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人物,聊起来都是知道这个名字,脑海里有印象。至于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说不清楚。
或许这就是被动学习的弊端。单纯为了考试而学或者背的历史知识,最终留在脑子里的只有皮毛。
阅读《资治通鉴》将近两年的时间,目前看到西汉末年王莽这一部分了。感受就是:汉朝的时间真长,人物真多,事也不少。特别牛逼的人物好像也没有那么让人惊艳,然而正是不那么牛逼的一些人,做的每一件事,最后都影响了整个王朝的更迭。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提到王莽这个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篡汉。这两个词几乎变成了同义词,可以互换。尽管如此,王莽对于中国历史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他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政权更迭模式。
一个文人出身、没有带兵打仗经验,能够篡位成功,并且没有遭到强烈反对,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这么顺利?为什么又在十几年后被推翻?
首先,政治方面,有强大的外戚传统。汉哀帝过世,王莽在姑姑王政君的支持下,重回权力中心。他这姑姑有个特点:身体好、长寿,活到80多岁。
思想方面,儒家“圣王”思想的降临。社会问题凸显,贫富分化问题严重,世人相信儒家五德终始理论。王莽要建立儒家style的“理想国”,主要表现在严格遵守儒家规范并机械地执行。此外,西汉的儒生们也比较渴望提高儒学的地位。同时,汉朝时期人们把自然现象与皇帝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出现自然灾害,那一定是皇帝的问题。
概括来说王莽年轻的时候,人品不错,或者说人设不错,积累了一定的美誉度,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汉哀帝去世后,朝廷陷入了无人继承皇位的尴尬境地。因为皇帝没有子嗣,权力真空的局面使得太后王政君被迫垂帘听政。董贤去世后,王政君决定向大臣们征求推荐大司马的人选,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大臣们的一致认可下,王莽被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并被封为大司马,合法地掌握了重要权力。
获得权势之后,王莽开始实施报复行动,逐个清洗曾经给自己带来耻辱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将曾经使他痛苦不堪的赵飞燕、傅昭仪以及董贤的亲族们逐个击破。
随着王莽权力的增长,野心也越来越大。后来即使是王政君也奈何不了他了,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廷大臣见此形,纷纷主动辞职,告老还乡的,自杀避坑的,总之都开始跟王莽保持距离。那王莽更无法无天了。
再后来,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想改,但是什么都没改好,所以十几年的时间就把西汉改没了。
通过了解王莽这段历史,感悟:
1、知人知面不知心。不到最后生死攸关的一刻,不知道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是得在事上看人品,不要凭感觉被人设迷惑。因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很有道理。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应该注意防微杜渐,要把不好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不要等到它日积月累到质变的时候,才开始注意,那就大晚特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