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忙碌的一天,早上6:30起床,就开始构思如何给母校在读的研究生师弟、师妹们在线分享。分享是在周日上午10点,题目是我三年前就读到并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设计你的人生”,这也是斯坦福大学最流行的一本课,是设计思维在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设计规划中特别有趣、有思、有的的应用。
”原本不想做PPT了,结合师弟、师妹们的问题,天马行空地分享,跌宕起伏地碰撞,不仅是俺个性地倾向,更因为我觉得教育是原本你一切可以忘掉之后还记忆的那些东西。但忽然一想,因为毕竟不是现场,哈哈,面对着不知庐山真面目的云课堂,我还是做些准备,于是一连两个半小时,在我的电脑里仔仔细细地敲下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有趣的故事。10点开始的云课堂,为了不影响上午的学习,我索性把自己云游到路边的爱车里,关上车门,静享一个人的世界,在不方便去办公室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我的爱车就是我内心专注的一个最好的地方。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你的人生没有唯一解”,我在鼓励师弟师妹们去努力尝试一下,在硕士生、博士生的几年学习生活中,除了之前他们的唯一或最重要的计划外,他们还可以有哪些同样重要也很精彩的人生设计。其实,人很多时候,没有去想一想,我原本还可以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尝试,唯有在不同的尝试中,你才知道哪里最适合你。当然这里面有一趟方法,不是盲目的尝试,不是无目的的实践,一切都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去进行多元化的设计。
在线分享进行得出乎我意料的有趣,原本一小时的分享,也许因为我天生喜欢碰撞,再加上多年的从学生时代到工作时代的主持人经历,让我不断地激发师弟师妹们和我碰撞,语音、视频,一个个开口的问题,一串串真实的表情,让时间不知不觉快到了12点。当然,我还是有意识地没有共享PPT,因为我不想影响大家自然、真实地流露,也许云课堂最大的一个缺口就是如何让参与者最大程度的情不自禁地表达和最大程度的身不由己地思想。分享非常不错,不少师弟师妹私信给我反馈,喜欢这个主题,更喜欢我提出的一些工作和方法,希望还能接着听下文。
回到家,孩子还纳闷地看着我“爸爸,你怎么消失了”。我笑着回应他,“爸爸,像孙悟空飞到九霄云外了”。“是吗,干嘛不带着我”孩子好奇道,“因为你睡懒觉啊,要飞的人必须起得早啊” “爸爸,那你帮我订好闹钟,明早我4点起来,和你一起飞” 我笑着点了点头。最近与孩子的对话,我越来越采用这种自然、舒缓、和他同频的节奏的这种方式,或者说是父母在最大程度上保有父母角色的同时,如何做到他信任的、又好玩的朋友的角色,尽管这一过程,有时父母与孩子都会双双发生错位。比如,当你作为父母批评或“管教“””孩子时,他会把你当成一起玩耍时的朋友,委屈、反抗;当你因为孩子一个人在家没有社交、缺乏玩伴,主内陪伴他一起玩耍时,他又觉得你是大人有些无聊。很难说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能成功地指导你,该做父母时就能有父母的“威严”,该做朋友时就有玩伴的乐趣。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调试的过程,但的确对于一个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在当下的特殊时期,所有父母不得不面对,我们既要是父母,更是他们嬉戏、玩耍时的伙伴。
中午我们大概花了快2个小时和孩子一起拼装他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书桌。这个书桌,是妈妈特意为他挑选的,自动升降,再加上移动舒适的座椅,哈哈,功能和造价让我面对自己简陋的家庭办公桌不禁羡慕羡慕爱。但欣慰的是,孩子在一个小时的办公装桌椅拼装过程中,至始至终地参与,而且还不到5岁的他,拿着螺丝刀、带上安装手套,举手抬足,仿佛这是他伟大的一项登月工程,而且,在某些安装环节,他竟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螺丝纠正我拿错了螺丝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平时在幼儿园最喜欢木工课了,孩子喜欢在这种氛围中,享受自己尝试、自己安装、自己出错、自己调试的过程。
