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55天2022年10月9日
卷十一《蔬果,银杏》
【题解】
在卷二《花木》中,文震亨已讲到作为园林内观赏植物的银杏树,此处再次提到,应该讲银杏果,但文震亨一带而过,说的还是银杏树的观赏作用,并且重复之前的语言,再次提到苏州的庙宇中有合抱粗的银杏树。看来,在文震亨心中,食银杏果远不如观赏银杏树惬意。
【原文】
叶如鸭脚,故名“鸭脚子”,雄者三棱,雌者二棱。园圃间植之,虽所出不足充用,然新绿时,叶最可爱。吴中诸刹,多有合抱者,扶疏乔挺①,最称佳树。
【注释】
①扶疏:枝叶繁茂。乔挺:挺拔。
【译文】
银杏树叶子像鸭脚,所以又称“鸭脚子”,雄树叶子为三棱形,雌树叶子为二棱形。园圃间种几棵,虽然所结果实不足食用,但春天新绿时,叶子特别招人喜爱。苏州的一些庙宇内,多有合抱粗的银杏,枝叶繁茂,树木挺拔,可以称为佳树。
卷十一《蔬果,柿》
【题解】
文震亨对柿“七绝”的概括完全抄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他认为更美味的灯柿应该是其亲自品尝过的。
中国柿品种约在800个以上,根据在树上软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今唐邓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míngzhā)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挂在树上的柿子如一盏盏火红的灯笼,是萧瑟秋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明唐伯虎《金阊暮烟图》诗曰:“霜前柿叶一林红,树里溪流极望空。”描绘图画上的柿树,给人火红火红的视觉想象。
【原文】
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丶叶可爱,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别有一种,名“灯柿”,小而无核,味更美。或谓柿接三次,则全无核,未知果否。
【译文】
:柿子树有七绝:一是寿命长,二是树荫繁茂,三是无鸟巢,四是无虫,五是霜叶可爱,六是果实佳美,七是落叶肥大。还有一种叫“灯柿”的,小而无核,味道更为鲜美。有人说柿子连结三次果实后,就无核了,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共学《长物志》第156天2022年10月10日
卷十一《蔬果,菱》
【题解】
菱、芡均为水生植物,果实可食用。唐代杜甫《渼陂西南台》诗曰“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有栖身物外之思的杜甫满足于有菱芡可食。菱角藤长绿叶子,叶子形状为菱形,故果实称菱角儿。文震亨提到水红菱、雁来红、莺哥青、白沙角几种菱的名字,看到这些名字仿佛就看到了红红绿绿的菱,给人置身于江南的感觉。
菱、芡为南方所产,采菱与江南的风俗联系在一起。《采菱曲》是乐府曲调,在南朝时特别盛行,与《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调。南朝江淹写有《采菱曲》:“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采菱让人淡忘了心中的忧愁。唐代刘禹锡写有《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秋高气爽,菱角如锦缎般飘荡在水中,采菱的女子嬉闹着争采菱角,连马上的郎君都不顾及了。
【原文】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①,吴中湖柳及人家池沼皆
种之②。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堪与扁豆并荐。
【注释】
①芰(ji):菱。
②湖柳:当作“湖泖”(mǎo),即水面平静的湖。
【译文】
两角的是“菱”,四角的是“芰”,苏州的湖泊及农家池塘都有种植。有青红二种。红色的成熟最早,名叫“水红菱”;成熟稍晚而个头大的,叫“雁来红”。青色的叫“莺哥青”;青色而个头大的,叫“馄饨菱”,味道最好;最小的叫“野菱”。还有“白沙角”,都是秋天的美味,能与扁豆一起来佐餐。
卷十一《蔬果,芡》
【题解】
文震亨介绍了芡的形状、味道,主张吃原味的芡实,而不是和糖一起吃。芡在民间俗称鸡头,因为长得像鸡的脑袋,果实俗称鸡头米。有南芡和北芡之分。南芡,也称苏芡,产于江苏太湖地区,种子较大,种仁圆整、糯性,品质优良。北芡,主产于山东、皖北及苏北一带,质地略次于南芡,外种皮薄,表面粗糙,种子较小,种仁近圆形,品质中等。作为苏州人,文震亨介绍的显然是南芡。
