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月恒
写在前面
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确定两个事实:
首先,从进化角度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仍然发挥着作用,只是有时它以鼓励性的方式出现:我们鼓励奋斗,我们追求优秀,其实也是在向往更强势的能力。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图源网络)其次,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同属于人们的共有的东西将我们相连:我们都害怕孤单和危险,我们都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图源网络)这两种事实都存在于现实,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现在,回到今天的话题吧。
“做自己”好或是不好得看站在哪个角度,得看做得好不好。
具体来讲讲吧。
首先,为什么要“做自己”?
我们处在社会中,不可否认地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而这些影响是好是坏,目前的这种固有关系格局是否就合理且正确,都值得个人思考和分析。若这个格局里充满了不合理的因素,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压抑、悲伤、痛苦,甚至于无法让我们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这种时候,我们从关系格局中抽身出来,寻得一片心灵净土,能在此自由自在地,循着本心地发展,就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自信,更能无惧风险和挑战,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现有关系格局是否适当,“做自己”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能更强大自信),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能拥有更多强大而理性的公民)。
其次,要怎么样“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是有不同路径的,而这取决于对外界的总体看法和关切程度。
有一种状态是:对外界没有信心和关照,没有同理心,甚至怀有偏见或诸如“世界都欠我的”这样的想法(产生这个想法,可能是过去经历过痛苦或创伤,或接受了某种偏见,因而产生的防御性心理机制)。这样的状态下,人们会选择自我保护式地只关照自身需求,对自己有利的,极力追捧,对自己不利的,疯狂抵触。如果只是这样,发展到极致,可能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时哪怕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发展了多样的本领,也只会将人向着更利己的方向走得更远。
从这个角度讲,这种倾向就是不好的,对社会、对集体不利的。
而另一种状态是:对外界保持着足够的信任和关照,有一种希望世界越来越好的强烈期盼。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在努力“做自己”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充分地发掘自身潜能和魅力,让自己更强大、更自信,还能深入地了解到共性的价值观,了解到“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种共性的东西能穿越时空、种族、性别、宗教。因为“感同身受”过,所以更能了解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看似对象是向内,实则是无限远的地方。这时,爱与信任就可以产生了,而它们将会把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与信任是基于奉献和给予而不问收获的,是“我给你却不依赖你、不指望你”,这既是对别人的信任,也是对一种自信(因为我有,所以能奉献)。而当其他的灵魂也是同样的想法时,爱与信任便发生了。
这种方式的“做自己”,将会把自己和外界联系,是很有价值的。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何时,还是要对人间充满信心,它既可以给我们足够的空间自由发展,也在特定的时候需要着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心怀着对世界的期待,勇敢地“做自己”,勇敢地追求梦想吧!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图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