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2017年10月上映。
(以下有剧透)
001
与气候、环保有关的灾难片,拍得最好的是《后天》。《后天》以及类似题材的《2012》,都是发生在爆发性灾难的背景下。相较而言,《全球风暴》讲了一个“科学家解决问题,然后出了幺蛾子”的故事。
开篇旁白,小女孩叙说往事。跟着童音会发现,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事情。全球变暖、气候会议、国家之间角力,有的国家不愿承认气候问题,也有国家加入又退出。
不出意料的,气候出了问题。这次不再是短时间不可逆转地全球性灾难,而是一个相对缓慢恶化的过程。给了人们时间,举各国之力构筑了一个天网。各国,起码是各国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完成了一个全球气候调控系统。
002
有关工程的描绘非常壮观,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还展现了近地轨道工程一些特有的有趣细节,比如班车式的航天飞机,运气好还可以“包机”,笑。
建造时期的人力、资源安排,建造后的运营、移交,这部分寥寥几笔带过,可想象的空间却极大。当危机没有那么紧急的时候,政治、国与国之间的决逐又开始了,构成了工程大挫的根本原因。这是老生常谈却永不过时的主题。出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人事。
003
出了问题,就需要解决。
说美国大片经常强调英雄主义,本片也一样。这么大个工程,只有一个总设计师,对工程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工程出事了,只能派一个人上去解决(此处为了逻辑通顺,拿政治因素背锅,因为不想被指责运营不利,解决前要先隐瞒);派谁好呢,又是总设计师。
总设计师到底强在技术吗?系统工程对技术的要求不可能用一个人满足吧。他强在统筹和领导能力吗?看他在听证会上的表现、和弟弟的不合、差到离婚的夫妻关系,也不像。若说凭他对工程的了解,一个人,解决全球问题,现实中也很难想象。
但影片中就这么演了。连带弟弟那条剧情线,也是凭女朋友和黑客同事,成功绑架总统,三个人干了件大事。
明知道不合理,为什么美国电影还津津乐道,屡屡这样安排?联想到西方的人本位和个人主义,有了点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一个人,不是超人或英雄,但也许在某个节点,做了事,就成了历史。做好专业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该做的事。当事情没来临前,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
004
亲子关系是美国电影的另一条必刷线。
《后天》讲的是父子,《2012》讲的是一家人(为了完整这条线,继父甚至在最后一刻被残忍的下线了),本片里刷的是父女和兄弟。
兄弟线有些刻意,父女线有些潦草。但塑造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成长于科学家庭的小女孩。在夕阳下一面摆弄设备一面和叔叔讲话的场景,生动地将小女孩的稚嫩柔美和操作机器的娴熟做了对照。像她一样的小朋友,才是希望呢。
总之,这部片没有那么好看,但有一个新颖的想象角度,聊胜于无。
by 5073 洁琦
网友评论
我以为的观后,01 剧情简介;02 冲突点 03 拍摄手法或者技术或者人物表现力之类(当然这就太专业了) 04 推荐原因或者勿入坑原因
1、作为一个观影文,没看出情节发展。
2、没看出影片对你的影响,或好或坏。3、你对影片的评价是什么,好在哪,不好在哪,比如画面,场景,剧情,等等。
这是我的想法。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