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曹红格
蒲公英大学亲爱的学员们:
大家晚上好!
又到了周五,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是第十讲——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创意。
说起非连续性文本,也许有的老师是第一次听说;也许有的老师呢,已经有关注到了。其实这个领域啊,目前已经有一些专著。如果说第一本的话,可能就是这一本《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与测评》。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本书呢,是2016年我和工作室的戴一苗老师一起编著的。它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介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试的专著,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面面观,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一些基本概念、它的分类等等;第二编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样教,一共有几个课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谈非连续性文本怎样教;最后一个版块收集了50多页的非连续性文本测试题。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启今天的分享。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再版,再版的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以往所没有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当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课标为什么要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样一个新概念呢?其实它是有一些背景的。
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非连续性文本。比方说某一个产品的操作说明,比方说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展示的示意图,再比方说好多城市的地铁线路图,地铁线路图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目,再比方说我们每个人都碰得到的车票,游乐场的示意图,这些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这张西湖鸟瞰图,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个是一个有创意的广告,这个广告里边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信息包含在里面,你从上看,从下看,从中间看起都可以,他没有一个非常连续的一个文本在里面,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国际三大阅读试评价之一的PISA测试,创造了另一种文本的类型,它被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呢,目前有好几个,那么我们呢主要是对这个概念作这样的界定:连续性文本主要是由句子组成,依次形成段落结构,如篇章、整本书等等;非连续性文本则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常见的类型有图表、数据、表格、图示、地图、票据、广告、证书等。还有一种非连续性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放在一起,有整体阅读的意义,,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比方说我们平常的微信阅读,关于重庆大巴坠江事件,有好几个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他可以先读这个,也可以后读这个,而且可以跳读,这样的一种文本组合也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其实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且根据文本的指示,运用这些信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跟课标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小学生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呢?上海2009年参加了PISA阅读测试。这个测试当中65%是连续文本试题,30%是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混合文本大约占了5%。这个测试要求既参考连续性文本,又要参考非连续性吗。结果考下来呢,上海的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出26分。但是有一个指标却比大部分国家,低非连续性文本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低于大部分的国家,这个数据引起了我们制定课标的专家的重视。
那么非连续性文本它是如此的重要,生活阅读很重要,国际阅读也非常重视。加上我们香港等地区,已经把视听阅读当做了考试的必备内容。
香港的试卷当中呢,有一道题目是根据一段视频,看视频,然后做5-6道阅读题目。这种阅读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那么,有的老师说:张老师,非连续性文本从哪里来?我们教学当中好像很少涉及,怎么做呢?有三个途径:第一,改良现有教材。就是有些教材内容呢,我们可以插进去一些图表,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第二,整合相关学科的资源。第三,提取生活资讯,让它成为教学资源。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有以下一些案例给大家分享。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比方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可以插入相关丝绸之路的时光轴,丝绸之路的剖面图,丝绸之路对各个不同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等等,它就可以插入这些素材。
比方说《詹天佑》这个文本,就可以把詹天佑的生平,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詹天佑电影中的一些片段,这些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比方说《蝙蝠与雷达》,关于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这个图就可以放进去。
关于《鲸》,不同类型的鲸,它是怎样呼吸的,是怎样吃食的,鲸的种类等等,都可以插入。
大家看一下一览表,好多内容都可以插入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
具体怎么改良教材呢?途径一:增加切实有用的图表文字;途径二:在结构上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编排的特色。
好,我们来举例子。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原教材对兵马俑有一个总体的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这个时候呢,我们就插入一个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面示意图,这样就清清楚楚,让大家知道这个兵马俑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它很直观很精准。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再比方说《鹿和狼的故事》,讲述了凯巴伯森林100多年间,人为的大量捕杀狼,引起鹿的数量变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插入一个柱形图进行比较,对比非常鲜明,非常得直观形象。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再比方说钱学森,我们可以给他设计一张简单的名片:出生日期、逝世的日期、祖籍、毕业院校、职业、他的成就。可以让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课外收集钱学森的资料,做一张钱学森个人小档案,插入课文当中。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江苏有一个叫金玉的老师,上了一堂《飞翔蓝天的恐龙》,她在上这篇说明文的时候啊,就插入了不同的图片,以及不同恐龙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生活的一个展厅,这是一个展厅,展出不同的这个恐龙,这个就非常鲜活。梁龙有什么特点,剑龙有什么特点,三角龙有什么特点,有图,有文字,这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她把百度当中所搜索到的资讯进行整合进来。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第二,就是整合学科资源。把相关学科的资源加以整合,比方说科学啊,数学啊,把它整合进来。这个呢,我就不展开讲。
第三,搜集生活的资讯。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地图啊,药品、产品说明书啊,商业图标啊……我们可以关注并搜集整理,开发出新的文本。
那么连续性文本常用哪些策略呢?一个就是图表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图与表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第二个策略是理解推论的策略,理解文本,根据文本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推论,获得意义。第三个呢,就是比较归纳策略,不同的素材进行比较,比较它的异同点,发现它的相同点。还有一个就是评价反思,对某一些材料,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获得文本的意义,建构新的意义。
举例子:我曾经用这幅图出过一张试卷。这是一张杭州市近十年雾霾日统计图,从图中可知,2004年雾霾天气176天,2005年165天,2006年159天,2007年160天,2008年158天,2009年突然增加了,170天,2010年129天,2011年159天,2012年雾霾天气157天,2013年雾霾天气209天。此图表统计于2013年11月7日。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结果,我们出了一个什么题目呢?问学生,2013年雾霾天气209天,是对还是错?结果有学生就掉进了这个坑里,因为他没有关注到最关键的信息:统计日是11月7日。他就没有学会推论。对吧?