吃完午饭,孩子在妈妈带领下去公园里沐浴阳光和运动。这通常是我亲自带领的,但今天有些特殊。为了满足师弟师妹们提出继续分享的需求,同时,想起了其实还有一家面向职业经理人的读书分享会,也感兴趣这个话题。索性我独自在家从下午3点一直忙到晚上们回来,把“设计你的人生“这本书又仔细通读了一遍,把各章节最核心的地方结合当下我的思考,认认真真地在PPT整理好。这才放松地舒了一口气,才感觉周末临了。
他们回来时,我还在收尾,我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后,接着写作。忽然灯被调暗了,我还以为是太太调整的,没抬头的追了一句“怎么把我的灯调暗了,我还需要十分钟写完”。太太在厨房,“没有啊,是不是孩子动的”。我回头看着孩子,“James,是你吗”孩子也许是因为太累了,缩在沙发上,只是看着我,没有回应。如果是在去年六月份前,我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批评他的。但自从去年六月我每天亲自接送他去斯坦福大学直属幼儿园后,幼儿园允许送和接时总共1个小时家长可以驻班观察课堂,还有定期的家长课堂,以及我和老师和园长的充分交流,让我学习到了很多0-6岁的孩子健康成长中的知识。当然,我也有意识地把设计思维中的同理心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和孩子沟通的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支撑当下这段特殊的时期,父母既要是父母,又要是朋友,还要是老师,这三种彼此通常会互相“打架”角色。
看着他不回应,我走到他身边,拉着他的手,“你是不是困了,觉得灯光太刺眼了,”他还是没有回应我,“如果你想调暗一些,你可以先告诉爸爸啊” 他还是还没有回答“如果你想别人听你的建议,你必须先告诉别人,征得别人的同意啊” 这个时候,他开始有所触动,指了指床上的小台灯,“爸爸,你可以用那个办公”他开口了。但我没有放弃我们原有的对话,我接着问“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先问我,因为困了,是否可以把灯调暗,我就有可能考虑你的意见。二 你不问我,那就是不尊重别人,我可以拒绝调暗,接着把灯调回去“。 他仿佛也觉得不能再执拗了,小声说“爸爸,能把灯调暗吗“ 。终于等到了他的回话,我回应道“好的,爸爸就用台灯了“。这个插曲就这样过去了。他很快地又吃了点东西,仿佛补充了能量,瞬间又活跃起来,非要推着刚给他买的儿童自行车在小区里骑行,于是妈妈就带着孩子出门。我还在沉浸着刚刚完成的创作后的欣喜,大概不到20分钟,我听到了窗外院子里的“争吵”,孩子似乎在大声地“宣泄”着不满,可以听到妈妈再一再忍耐下,最后也爆发了,用她的方式在管教孩子。但双方的声音仿佛是越来越大,我必须出门了。
看到他们时,他们已经走进楼栋。双方在彼此“严肃”地对视着,孩子似乎很大的委屈,泪水在眼睛里含着。妈妈感觉也是被孩子的言语、行动无奈地“灼伤。这种状态,是一种僵持和焦灼。这时候,父亲、先生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行动,都会让让事情可能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我先是走向孩子,紧紧抱着他“告诉爸爸,你有什么委屈”孩子靠在我怀里,似乎一下子有了台阶、有了依靠,放松了不少,但还是不停的但声音渐低得“啜泣着” “妈妈吵我,妈妈用很大声音吵我” “是吗,那爸爸问你,你是否先对妈妈大声“吼”了” 他还是啜泣着,只是没有回答我,仿佛我的问题,也让他不知如何回应。我接着说“爸爸说过,任何时候,小朋友不能向长辈大喊大叫,这是规矩,规矩不能破坏” 他头低地更低,但我接着把他抱得更紧,仿佛向他传递爸爸至始至终是接纳他、拥抱他。“当然,我也会和妈妈沟通,请妈妈带你回到家里后,再处理这个事情,因为在外面声音大了会影响邻居”