清朝沈朝初有诗《忆江南》写到鸡头米:“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鸡头米是苏州葑门南塘特产。宋代姜特立《芡实》诗曰:“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写出芡实的形状和浓郁香味。明代杨循吉《寄贺故人新受河间学职》诗曰:“花绕郡城皆芡藕,味多乡物是鱼鳗。”可见芡实是江南人普遍食用的食物。
【原文】
芡花昼合宵展①,至秋作房如鸡头,实藏其中,故俗名“鸡豆”。有秔、穤二种②,有大如小龙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剥肉和糖,捣为糕糜,真味尽失。
【注释】
①昼合宵展:据陈植校注本,应为“昼展宵合”才符合实际情况。译文从之。
②秔(jing):一种黏性较小的稻。此指芡实黏性小。穤(nuò):黏性的稻米。此指芡实有黏性。
【译文】
芡花白天开放,夜里闭合,到秋天长成像鸡头的子房,种子就藏在里面,所以俗称“鸡豆”。有秔、穤两种,有一种大的如小龙眼般的,味道最好,食用有益于身体。如果剥壳取肉,加入糖捣碎如泥,本来的味道就完全失去了。
共学《长物志》第157天2022年10月11日
卷十一《蔬果,花红》
【题解】
花红为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花粉红色。果实球形,像苹果而小,黄绿色带微红,是常见的水果。西北人称花红为柰,将其做成果脯,但文震亨觉得生吃更好。花红树姿优雅,花、果均十分美丽,适宜在庭院少量栽种。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可见柰的栽种历史很悠久。明朝王象晋《群芳谱》中的记载
可以和文震亨的描述相互补充:“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微带涩。可栽,可压。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清朝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曰:“红笠乌衫担侧挑,频婆杏子绿蒲桃。”纪晓岚看到的频婆就是文震亨笔下的花红。
【原文】
西北称柰,家以为脯,即今之蘋婆果是也。生者较胜,不特味美,亦有清香。吴中称“花红”,即名“林檎”又名“来禽”,似柰而小,花亦可观。
【译文】
花红在西北被称为柰,家家都把它做成果脯,就是今天的蘋婆果。生吃更好,不仅味道鲜美,还有清香。苏州称为“花红”的,即“林檎”又叫“来禽”,果子与柰相似稍小,花朵也很招人喜爱。
卷十一《蔬果,石榴》
【题解】
本卷题目为蔬果,文震亨写到“石榴”又跑回到卷二的《花木》了,谈石榴,不谈果实,却谈它的花朵,谈它的观赏价值。唐代孔绍安《咏石榴》曰:“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石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植物,因不太适应中原气候,所以开花较晚。但唐代李商隐笔下的《石榴》诗写尽石榴的鲜艳火红:“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可能因为文震亨太钟爱石榴花了吧?炽烈如火的石榴花五月开放,热烈耀眼。民间认为镇宅圣人钟馗是石榴花的花神,所以钟馗的画像上耳边都插着一朵石榴花。成熟的石榴也是鲜艳的红色,籽粒饱满晶莹。在民间象征多子多孙和丰收的年景。古代女子穿裙子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裙子的颜料也多从石榴花中提取,时间长了人们把石榴裙当做了年轻女子的代称。
【原文】
石榴,花胜于果,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千叶者名“饼子榴”,酷烈如火,无实,宜植庭际。
【译文】
石榴,花朵好过果实,花朵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花瓣重叠繁多的叫“饼子榴”,颜色炽烈如火,不结果实,适宜种植于庭院之中。
卷十一《蔬果,西瓜》
【题解】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西瓜在五代的时候传入中国。西瓜性寒,皮和籽都能入药。吃西瓜能祛暑解渴,消除热毒,深受人们喜爱。元代方夔《食西瓜》:“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西瓜解渴除烦,给人带来丝丝凉意。
文震亨讲到了西瓜的一种吃法:沉于水中。这是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现在人们直接吃冰镇西瓜,虽然方便快捷,却少了文震亨时代的一份天然与悠闲。
【原文】
西瓜味甘,古人与沉李并埒①,不仅蔬属而已。长夏消渴吻,最不可少,且能解暑毒。
【注释】
①并埒(liè):相等。
【译文】
西瓜味甜,古人将它与沉于水中的李子相提并论,不只是属于蔬菜类。夏天消暑解渴,最不可少,并且能解除暑气热毒。
共学《长物志》第158天2022年10月12日
卷十一《蔬果,五加皮》
【题解】
