第二,本片文字的写作动机应该是以互联网和新闻传播为主题,自拟标题。如此看来,标题还不够具体,建议大题后再加上“——机遇与挑战”,更能简洁明了地提出论点。第三,论述中缺乏具体的论述,需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论文等资源,看看自己观点相符与不符的文章,一是为了支撑自己的看法,二是为了查找自己观点的漏洞,要积极与其他文章互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引入大量的文献,毕竟只是一篇千字小文,需要详略得当,引入的文献需要一针见血,切忌主次颠倒,支持本节论述即可。
另外,关于论文的检索也十分简单,只需要在知网搜索条中输入论点关键词即可,比如,输入“互联网”新闻传播,可以分别以时间和被引量(这样很容易找到权威的文章)来排序,很容易找到心仪的文章,像是在论述“人人皆媒”时,联想到“键盘侠”、“网络暴力”等负面信息。(如今的我已经可以想到“匿名性”的问题了,但两年前的我绝对不知道)于是,我在文献列表中发现了题为“互联网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道德绑架’现象”这篇文章(张若怡,韩隽.互联网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道德绑架”现象[J].西部广播电视,2016(23):36.),被引量还不错,这便能成为我引文的候选之一。一般而言,在如今的写字中,字中所谈到的文献是写时阅读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提笔之前还是得先看看别人的文章。
当然,如今再看这篇文字,也无法弥补,但愿以后是写不出来了。(并不
文/杨蕻意
2020年4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