我们一起走进家门。妈妈说起了整儿事情经过,孩子在玩耍中因为妈妈帮助车座调整的高低,和妈妈产生了分歧,进而控制不住大喊大叫起来。但是孩子还在刚才的情绪中,倔强地不愿意承认错误。之前,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孩子自己的问题,并拒绝承认道歉时,我也会采用传统的父亲的责罚方式。但JAMES的确比较倔强,在受责罚时,有时含着泪也不会道歉。但最近一直因为大量的实践陪伴孩子,也研究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我把之前在做的青少年设计思维研究课题中的社交情绪管理,也下沉到3-6岁,觉得也非常有有趣和有效。情绪,其实是任何年纪的人,都会遇到的。不论是青少年,儿童,甚至是大人,都会面临着情绪的问题,情绪的管理。每个倔强的情绪背后,其实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有意识、方法和耐心,梳理人们的情绪从激动到平复。
此时,我知道一再追问,孩子也不会道歉的。我把他领到了卧室,放在了我和他约定的“冷静墙””,这是从今年开始实行的,当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时,或者拒绝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时,我会把他带到这里,让他面对墙站立,直到他自己主动报告“爸爸,我调整好了”或者“爸爸,我知道错了”
这次我刚把他带到冷静墙,他还是坚持着“爸爸,让我冷静也没用” 我没有和他争辩,打开灯光,说“你站在这里,有什么话先告诉我时,再叫我” 孩子有一点比较好,他归根到底还是听我这个爸爸的,不管再怎么表情的“不服”,当我发出指令时,他还会听的。当然,这里补充的,之所以孩子愿意听父母的,一定是在内心里他对父母是有依赖和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一定是建立在平时你对孩子说话、行为的方式上,对,是一点一点的方式上。
我接着在客厅里和太太回盘这件事,也在思忖我们家长哪里有做的可以改进的地方,大概过了五分钟,孩子探出一个小头,怯生生地说”爸爸,我要上厕所” 。其实,我和孩子似乎已经有了默契。当他说这句话是时,他其实在父亲的表情,是严厉,还是期待。他很快地跑到洗手间,又跑出来,其实眼角把我和太太都打量了一遍。
又回到冷静墙,过了不到3分钟,他又说话了“爸爸,我冷静了,是我做错了” 这时,我放行他出来。他出来时,我还是招手让他走进我身边,我拉着他的手,“告诉我,你错在哪里” 孩子看着我,也很认真的,向着我和太太道歉,说是自己不应该发脾气,在外面喊叫。这是太太也回应了,告诉他遇到问题时,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有不满,也可以比表达,但不是喊叫的方式。太太的回答,其实也是我刚才和他沟通的,当我们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不同意或者不满时,其实我们成年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亲子之间同样互相影响,我们不能用一种不允许孩子对父母表达的方式,去对孩子表达。
当然,这里还存在着如何处理沟通和“责罚”边界的问题。孩子需要平和地沟通,但也是有边界的。超越这个边界,是需要“责惩”的,但是如果界定责惩的方式,这里不只是认识的问题,更有实践的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自己发行对孩子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责惩方式,这一部分其实也很巧,会在这个周末的一个公益课堂上,我会和孩子交流,如何是有效的“责惩””
周末的一天就这样充实得度过了,里面其实有孩子的成长,也有我和青年的互动。我想在两个不同的话题中,有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同理心。这也是我感谢过往几年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思维对自己的启发。很开心,在平时学术与工作之余,能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做些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也是我在周日上午和师弟、师妹们分享的人生设计中重点强调的“你的人生没有唯一解,需要给我们的人生尝试同时几种都非常美好的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