这关于推论,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里有一个新的词——“推想”。“推想”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的推想就是猜测、推断,这种推想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和“重读”“统整”一样,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阅读策略。
推想,它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从文本当中去找支撑的理由,进行合理的推测。
具体,我们来看一个课例,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做推论。
我们开发的《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用的是美国的理科教材。它的编排很有特色,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南、基本概念——科学家运用哪些方法来认识世界?关键术语——观察、推理、预测、分类、制作模型。阅读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并罗列在表格当中,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将问题的答案逐步写入相应的列表当中。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其实美国的好多阅读技能方面的书啊,是非常有意思的。阅读,它是有方法,有策略的。
接下来我们出示了,第一个推论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这一段话推想文中的珍妮.古多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职业是什么?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那么学生就可以抓住“非洲黑猩猩”,再比方说“冒着倾盆大雨,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学生有的说是科考工作人员,也有的说是动物学家,也有的说是野外的一个驴友。孩子们就会根据不同的文本信息,去推想,这就是推论。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哦,原来珍妮.古尼尔她是一个动物学家。中学毕业后的只身进入非洲热带雨林,与野生黑猩猩为伍,在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揭开了野生黑猩猩行为的奥秘。并建立野生动物研究会,她的发现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那么,这里边有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推想题。左边是教材里面的《黑猩猩5月份的饮食结构图》,5月份的52%是果实,其他占1%,植物花瓣占1%,昆虫占2%,肉类占2%,叶子占12%,种子30%。那么,接下去让学生进行一个11月份饮食结构图。假设你了解每年的11月份是掏白蚁的好季节,此时的黑猩猩花大量的时间吃白蚁。预测一下,11月份黑猩猩的饮食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那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结构图,哪些会发生变化呢?植物花瓣几乎没有了,因为11月份植物很少开花。昆虫依然是有的,这里可以改为白蚁,它可以占到40%左右。种子,因为11月份过了秋天,这个时候应该会更多。果实呢,却会大幅度降低。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森林的了解,对黑猩猩饮食结构的了解,进行一个预测。虽然说他的预测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这种预测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是推想。你看,根据前边的结构图,根据自己对黑猩猩的了解,根据对森林物候的变化的了解,去推想相关的饮食结构。这个非常有意思。
第三,叫做比较归纳。对于由两个及以上具有共性的材料组成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主建构意义。好,我们可以采取借助维恩图,“T”型图等具体的工具,完成比较辨析。
好,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一个是《药品说明书全文阅读》。老师让小孩子认真阅读泰瑞宁牛磺酸颗粒说明书,再去阅读一双黄连口服液说明书,推出一个维恩图,两个椭圆交叉部分是写相同点的,左右两部分是写不同点的。那么孩子就可以从多个维度,仔细阅读,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来。这个就是比较辨析。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就是孩子们的发现:两种药都是口服的,储藏方式都是密封的,过敏者是禁用的,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一共发现了五点。而不同的是一个是味甜,一个是味苦;一个是颗粒,一个是液体;一个是遮光,一个是避光;一个是在干燥处保存,一个是在阴凉处保存。这是孩子们发现的不同点。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再比方说,在《鲸》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对比法。比如,须鲸和齿鲸,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然后呢,我们把两幅图放出来,让孩子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孩子们还是可以借助维恩图,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第四,就是评价反思策略。引导学生把在文本当中找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接,综合判断,梳理出自己的见解。
比方说,交给学生一张《温州南站至杭州站》动车时刻表,然后让他们认真检查,假如你是一名乘客,请对这张时刻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那么孩子们就会提到,比方说,在这个高峰期增加列车的数量。再比方说,在周五的时候呢,增加杭州回温州的列次。也有的说,减少中午时段车辆的来往。这就是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判断,一个综合的分析,提出一个评价的策略。
