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现在,越发觉得《资治通鉴》的阅读历程,像超级“马拉松”,所以很多人望而却步,我觉得非常正常。
在阅读的过程里,我思考了很多问题,也在这里记录了很多想法。一是方便自己回看,二是希望能带动更多朋友一起阅读。
在经典史学阅读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更自如一些,更清醒一些,更快乐一些。
前几天,seven跟我分享她的想法。我为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感到非常开心和激动。她说是因为我结缘了《资治通鉴》,也是我影响了她的阅读,我顿时感觉非常幸福。
能给别人带来正能量,带来正向的影响,原来是这种感觉,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分享《资治通鉴》阅读体验的想法。
如果你也对这本经典感兴趣,但是还迟迟未行动,那么如果这篇文章有幸遇到你的那一刻,就让它成为你开始了解《资治通鉴》的契机吧。
我阅读《资治通鉴》比较慢,因为先看文言文,再看解释,然后再整体字斟句酌思考体会一下。但是我也不着急,一辈子还长,而且书本身就是读不完的,只要读的那些内容能给我们带来好的阅读体验,没白读就可以了。白读又能算得了什么?
今天读到了《汉纪三十》了,前文提到的王莽,《资治通鉴》王莽登场了,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这会儿下线了,并且非常悲惨的没了。文中对他的死亡描述如下:
商县人杜吴杀死王莽,校尉、东海人公宾就(姓公宾,名就)斩下王莽首级。士兵们一哄而上,肢解王莽尸体,哄抢尸块,争抢中又相互杀死数十人。公宾就手持王莽首级,向王宪报到。
王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都归他统领。王宪住在东宫,接收了王莽的后宫为自己的妻妾,又穿王莽的衣服,乘王莽的车。
九月初六,李松、邓晔进入长安,将军赵明、申屠建也到了,指控王宪得了天子玺绶却不上交,又霸占宫女,建天子旌旗鼓号,将王宪逮捕斩首。
跟随作者的文字,目睹了他在位的这十几年的混乱,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必然。
班固评价王莽:王莽发迹于外戚,折节力行,以骗取名誉,到了位居辅政,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岂不正是孔子说的“色取仁而行违”吗(假仁假义,而实际行为却完全违背仁义)?
王莽不仁,却有巧言令色之才,又继承了四位叔父(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相继秉政之权,遭遇汉室衰微,接连三代绝嗣(成帝、哀帝、平帝),而太后(王政君)又活了那么长,为他撑腰,所以让他能肆其奸谋而成篡盗之祸。从这来讲,他的成功,也是天时,不是人力可为!
等他篡位之后,倾覆之势险于桀、纣,他却晏然自以为是黄帝、舜帝复出,恣意妄为,施展他的威势和欺诈,乱了中原,祸延蛮夷。这些依然没有满足他的欲望。
四海之内,百姓不得安生,中外怨愤,远近并发,城池不守,四分五裂,以至天下城邑空虚,生灵涂炭,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乱臣贼子造成的祸败,还没有达到王莽这么严重的!
当初秦朝焚烧诗书,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而王莽呢,满嘴都是六经金句,以文饰他的奸言。他们都是殊途同归,自取灭亡,为后起的圣王扫清道路而已!
所以,王莽是妥妥的伪君子。他能篡位,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下线,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给我们的启示:
1、做人不能太虚伪,所有的人设都不长久。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次两次,大家没点明,不代表人们心里没数儿,千万别把大伙当傻子。虚伪的事做多了,最后自己都信了,自欺欺人就挺悲哀的。
2、做事不能太理想主义,还是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天马行空不是不可以,但是仰望星空也要记得脚踏实地。不然容易飘,或者飞得高,摔得惨。
3、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你的人脉、资源有多丰富,有多牛逼,那都是外力,外力永远是锦上添花,自己牛逼才能配得上这些外力,才能更好地整合外力实现预期。否则,一把好牌也会打得稀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