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周一 晴
今天继续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
1.怎样在文章中“讲道理”
文章要有说服力, 说服力来自“讲道理”,也即指说话写文要符合常理,讲逻辑,讲常识,把话说清楚。日常行文中经常会出现不会讲道理,不讲逻辑,不讲大家约定俗成的思维规则。
比如,概念模糊,有作者对自己所运用或要论述的概念没有清晰的理解,而是以片面模糊的理解去大谈特谈某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述”,往往越说离真理越远。如,脱离高考谈素质教育;又如,以偏概全,以个别案例视为普遍化现象,然后论述,这样的文章必然缺乏说服力;再如,前后矛盾,思维思维单一等。
2.多想想,别人会怎样反驳你
写文章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多琢磨一下,别人会怎样反驳你?如论证“人必须吃饭”,论据是吃饭可以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能够维持我们的健康状况,甚至延续我们的生命等。如有人会“反驳”:难道只有吃饭才能保证人必须的营养吗?逻辑漏洞是:概念不准确。再有人反驳:有人,特别是某种养生的人,可以不吃饭,却照样能够维持生命。补救方法,加时间状语,“通常而言”。要知道批判总是比立论更容易,可以说,无论立论者写作时如何思考周密,文章出来后都很容易被人戳得“千疮百孔”。尽管我们并不能穷尽所有可能的反驳,但尽可能地堵死漏洞,十分必要。
3.怎样把观点讲清楚
讲观点的文章要确立论点、搭建结构、寻找论据、组织语言......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方法,如,“旗帜鲜明”(亮出观点,毫不含糊),铺垫呼应(写前面要想到后面,写后面要想到前面),善用对比(正反对比,前后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抽丝剥茧(抓住一点,深入剖析),递进深入(由因推果,由果及因,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设身处地(站在对手的角度多想想)........
4.怎样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上)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波澜起伏,其实生活中大多数发生的事都很平淡。但既然我选中了某件事来写,说明这件事不那么平淡。所谓“有故事”,很多时候就是指“有情节”。
但如何把“情节”写好呢?
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安排叙事顺序。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写作中善于安排结构,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弋多姿;而如果不会安排结构,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可能会被写得一马平川。
曲折意味着悬念与出人意料的包袱。文章有顺叙,倒叙,插叙,一般认为只有先说结果的倒叙(让读者产生悬念:“为什么会这样?”再回头写事件的起始和经过),才能让故事曲折。(宁小燕之死)
有时,如果遵循事件本身的流程,忠于我们自己的感受,写出的故事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书生购物故事)
平时,我们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不妨先琢磨一下,怎样安排故事叙述的角度和顺序,才能让写出来的故事更加生动?
5.如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下)
当然,有时候遵循故事本身的自然流程也可以让叙述引人入胜。(《故事会》的故事)三重对比:最初的不放心和一本书不少的欣慰;突出了我的信任与后来书少了一本的“痛心”;这双重对比,让故事有了一些涟漪。又如,在说同学们希望我相信他们时,特意讲了陈健的请求,这既是伏笔——为后来的“犯错”埋下伏笔,又是对比——他言与行的对比。再如,陈健的“认错”,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这是一次跌宕;事态”平息“后,邻班女生还书,让我意识到陈健的”撒谎“,又是一次“无风起浪”.......
不动声色的突出了三次意外,故事便显得生动起来。
6.这样把故事写得绘声绘色?(上)
写故事,不仅满足于写得清楚,还要尽量写得生动。如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语言模仿力强,幽默风趣,但所谓”语言模仿力强",是抽象概念,如何绘声绘色地写出他的语言模仿力强?“不日(是)已经告入(诉)你了吗?你累日(死)我了!你站远点!烦日(死)我了!”他是上海人,但用卷舌音快速模仿售票员的话,惟妙惟肖,我们捧腹大笑。“语言模仿能力强”“幽默风趣”被展开成绘声绘色的文字,读起来是不是就有感染力了?
所以,一定要学会“展开”。
写人叙事有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描写”。
记叙,简单的交代,告诉读者“是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
描写,是形象的刻画,告诉读者“怎样”或者“如何发生的”。
7.如何把故事写得绘声绘色?(下)
描写,就是用书面文字将抽象的特点或印象展开。小学语文老师说过,描写分为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色描写.......但如何将这些描写体现在自己写得故事上呢 ?
“一个男孩的随身听被盗之后,我很快便查出是万通干的。”这叫“记叙”,只是简单的交代,这样的文字显然“干巴巴”的。如何让故事回到生活本身的有声有色?
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外貌描写,写万同的眼光:“眼光顿时闪烁出一丝惊慌”,“眼睛仍死死地盯着我,但眼光已是一片呆滞”,“终于垂下眼帘”其实是写内心,即通过写外貌特别是目光揭示其心理变化。对话描写,但他越来越紧张,我越来越缓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共同编织着这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