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邓禹和刘秀对谈: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资治通鉴》|邓禹和刘秀对谈: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作者: 慧发光的猴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1-17 09:37 被阅读0次

今天继续阅读《资治通鉴》。我看这本大书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人物串联具体事件。历史上的人物很多,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另外一些相对“小众”的人物,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又认识了一位大将——邓禹,他是刘秀非常得力的助手。

我们的领导同志,曾经所讲的“二十八宿”,正是《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帝思中兴功臣,乃图书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脩、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由于刘秀“最会用人”,才使以“二十八宿”为代表的杰出人如众星拱月般围绕在他的周围,从而成就千古帝业。

邓禹这个人物的闪光点有哪些?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看得透、有格局,敢说话、会说话。我们来看《资治通鉴》原文,关于他和刘秀的一段对话,具体体会一下。

翻译如下:南阳人邓禹骑马追赶投奔刘秀,到邺县追上。刘秀说:“我有专断封拜之权,邓生远来,是想要做官吗?”邓禹说:“不愿。”刘秀:“那你来,是想要做什么呢?”邓禹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而邓禹能效尺寸之功,垂名于青史罢了。”刘秀笑了,留邓禹住下,长夜密谈。

这段内容,总结起来就是:邓禹追上刘秀,想要投奔他。刘秀以为邓禹仅仅是想做官,但是他否定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想助刘秀一臂之力,打下江山,名垂青史。

你看看这格局、这认知、这目标,就好像候选人主动投简历面试,跟面试官谈话的时候表示,不仅仅是当一个员工,而是站在合伙人的角度,去帮助老板“排忧解难”,争取早日把公司发展到上市。这话谁听了不开心,谁能不给这样的人一个机会,哪怕仅仅是坐下来详细沟通想法的机会?

我们再接着往后看,邓禹说:“如今崤山以东,并未安定,赤眉、青犊等部动辄数以万计。更始帝才干平平,而且又做不了主,诸将都是庸人,靠着机会运气爬上高位,一心只在钱财上,争相作威作福,以逞一时之快而已,并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想要尊主安民。我看历代圣人之兴起,无非两条,就是天时与人事。如今从天时来讲,更始初立,而灾变方兴;从人事来讲,帝王大业,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胜任,其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您虽然有建立藩辅的大功,到时候恐怕也没有立足之地。为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明公的英明,天下可定!”

这些就是邓禹观点的阐述,他先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大局,包括领导人、以及领导人身边的人,有哪些特点和不足之处,同时给出结论“没有智慧、缺乏远见”。后面又讲到成就伟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指出刘秀具备“定天下”的才能,应该挺身而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这里的对话战略就是:先肯定,再寄于厚望,激发斗志。经过这么一番提出观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给出建议,邓禹可以说是“征服”了刘秀。至少在刘秀看来,邓禹是有想法的、有一定谋略的,并且对自己非常肯定,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后面的发展,邓禹也确实成为了刘秀的良师益友。

通过邓禹这员大将的案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如何做到看得透、有格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去了解时事热点,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眼见耳听的东西,要加以辨别,不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要只看眼前和当下,要试着往长远里看和思考,当下关注的事,10年20年后会怎样?

2、如何做到敢说话、会说话?

个人认为沟通能力非常重要,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种能力本质上也是对于局面的把控能力。

涉及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沟通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需求,当下他比较关注什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他的沟通风格是怎样的等等,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所以要想做到敢说话和会说话,一定要有预判能力,并做好沟通的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邓禹和刘秀对谈: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iy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