再比方说,提供一个南京一日游攻略,请你为这份攻略打分。这个每个城市都可以用。让孩子先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城市,再出一份攻略,说说你觉得哪些设计是很有道理的,哪一些是可以微调的?这就是综合的评价反思。
那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我们除了它的阅读策略之外,还有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方面的研究。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其实我们还是在起步阶段,借鉴了美国以及相关研究者的一些成果,进行一个初步的尝试。
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呢,我们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个尝试,一种途径是什么呢?是整本书阅读当中无意识的渗透。我们推出的好多导读单,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第二呢,就是在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尝试。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其实还有第三条途径,就是生活当中,让孩子去设计一个表格啊,一个思维导图啊,这些其实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教材在这方面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但是,我觉得在生活当中,孩子们还是可能会用得到的,所以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启蒙的一个指导。
好,我们举例子。比方说,有一个孩子阅读了汤汤的小说《美人树》。读了《美人树》之后呢,让孩子去把这本书的相关内容,用图画、符号、简单的文字把它画出来。孩子们在画这个图的过程当中,他就是在理解这本书。这个我们把它叫做情节图,或者叫情节梯。把一本书读薄,简单的来整理,这个几乎每个老师都可以尝试。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比方说,百班千人读过一本书,叫《划桨入海》,初读整本书之后,寻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用简单的文字箭头图示,整体呈现故事的框架结构。有的孩子,甚至利用卫星定位图,把五大湖的具体位置画出来,每一个湖泊和另外一个湖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把整个时间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事情都罗列得清清楚楚。这个非常有意思。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情节图比较适合冒险类的文本,或者地点变换比较多、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故事,可以采用这样一种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方式。
还有一种,角色地图,找出书当中的重点人物,将这个重点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这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
这篇文本,比方说《妖精的小孩》,《妖精的小孩》核心人物是谁,核心人物就是萨斯其,她和哪些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呢?让孩子简单地列一列,做一个箭头,孩子们一下子就把人物表画出来了,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一个消化的过程。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个也是角色地图,小孩子对人鱼公主有什么特点?进行一个梳理。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还有一些学习单,一起研究萨斯其她的住所是什么地方,她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她有什么爱好,她的情感有什么特点,她有哪些超能力,还有其他。这是对人物的研究。
然后呢,萨斯其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不同。萨斯其与妖精的不同,她不是全妖精,她是半任半妖。她与村民们的不同,妖精们如何对待萨斯其是不同的,村民们对待萨斯其也是不同的,进行一个找不同的研究。也用列表统整的方式进行。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第五种,叫做角色名片。读了一本书小说之后呢,让孩子给某一些自己喜欢或者认为最有特点的人物,设计一张名片。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方式。
人物印象快递,他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的趣事、糗事、怪事,你觉得这个人物他的魅力指数怎么样?人物猜猜猜,最后大声地呼喊他的名字。这个也非常有意思,尤其适合小说的阅读,性格特点非常鲜明的小说,用这样的方式盘点人物,创意人物。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第六,对比阅读,我们也可以让孩子阅读同类型的书,让学生从不同的书当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列出一个表格,进行统整。
有一段时间我让孩子去比较《灵犬莱西》《忠犬八公》这两本书的异同点。宁波艺术学校的小朋友他们也这样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的身份、犬的身份,猫与狗的着重点、对主人忠诚的方式、结局、时间观念、文字表现不同。然后呢,把《灵犬莱西》与《忠犬八公》全方位地进行比较,最后找相同点:都是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题材,都是一只准时来接主人的犬,犬的主人都是一个讲信用、守规则的人,通过细节描写,突出狗的忠诚。无一例外的,人与狗感情忠厚。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样的一种阅读,让孩子尝试比较阅读,这样的一种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刚才说的是第一个,是在整本书阅读当中渗透连续性文本的写作。