文震亨说苏州人早春采五加树的嫩芽用来泡茶,这是南方人的习惯。五加皮主要是作为中药使用,是植物五加的干燥根皮,茎柔皮脆,性温,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民间多用来泡酒喝。五加树是落叶灌木,植株枝繁叶茂,花果奇特,是一种优良的观赏植物,树皮含芳香油。嫩叶可作蔬菜,所以有文震亨所谓的早春采嫩芽泡茶的说法。
【原文】
久服轻身明目,吴人于早春采取其芽,焙干点茶①,清香特甚,味亦绝美,亦可作酒,服之延年。
【注释】
①点茶:泡茶,沏茶。
【译文】
久服五加皮轻身明目,吴地人在早春采摘嫩芽,焙干泡茶,特别清香,味道绝美,也可用来泡酒,常饮可延年益寿。
卷十一《蔬果,白扁豆》
【题解】
虽然文震亨说扁豆可补脾入药,但扁豆实为最家常的蔬菜。清朝桐城诗人方南塘天涯飘零,收到妻子的来信说家乡的扁豆花开了,归心似箭,写下《得家书》:“老妻书至劝还家,细数家园乐事赊。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编茅已盖床头漏,扁豆初开屋角花。旧布衣裳新米粥,为谁留滞在天涯。”在对故园的思念中,扁豆花平淡却温暖,没有鲤鱼美酒的鲜香,也没有山茶的悠远绵长,却是漂泊之人对家园最真切的记忆。正是那庸常却幸福的生活召唤着流离异乡的游子,扁豆飘香,虽淡然,却充满了人生的情味。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如此感触:“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扁豆至为家常,却代表着安宁而知足的生活。
【原文】
纯白者味美,补脾入药,秋深篱落,当多种以供采食,干者亦须收数斛①,以足一岁之需。
【注释】
①斛(hú):量词,多用于量粮食。古代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文】
纯白色的白扁豆味道鲜美,入药具有补脾的功效,篱落之间应该多种一些供深秋时节采摘食用,干豆也要贮藏一些,供一年食用。
卷十一《蔬果,菌》
【题解】
此处的“菌”即蕈,菌类植物,生林木或草地中,种类很多。可食者如香蕈等,有毒者如毒蝇蕈等。文震亨说“春时尤盛”,因为春季湿度较高,繁殖更速。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记载一个故事:“天平山僧得蕈一丛,煮食之,大吐,内三人取鸳鸯草啖之,遂愈;二人不啖,竟死。”鸳鸯草即金银花,故事中的僧人应是吃到了带毒的菌子,金银花能解毒,所以吃金银花的没事了,不吃金银花的竟然被毒死了。这也是文震亨所说的惊蛰之后蛇开始出没,蛇爬行过的菌子便带了毒,不可食用。
【原文】
雨后弥山遍野,春时尤盛,然蛰后虫蛇始出①,有毒者最多,山中人自能辨之。秋菌味稍薄,以火焙干,可点茶,价亦贵。
【注释】
①蛰(zhé)后:惊蛰节之后。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6日左右。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译文】
雨后漫山遍野都是菌类,春季更多,但惊蛰之后虫蛇开始出没,有毒的菌类很多,山里人自然能分辨。秋菌的味道稍淡,用火焙干,可泡茶。
价格也很贵。
共学《长物志》第159天2022年10月13日
卷十一《蔬果,瓠》
【题解】
瓠也称葫子、瓠子,夜开花。实圆长,首尾粗细略同,可食。瓠原产地在非洲,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栽种历史。嫩的瓠可以炒菜吃,肉质柔而坚韧,老的瓠可以剖开做瓢用,即文震亨所谓的“抱瓮”之用。在文震亨眼里,瓠是山野佳味,与肉食者无缘。瓠有甜瓠、苦瓠两种,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芦状,故又称葫芦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卢。各分名色,迥异于古。”
【原文】
瓠类不一,诗人所取,抱瓮之余①,采之烹之,亦山家一种佳味,第不可与肉食者道耳②。
【注释】
①抱瓮:汲水。
②肉食者:权贵之人。
【译文】
瓠的用途很多,除了用来汲水之外,诗人还采摘来烹饪,也是山野的一种美味,只是不可与权贵之人言说。
卷十一《蔬果,茄子》
【题解】
茄子,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最早产于印度,4-5世纪传入中国。南北朝栽培的茄子是圆形的,到元代培养出长形茄子。
茄子应是最常见的蔬菜,文震亨提到南朝的大臣蔡遵做太守时以茄子为主要蔬菜,所以文人墨士的生活也不能少了茄子。文震亨提到新采的茄子味道绝美,实际上茄子并不容易做出好吃的味道,宋朝郑清之有《咏茄》一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总一般。”虽为大众同嗜的菜肴,入口味道却很一般。《红楼梦》中茄子做得很美味,刘姥姥辨别不出茄子的味道,王熙凤介绍了茄子的做法,但经过繁复程序加工的茄子已经不是文震亨所说的新鲜美味了。
【原文】
