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长假了,离家四个月的儿子要回来。
左等右望,终于听到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我大喊一声儿子的乳名,冲出门外。
一桌子的好菜端上来,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我走到一旁打开他拎回来的皮箱,激动的情绪慢慢回落。
里面乱七八糟不说,所有的衣服都是随意摆放,有的揪成团皱巴巴。
这样的衣服,还如何穿得出去?
我当即扯出所有的衣服,泡到水盆里,清洗晾晒过后再熨烫,必然平整许多。
然而,当我把手伸进盆里,准备揉搓,突然,我停住了。
这些衣服还得留给儿子洗,虽然他刚刚到家,虽然我愿意为他清洗一百件。
儿子打小对生活就潦草,尤其对穿戴相当不讲究。
这种不拘小节的个性,越往大越明显,这一切都要怪到我头上 。
因为,儿子小时候,我基本不让他动手做事,衣食住行都由我承包,他只负责拉琴与学习。
事实上,儿子琴拉得一般,学习也普通,我着急,对他的学习与拉琴抓得更紧,因而几乎剥夺了他所有动手与穿衣戴帽的时间,致使儿子做事显得笨手笨脚,对自己的外观相当敷衍,就是所谓的不要好。
儿子考上大学后,每次回家,我明明知道应该增强儿子的动手能力,但依然不舍得让他做事,衣服脏了我洗,饭做好叫他。
儿子现在虽然已经工作,对拾掇自己的意愿仍然不强,常常展示出外表潦草的一面。
我不能再越俎代庖,本应由他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我不能再抢着做。
今天上午看了周国平公众号,上面一段文字戳中我的肺管。
“我见过许多非常聪明的妈妈,她们勇于承担,能替孩子把一切搞定。但如果她不节制自己的能力与冲动,孩子将会一切搞不定。这样的妈妈是孩子教育的失败者,基本没有例外。”
醍醐灌顶。
毫不怀疑,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妈妈愿意倾尽所有地帮助孩子,但是,过犹不及,超过某个度,不是妈妈的付出越多越好,而是越多越坏,直接的结果,就是把孩子养成巨婴,虽然孩子成人长大,但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仰仗父母。
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
当妈的能为孩子永无休止地包办下去吗?显然不能,因为妈妈必然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也不得不离开孩子。
孩子必须独自面对风雨飘摇的世界,父母越早放手,孩子的动手能力才能越强。
所以,父母必须节制自己的能力,把本该由孩子解决的事情交由孩子。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