第二个是什么呢?语文教学当中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尝试。
试着把一些通信啊、新闻啊,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来,更加清晰、准确、简约。比方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篇长长的几千字的文章,就可以把它浓缩到一张表格当中去了。军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开始时间、已渡人数,预计结束时间、渡江地点、渡江成果,这样的一种列表方式,我觉得是让孩子统整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其实思维能力啊,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他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他抓不住重点,所以我们经常训练孩子,用简约精准的语言去概括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太重要了。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当中的很多课文,比方说《开国大典》《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台湾蝴蝶》《鲸》《颐和园》等课文,均可做这样的尝试。
比方说《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可以设计名片:
名称:《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年代:北宋
篇幅: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内容: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好多说明性的文本,孩子们都可以做这样的梳理。
这是一种理性的、精准的表达。
平常我们写作文往往过于强调有感情的表达,而忽略了怎样做精准的表达,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常识,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能力。
还有就是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
比方说我的工作室成员,戴一苗老师他上了一堂《蜗牛爬钢丝》的观察课,先让孩子们把蜗牛爬钢丝这一件事情,用一个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研究的问题是蜗牛不能在钢丝上爬行?我的猜想:能或者不能。实验步骤:1准备一根钢丝,悬空并固定。2将蜗牛轻轻地放到钢丝上。3观察蜗牛能否在钢丝上爬行。我的发现:蜗牛能在钢丝上爬行。因为蜗牛的粘液可以将它粘在物体的表面上,防止跌落。
这个表格把它改写成观察日记,这也是一种尝试。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关于非连续性文本,我们研究了开发、研究了阅读策略、研究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还有一块内容,就是很重要的阅读测评。阅读测评部分我这里就不展开。
还有一点时间,给老师们播放一个课例,来说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么上。
课例《未来的能源——非连续性文本全文阅读》。
这是我在千课万人上过的《未来的能源》。这堂课由很多个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我们来开启这堂课的分享。
我先让孩子们看几幅图:这个是邓小平、这个是奥巴马、这个是爱因斯坦。问孩子们:这几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孩子们都说都在封面上,TIME时间,是时代周刊杂志。我告诉孩子们,邓小平呢,是1978、1985年度风云人物,奥巴马是2008、2012年度风云人物,而爱因斯坦是20世纪风云人物。接下来再跟孩子们说,接下来你看到的是什么?孩子说这是地球。为什么地球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呢?这就怪了。
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播放纪录片《家园》片段)
影片中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图片,很多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孩子看完之后说一说:哪一个数字,让你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哪一个画面,深深地震动着你?孩子们说了很多,说的很凝重,说得很严肃。
那么回到刚才提出来的问题当中,《时代周刊》为什么把濒危的地球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呢,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大家对拯救地球重要性的一种高度认识,所以才把地球当作年度风云人物。
这一段视频中其实传递给我们的信号是:我们的生态严重失衡,我们的资源正在枯竭。生态失衡我们要去改善它,那么资源枯竭怎么办呢?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接下来呢就转入对资源的理解,转入这一堂课的第二个板块。同学们,《未来的能源》这本书当中讲到了,煤和石油是全球最仰赖的天然能源,那么看到右边这幅图,左边这个是煤的生成,右边这个是石油的生成。请大家细读这两则资料,想一想:这两则资料,你能否找出煤和石油形成的必备的共同的条件。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第一,年代久远;第二,高压高温;第三,地壳变动。这三个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那么孩子们要完成这项任务,它要经历信息的比较、综合,得出结论,这是不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种策略呢?是的。
好,接下来,因为这两个资源是无法再生的资源,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很多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未来的能源,那么未来的能源到底哪些可以用来开发呢?
