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每次爸爸大声苛责孩子的时候,无力抗衡的孩子,总显得很无助,有一种把孩子逼到墙角的感觉。我们该如何帮孩子走出这种困境呢?
心理学上把生气、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偏执、痛苦、恐惧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有这种负面情绪的流露。
“快吃,不吃滚。”简单粗暴。
“你看,弟弟都比你吃得还快,还哥哥呢?”训斥中无意间带有鄙视和羞辱成分。
这些焦虑情绪在父母身上体现的还很多。
大声苛责也属负面情绪的一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用不着经常大声苛责,偶尔一次点到为止即可。这种方法可用,但不宜过于频繁。
否则,极易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之中。
1.轻视孩子的尊严
孩子不肯吃饭,其实也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颇让年轻父母头疼。
有的有耐心,也有方法;有的没有耐心,缺乏方法,还认死理。
我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吃饭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让他玩兴高彩烈,一提吃饭就晕。
每遇此时,有的家长会显得很不耐烦,情绪化的语句会铺天盖地的砸向孩子。
如果你在进餐时,有人说你这样不是那样不是,你还有心情吃饭吗?同理孩子也一样,这便是我们阻止家长在进餐中教育孩子的理由。
你的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别以为孩子听不懂,我们现在抚育孩子比以前精细多了,科技发展,孩子充斥在电气化产品推理,接受的信息量是我们以前的n倍,小脑瓜灵活着呢。
有一次和孩子出去玩,一句话,无意伤害到了他,他说,"爷爷你别羞辱我”。他在捍卫自己的尊严,他是对的,他是懂的。
他之所以能和爷爷这样说,是因为爷爷和他的对话是对等的。
而爸爸居高临下,一些鄙视性语言,孩子选择忍气吞声,是民(自己)不和官(爸爸)斗的智慧,是弱小群体(孩子)无力反抗的自保。
2.拿孩子的弱项与其它孩子的强项比较
孩子和孩子之间,即使有可比性,也不能比,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比,起不到激励和鞭策,反而把孩子的自信心都给比没了。以后他做什么事都会委委缩缩,藏头掖尾,放不开。是没胆量做到放开,更是怕做错了被熊,自信心是伤失怠尽。
孩子完全有理由相信父母说的话,"我可能真的不如弟弟,要不然爸爸和妈妈怎么会如此说我呢?"
这样于教育不利,加大了教育成本,别人顺利的通过了孩子自尊心确立这关,你却要回过头来一点一点的帮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别人已到终点,你绕了一大圈回头望望,却还在原点。
你要是天天这样去说孩子,孩子也会颜面无存,感到无地自容。
3.简单粗暴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孩子太娇气,认为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赞成体罚,甚至被热炒的"狼爸教育”也成为支撑“棍棒打成器”的依据 。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粗暴往往是无计可施的下策。
教育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教育的大忌。
父亲的呵斥,孩子往往胆小怕事,还会被孩子效仿,忤逆不孝的孩子,都是没素质,简单粗暴的家长塑造出来的。
孩子不肯吃饭,不肯写作业,或写作业拖拖拉拉,你看不顺眼,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孩子摄于你的威严,被你吓住了,但你最糟糕的情绪绪在孩子面前也是一览无遗。你得反思一下,你的这一举动真正传导给孩子的是什么?可能他一辈子都会牢记于心,父母遇到问题就是这种处理方法:行为粗俗。处事简单粗暴。
你看好了,他以后必然会用你今天对他的这种方法,去处理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发生的问题,乃至成人后都会用这种方法。
惯性思维和习惯的形成,成年后遇到事情,负能量的情绪会自然而然的宣泄到别人身上。
孩子和你相比,属于弱势群体。你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是大声斥责,断然喝止。对于一个上小学之前的孩子来说,他更本无力反抗,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只能被接受。
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吗?使孩子缺乏主动参与,习惯被动接收,说难听点,在他身上有了奴性,同时也在孩子心灵上播下了一颗负面情绪的种子。成年后的孩子与人处事,会套用你的“负面情绪公式”处理问题。
这种负能量情绪,不会让孩子受益,反而会让孩子受伤。
情绪有正负之分,正能量的情绪能激发人的斗志,而负能量情绪只会使人失去理智,遇事缺乏冷静。
这能赖到谁呢?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类似于红头文件,指令性的东西?孩子能抗拒吗?
不要战场命令!不要居高临下!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解决孩子的问题,与孩子沟通,应对等进行,平等协商。“惩罚不滥用,体罚不能用。”
三等父母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行为管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实际上就是一个恒久弥新的修行。
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