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院学习
NO.01 关于第一手资料的思考——新生研讨课有感

NO.01 关于第一手资料的思考——新生研讨课有感

作者: 哩梨鲤莉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20:49 被阅读0次

    在大学的第个一学期,我接触到一门形式新颖的课——新生研讨课。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关于资料解读的研讨,也指出了第一手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也接触到了以“重庆各报联合版”为例的第一手资料解读。但是,对于“第一手资料”这个主题我仍存在一些疑惑——什么才算是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的来源除了走进档案馆还有其他什么方式?这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的地位?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否能透析一切?

    首先,第一手资料肯定是通过自己收集原始资料得来的。在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后,我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并非全是文字实物类的,还包括口述的资料、图片资料等,例如:原始文件、日记、信函、档案、照片、视频录音资料等。第一手资料的形式这么多样,获得的来源肯定也不止是走进档案馆那么简单。无论是上街采访所得记录,还是书目里一张小小的照片,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不管是哪个领域,第一手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就像是一个地基,没有地基夯实基础,一栋大厦是难以建成不倒的。史学研究需要第一手史料作为史学结论的依据,科学研究需要第一手数据作为研究演算的基础。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不知不觉接触到了第一手资料。在李老师的中国新闻史课堂小组展示中,我所在小组选题为“《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很意外、很惊奇地找到了《新青年》的PDF版本,让《新青年》这本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杂志不在只是存在于他人研究报告及教科书中。通过对《新青年》PDF版的阅读,我也对这本杂志有了不同的了解。先前我就局限于教科书上那种“舆论阵地”的说辞,总觉得《新青年》这本杂志就是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工具罢了,但是在对PDF版本的阅读中,这本杂志给我的印象却于当今杂志相似。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新青年》这本杂志的排版、内容、封面。里面广告的穿插、广告内容的选取让我耳目一新,学识尚浅的我万万没想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居然还有“数学微积分教科书”、“女子专用教科书”等的书籍广告,而这些东西在我以往中、学习中是难得接触得到的。原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是走在如此思想浪潮的前列。还有就是该杂志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排版简直就是同当今中外文对照的排版一模一样——左边是作者所著英文原文,右边是编辑的翻译,下方还有必要的注释,如作者介绍等。这也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大学语文课中谈到的中西古今之变,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对当时旧体制下中国文学的冲击是何等之大,而这些感受往往是在别人的二手资料中体会不来的。

    通过《新青年》杂志原版的阅读,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但我对这第一手资料的层面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阅读了解的层面上,还谈不上解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来说,“解读”这一环节不容小觑,解读一旦有误,依靠这第一手资料所建立的大厦必将轰然倒塌。当然,第一手资料也不仅仅是用于史学、科学的研究,在新闻领域,第一手资料也是必要的。年末,柯林斯词典发布了2017年十大年度热词,“假新闻”一词位居榜首。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看到“假新闻”一词,肯定是比较敏感的,再看看后面紧跟列举的2017年假新闻,我觉得有很多越传越离谱的新闻事件,其问题主要出在对于原始新闻资料的解读上,这也就是所说的“第一手资料”了。

    例如今年的5月8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清华才女颜宁教授为何负气出走普林斯顿?》的文章,文中以颜宁在2014年发布的博文《一份失败的基金申请》为“主要依据”,并写道:“颜宁是因为连续两年拿不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负气而去。”同时在文中分析称:“(颜宁)负气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内的科研体制让她无法开展想做的科研项目。”但是5月9日,颜宁在其个人微博账号“nyouyou”附上该文链接并连发三条微博予以辟谣。其首条辟谣微博这样写道:“万能的微博,请问如何投诉这一类造谣公众号文章?我去不去普林斯顿关基金委什么事?开始不想在微博说这事,是怕帮他传播,只在微信朋友圈第一时间辟谣了一篇类似文章。结果在瑞典一觉醒来,被无数人问这文章是否属实,还属实呢,明明就是莫名其妙,无稽之谈。”在这一则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微信公众号仅凭颜宁的一篇博文就大做文章,这完完全全是对第一手资料的不尊重。在未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以一篇单薄的第一手资料——一篇当事人的博文,随意解读,再加以作者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成功地推出一则彻彻底底的假新闻。

    再而就是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红黄蓝儿童性侵案件”,在网络上传播的也仅仅是短短的某在园幼儿“家长”揭露“真相”的视频,这段对某“家长”的采访视频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肯定是一份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却是凭空捏造的,所谓的“家长”也不是家长,其所叙述的事件经过也只不过是天方夜谭。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并没有去追问视频来源的真实性,而是一味地去“讨伐”园方,反而误导了群众的立场和看法。可见,第一手资料也不一定是绝对真实的。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了郭老师课上所提到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需要进行核查。有学者指出,我们如今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后真相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对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解读就必须得小心翼翼,尤其是那些来源不明、还未进行深入调查核实的新闻素材。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保证新闻的真实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收集新闻素材时,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所得的资料是否真实可信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在解读素材、得出结论时是否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手资料固然十分重要,可是这一宝物是成龙还是成蛇,还是要看解读人自己。得到第一手资料时,这是否合理?这是否真实?这是否充分……这些问号应常记于心。倘若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投身于新闻工作中,我也希望那时的我还记得此时的我心中的这几个问号。

    文/杨蕻意

    2017年12月27日


    REASON: https://www.jianshu.com/p/7671ddb3ce8f

    这一份新生研讨课的感想,算是我对于新闻专业问题的第一次系统的思考。文字的开头,还看的出来当时我的笔法还停留在中学时期,总是带有一种学校里的“谄媚”,有好多低价的形容词。然而,这一份文字却是我大一上学期唯一一篇拿得出手的文字。

    上了这几年大学,再看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是贯穿至今的,也是专业里总是强调、总是看好的——结合时事热点。无论是讨论历史,还是讨论未来,总是要看看当下,看看古为如何今鉴,看看今日如何引领未来。

    要结合时事,就必须要关注热点,这便成为了新闻专业中很看重的一点。在新院没法一心只读圣贤书,无论是课程还是作业,总是把人往外赶。大一大二的摄影课,大三的节目制作,每个星期的周末算是得一心扑在校外,大多数人也因此把重庆走了个遍。然而,这并不能算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当夜幕降临,你还拿着单反徘徊在东水门大桥上思考这周如何交片时,你已经不知道是要空手回校还是要纵身跃下。同样,在新院也不能在社交媒体中落后,微博微信必是常备,不玩抖音快手的我已经落后得很远很远。

    另外,我在写这篇文字时,也许经历了不少痛苦。看见文字里所提到的新闻,不像是我平常会谈及的。我不太喜爱去谈论某个事件,发表一些观点。这些新闻素材的出现,想必是作业要求方才加上去。然而,谁会想到,在这篇文字的两年后,我将遇到一个劲敌——新闻评论,让我在一段时间内,与自我斗争,勉勉强强写下二十余篇文字,甚至还要发布在门户网站之上,甚是惭愧。而这些文字,我也不太想去回顾它,也许不会出现在将来的文字梳理中,毕竟我认为里面并没有太多自我的表达,反而是为了顺应主流,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做了一点涂色动作而已。再说,我不擅长也不喜爱新闻评论,不会有什么发挥,只是套用一些“技巧”,只求过关罢了。

    可是,这些正是我所经历过的。

    文/杨蕻意

    2020年4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01 关于第一手资料的思考——新生研讨课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jb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