接下来,就转入下一个板块。看这幅大型插图加上示意图《水力发电——获取能源的好方法》。让学生关注,这个页面跟咱们平常读到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讲到平常读到的课文呢,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而这里呢却是以图为主,以示意图为主,适当的有一些文字。哎,你看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图文结合。有的时候呢以图为主,有的时候以文字为主,而且每一个角落的信息都非常重要。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好,我们怎么样整理呢?试着列一张表格,能源的名称是什么?发电的原理或者方式是什么?这种发电它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把相关示意图裁剪下来粘帖上去,这就是教给学生统整的方法,列表统整。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老师带着孩子们示意:什么是水力发电,相关的语句摘录上去,水利发电有什么好处,相关的概括要点列上去,有什么缺点也把要点列上去。发电的原理是什么?让孩子再去看一看这一幅大型插图,把它讲清楚,可以追问下方水库的作用是什么?孩子们就会看着,上方水库的水呢,把它通过水坝引入这个水管,通过高压,进入管道,进入涡轮机,带动涡轮机转动,再把水呢排到下方的水库。上方水库用得差不多的时候呢,再把上方的水库呢,倒抽上去,回到上方水库。这个又一次下来,这样呢,就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水利发电机一个总的特点就是相对稳定,能源比较稳定的持续地提供。你看,这就叫图文结合,读懂图,读懂文字,你才能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好,你看这就是:
能源名称:水力发电;发电原理:拦截河流,利用倾泻而下的水流驱动装设在拦河坝附近的涡轮机来产生电力;它的最大优势是供电量稳定;主要问题有三点都是在这一段当中找出来的,破坏生态环境,许多居民迁移,许多房屋古迹消失。
好,懂了,之后呢,接下来用刚刚学会的方法去选读非连续性文本,了解未来能源的特点。哪几个呢?太阳能、风能。太阳能在24页,风能在28页。同样用这个未来能源开发计划书去整合信息,名称是什么?发电原理是什么?它最大的优势有什么?主要问题有什么?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好,让孩子经历七八分钟时间的梳理。梳理之后接下来我们搞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未来能源开发竞争性谈判:假如未来十年,我们要有一个战略性的能源优先发展研讨会,究竟是水力发电、风能、还是太阳能优先发展呢?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讲清楚能源开发的原理,你们的设想,优势在哪里。另外一方呢,还可以针对对方提出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最后呢,全班同学投票,宣布结果。
12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祖庆)(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十)这个过程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根据非连续性文本所搜集整合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然后呢,形成自己的观点去发表。而且最后呢,往往形成一种辩论,非常有意思啊,课堂上孩子们你来我往。这就是把非连续性文本所捕捉到的信息加以运用。这就是一种语用,只不过这种语用是在这个精准的表达的过程当中获得信息,根据自己对能源的理解所产生的一种转换。
之后呢,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关注里边的一些图,现在读不懂不要紧,以后去探究。比方说水力发电啊,比方说太阳能跟风能的交战啊,这些就是书当中的一些关键信息,让孩子们从关键信息当中获取相关的资讯。“我坚决不同意首先发展……我的理由是……”这个环节,孩子们辩论得非常精彩。辩论完了之后,我告诉他,在德国,2014年他们再生能源的比重是这样的,生质能57%,风能18%,太阳能15%,水能7%,地热能占3%,这其实也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多的已经把重点放在生质能的开发,那么究竟什么是生质能啊,可以去看其他关于生质能阐述的部分。
最后呢,呈现另外一段视频,就是其他有些国家已经在尝试着开发新能源。
(播放“奥巴马总统一段关于能源的演讲”视频)
让孩子们看了之后,再把这堂课所获得的关于能源,关于能源开发,关于对未来国家能源的一种畅想,进行一个整合,写成一句唤醒大人能源意识的标语,在最后一个表达。
那么纵观这一堂课,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资讯。有关于美国《时代周刊》人物的相关的图片,有电影纪录片《家园》当中丰富的图、文,有《未来的能源》这本书当中,关于煤、石油的研究,也有奥巴马总统的演讲,也有风能、水能,以及太阳能,它们的优点、缺点分析。
那么这堂课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呢?图文对照阅读的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一种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阅读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感性的阅读,过于注重有感情的去朗读,而忽略了这样一种理性思维的培养。事实上在当下,在当前,理性精神非常的缺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键盘侠,才会有那么多的网络喷子,在情绪的驱使下,不管他人的感受,就直接把自己伤人的话,像利剑一样射出去。而这样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正培养孩子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精准表达的一种精神。所以我个人人认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当中,这一块还是很少很少的一个份额,但是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重视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当中,经常进行渗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渗透,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这样一种善于观察事物、条理化思考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缺乏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做这样的一种尝试。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课,它不是主流的课堂,它只能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说我们教材今后就应该颠覆原来的以文学作品选文的一种主流,不是的,它永远只是辅助,而不能取代。
这里边,我想表达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往往太重视文学阅读,尤其是当前的儿童阅读推广,文学作品占了90%多,科普类的阅读,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被我们忽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要重视科普类文章的阅读,而科普类文章当中,往往有很多很多的飞连续性文本穿插在其中,所以可以借助这一类文本,培养孩子们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测评研究,我们还在路上,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关注,让它成为一块值得开垦的土地,而不是你连听都没有听过,那么如果要了解非连续性文本,他究竟研究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他未来还可以研究哪些领域?可以关注我们这一本小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谢谢您的关注。
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里,期待着最后两讲。好,老师们,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