茄子一名“落酥”,又名“昆仑紫瓜”,种苋其傍①,同浇灌之,茄、苋俱茂,新采者味绝美。蔡遵为吴兴守②,斋前种白苋、紫茄,以为常膳③。五马贵人④,犹能如此,吾辈安可无此一种味也?
【注释】
①苋(xiàn):本义是指一种菜名。一年生草本,种类很多,茎叶可食,也可入药。
②蔡遵:当作“蔡撙”。蔡撙(zǔn,467-523),字景节,济阳考城顺(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南朝梁官吏。累迁建安王文学,司徒主簿。齐明帝时历中书侍郎、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梁初为侍中,吴兴太守。累官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普通二年(521),出为宣毅将军、吴郡太守。卒官,追赠重紫光禄大夫,谥康子。译文从之。
③常膳:经常的饮食。
④五马:太守的代称,汉朝时太守出行乘五匹马拉的车,所以后人称太守为五马。
【译文】
茄子又名“落酥”,又名“昆仑紫瓜”,在茄子旁边种上苋菜,一起灌溉,茄子、苋菜都很繁茂,新采摘的茄子味道绝美。蔡撙做吴兴太守时,屋前种白苋、紫茄子,作为日常的饮食。贵为太守,尚能如此,我们怎能在蔬菜中缺少了茄子这一味呢?
共学《长物志》第160天2022年10月14日
卷十一《蔬果,芋》
【题解】
芋又名芋艿、芋头,球茎富含淀粉及蛋白质,供菜用或粮用,也是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芋耐运输贮藏,能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史记·项羽本纪》载:“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即此文的芋。
文震亨引用了两句俗谚表达了民间对芋头的喜爱,“园收芋、栗未全贫”说的是有芋头、栗丰收的年景就算不得贫穷,因为芋头为御穷之首,富含淀粉,既可做菜肴,又可做主食。“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表达的则是得享芋头美味的知足,虽然夸张了些,却正是老百姓在艰辛生活中乐观与豁达的体现。
【原文】
古人以蹲鸱起家①,又云:“园收芋、栗未全贫”,则御穷一策,芋为称首,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且以为南面王乐,其言诚过,然寒夜拥炉,此实真味。别名“土芝”,信不虚矣。
【注释】
①蹲鸱(chī):即芋头。
【译文】
古人以芋头起家,有俗话说“园收芋、栗未全贫”,维持生计的办法,种芋头为第一,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将它形容为有帝王之乐,言语确实夸张了些,但是寒夜围炉,有芋头可吃,也真是美味。芋头别名“土芝”,确实不假。
卷十一《蔬果,茭白》
【题解】
茭白又名菰笋、菰手、茭笋,是菰发生了病变,花茎经黑穗菌侵入后,刺激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茎,可食用。《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谷,(稻)、黍、稷、粱、麦、苽。苽,雕胡也。”《西京杂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在唐代,雕胡饭是招待上客的食品,据说用菰米煮饭,香味扑鼻且又软又糯,唐人都钟情于它。茭白从唐朝开始被人们广泛种植和食用,成为一种蔬菜。文震亨笔下茭白不是主要的蔬菜,只是其他蔬菜的一种补充。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有茭白的做法:“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太细者无味。”
【原文】
古称雕胡,性尤宜水,逐年移之,则心不刻①,池塘中亦宜多植,以佐灌园所缺。
【注释】
①不刻:有误,据陈植校注本应为“不黑”。
【译文】
茭白古代称为雕胡,尤其适合水生,逐年移植,茎上就不会长黑点,池塘中也应该多种植一些,用来补充菜园缺少的品种。
共学《长物志》第161天2022年10月15日
卷十一《蔬果,山药》
【题解】
文震亨说山药本名“薯药”并不准确,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本名薯蓣,为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改为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的讳而改为山药。山药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也可入药。文震亨为苏州人,他提到的是江苏太仓的山药,实际上古代最出名的是古怀庆府的山药,素有“怀参”之称,传说是全国最好的,文震亨大约是没有吃过吧?
