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赞赏古人“人生贵得适意耳”这个观点。假如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的话,我愿意将这句话改为:人生贵得适意顺口耳!但是,这样就俗气了一点。但普通百姓说说衣食住行,应该算不离本色。
作为普通北方人,鱼也非我所欲,熊掌亦非我所欲。尤其后者更非我所可期盼。即使有条件两者可得而兼,我也肯定不会喜欢。原因无他,不顺口而已!帝王贵族食前方丈,二三百道山珍海味……他(她)们可以专拣爱吃的下箸。但那种排场,绝非古今草民的福分所能消受。即使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另外,实话实说,老百姓也绝少有这种消费的必要。即便有条件或有钱摆上万,乃至数万元一桌的酒席,但炫富和浪费毕竟不是正常人的作风,更不是平常百姓人家的本份。何况将有些珍稀动物煎炒烹炸满足一餐的口腹之美,仁人总会有些暴殄天物的不舒服感觉!虽说时代变了,生活水平提高,星级酒店,高档宴席,家家攀比,人人追风。婚丧嫁娶必办的宴席,如果照上述复制,即使是头几年嫁女动用上千辆车队的煤老板和跟风的土豪们,也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选择。有钱没钱,吃起吃不起实在是另外一个问题。何况力有未逮,浪费财力,耗费精力硬撑着那样干了,谁也未必真正舒服。不舒服,怎会适意?不适意了,你还能顺口吗?
说远了,还回到草民的语境。
无可置疑,《红楼梦》的永久魅力不言而喻。但那里面描写的衣食住行,尤其许多关涉酒宴的笔墨,都是贵族官僚家庭的饮食生活,离我们很远。《三国演义》宏大叙事,不在这方面着墨,涉及到饮宴的场面不少,但绝大多数时候没有饮食的细节描述。《西游记》关涉佛门戒律,本质是一僧,一钵,一饭而已,最豪华的宴席蟠桃会,包括最美的佳肴,也不过就是被孙猴子偷吃的几个新鲜桃子罢了。除了仙女们起舞弄清影,论吃食,何似在人间!至于《水浒传》里的大碗喝酒,大碗吃肉,那只是古代特殊群体里的做派,极具时代特色。时至今日,连街边的小混混,农村的土痞子们也很少有那样干的了!起码也要拿起斟满啤酒的玻璃杯子“来,咱哥俩儿来一个!”菜肴更多是刀工较细的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之类,类似“大碗”的排骨炖豆角、红烧狮子头之类只占少数。中国古典小说关于饮食描写最贴近平民阶层的当属《儒林外史》,这一点我们后面要谈到。
说到本人,虽说生于一个职员家庭,但多数年份家住农村,尤其上个世纪的50年代生人,随意的生活习惯,简朴的生活作风,粗糙的胃……日常饮食,最好的选择还是庄稼饭,农家菜,而且一直保持这一口味和偏好。虽然由当今流行风气观点看,有点“土”……但上面说了,本人崇尚适意顺口。感到顺口,自然感觉更加适意!这是实话,更是真理。
百菜不如白菜,诸肉不如猪肉,这是普通百姓千百年来舌尖上的信条——完全可以引申成为一种哲学,能和“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相媲美。后者,毛泽东曾用以教导毛岸英兄弟和李敏、李讷姐妹等晚辈。当今不是也有许多人在购书的时候顺便加上一本《菜根谭》吗?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总是见仁见智。本人饮食简单,对适意顺口历来服膺在心。
年长时再读《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章节,觉得其中最精彩处不是——至少不全是范进一时发疯,喊叫“中了,中了……”,跑丢鞋子等那些经常被例举的情节,而是他的老丈人对他得中举人的前后态度。尤其范进中举之前“进学”(考中秀才)之时,胡屠夫提了一壶酒和一副猪大肠去给女婿道喜并予以一番“教导”的情节,至为传神。这个细节,不但反映了范进原来所处社会阶层的原生态生活,更喻示了当时普通市井居民阶层“诸肉不如猪肉”的认识习惯。绝不仅是因为胡屠夫是个杀猪的,拿猪大肠方便那么简单。猪大肠,即我们常说、常见的“肥肠儿”,在猪肉中也能算得上是精品。北方饭店一般也都有“溜肥肠”这道菜,颇受顾客欢迎,在有些普通人舌尖上应该算是一道好菜。明清时代一个杀猪卖肉的个体户,专门拿了一副猪大肠,还提着酒,亲自登门去给女婿道喜,心意不能说不诚,礼物也不能说不厚。尽管范进事后要筹措去省里参加乡试——考举人,向他借钱时他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但世间,即使是古代市井曲巷间里的寻常人家事,也从来就这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毕竟人家女儿还一心一意,白天在你范家的灶上厨下忙来忙去辛苦不停,晚上在你范进炕上与你同床共枕多年嘛!所以,揣之情理,范进中举,升格至“文曲星”后,尤其以范进“烂忠厚无用”(胡屠夫语)的为人,应该不会对老丈人耿耿于怀的。虽然那些骂有人情冷暖的一面,但毕竟也有老丈人恨铁不成钢的勉励在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些章节很值得品味。重温这部经典,每次也会有新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