【原文】
本名“薯药”,出娄东岳王市者 ①,大如臂,真不减天公掌②,定当取作常供。夏取其子,不堪食。至如香芋、乌芋、凫茨之属③,皆非佳品。乌芋即“茨菇”,凫茨即“地栗”。
【注释】
①娄东:娄江之东,今江苏太仓。岳王市:旧名鹤王墅。即今江苏太仓东北岳王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镇洋县”条:“岳王市镇在城北三十里。”
②天公掌:最大的山药。古北方方言。宋陶穀《清异录》卷上:“淇,薯药称最大者号天公掌。”
③香芋:山药的一种,圆形根。乌芋:荸荠的别名。古称凫茈,也作凫茨。今有些地区名地栗、地梨、马蹄。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水田中。地下茎为扁圆形,表面呈深褐色或枣红色。肉白色,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讹为凫茨,又讹为簕脐。盖《切韵》凫、同一字母,音相近也。”后面提到的“地栗”也是荸荠的别名,其实都为一物。
【译文】
山药本名“薯药”,产自江苏太仓的,大如手臂,不亚于天公掌,可拿来日常食用。夏天结种子,不太好吃。至如香芋、乌芋、凫茨之类,都不是佳品。乌芋即“慈菇”,凫茨即“地栗”。
卷十一《蔬果,萝葡 蔓菁》
【题解】
萝葡即萝卜,蔓菁即大头菜,都是常见的蔬菜。文震亨还提到白菜、芹菜等,认为都应该多种,以作斋日素食。题目为“萝葡蔓菁”,实际上是在说二者所代表的一类家常蔬菜。常言道“萝卜白菜保平安”,看似清淡无味的菜蔬,却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角色。
简单的介绍中,文震亨对商业的偏见以及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优越感暴露无遗。多种蔬菜,却不可谋利,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思想的反映。时至明末,经济已大为发展,文人士大夫仍固守传统观念,看不到商品交换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活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震亨对自己身份的固守,对雅趣的执着追求。
【原文】
萝葡一名“土酥”,蔓菁一名“六利”,皆佳味也。他如乌、白二菘①,莼、芹、薇、蕨之属②,皆当命园丁多种,以供伊蒲③。第不可以此利市④,为卖菜佣耳。
【注释】
①菘:白菜。
②莼:即莼菜,又名水葵。蔬类植物,生水中。芹:菜名。又名楚葵,以生于水地,俗称水芹。生于旱地者称旱芹,又称药芹。薇:菜名。也称野豌豆。长于山中,故又称山菜。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可做羹,亦可生食。相传伯夷隐居首阳山时,曾采薇为食。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做菜吃,蔓生的地下茎含淀粉,可供食用和做中药。
③伊蒲:佛徒的素斋。
④利市:即谋利。
【译文】
萝葡又叫“土酥”,蔓菁又叫“六利”,都是美味的蔬菜。其他如黑白两种白菜,莼菜、芹菜、薇菜、蕨菜之类,都应该让园丁多种一些作为斋日素食。只是不可以此谋利,沦为卖菜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