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始兴、南雄及周边地名的历史渊源

始兴、南雄及周边地名的历史渊源

作者: 始兴谭 | 来源:发表于2018-02-12 23:34 被阅读0次

    在阅读族谱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古地名如:始兴县、始兴郡、保昌县、东衡州、韶州等等,这些古地名即使名字与现在一样但含义也是大不相同的,由此带来的一些误解让人很是困惑,故欲一探究竟。

    简单来说,今始兴南雄地的历史渊源如下图所示: 始兴南雄的历史渊源图示

    秦(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年即分天下为36郡,行政区划是“郡--县”二级制。
    始兴南雄地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
    郴县连县地属:长沙郡
    大余地属:九江郡的南野县。

    秦·公元前221-207年
    南壄县(南野县)

    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东汉时改名南野县,这个县地域很大,后来从这个县分出了很多县(比如始兴县,始兴县又拆出大余、南雄,还有赣南诸县),所属郡也经多次分拆缩小,先由最初的九江郡变成豫章郡,再变成庐陵郡。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故治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江南岸),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析南壄溢浆溪置赣县,析雩山以南置雩都县。 南壄属豫章郡,此时南壄县辖今江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
    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治所西昌县,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千米处。辖西昌、石阳、遂兴、吉阳、兴平、阳丰、南野、赣县、雩都九县。
    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南野县属之。析南野县置南安县,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县。

    西汉(前202-8年)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但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行政区划实际上仍为“郡--县”二级制。
    始兴南雄地属:扬州刺史部->豫章郡->南野县。
    始兴地还有一部分属:荆州刺史部->桂阳郡->曲江县。


    西汉末期·公元2年
    桂阳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其县城为郡治。
    在公元前198年,又在桂阳郡南部分出一桂阳县(今清远市连州)。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氵匡、浈阳等11县。

    曲江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原南越国的北部(包括今曲江、始兴、仁化、乐昌和乳源五县之全部或部分)设置曲江县(县治在今韶关市区,取名“曲江”是因溱水<今武江>“江流回曲”之意),隶属桂阳郡。
    东汉后期在桂阳郡南部地区设始兴都尉,以加强对曲江县的管辖。

    那时的曲江县范围很大,今仁化、乐昌、乳源均从曲江县拆出。

    三国(220年-280年)

    三国时,“州”真正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为“州--郡--县”三级制。
    始兴南雄地属孙吴地界,“始兴县”、“始兴郡”的地名就在这个时期诞生!
    初始,始兴南雄地属:扬州->庐陵郡->南野县,还有一部分属:荆州->桂阳郡->曲江县。

    三国吴·262年(未置始兴县前)

    后来,从南野、曲江分出始兴县,再从始兴县分出斜阶县(位于今始兴)。又从桂阳郡分出始兴郡。这个时候的始兴县范围较大,今大余、南雄均由它拆分而来。
    此时,始兴地属:荆州->始兴郡->始兴县、斜阶县。南雄地属:斜阶县。

    始兴县

    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地置始兴县(治所大概位于距韶关不远的大桥镇一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

    始兴郡

    甘露元年(265年)分桂阳郡南部(始兴都尉)置始兴郡,属荆州。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领县七:曲江、桂阳、始兴、含氵匡、浈阳、中宿、阳山。又分始兴置斜阶县
    始兴郡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连江、滃江流域以北地区,南朝梁以后辖境缩小,因为被新置的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属衡州)分掉了地盘。

    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入韶州。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韶州复置(始兴郡),治所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西)。辖境缩小。乾元元年 (758) 复为韶州

    斜阶县

    三国吴时从始兴分出,西晋时废除,南朝齐时改为令阶县(治所在今广东始兴县西七里),不久又改为正阶县

    西晋(266年-316年)

    斜阶县废。复南野,改属庐陵郡。
    始兴南雄地属:广州->始兴郡->始兴县。


    西晋·282年

    南朝(420年-589年)

    东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南朝宋、齐

    始兴地属:荆州->始兴郡->始兴县、正阶县。南雄地属:正阶县。

    南朝宋泰豫元年(公元472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
    南朝齐建元年间(公元479年),复名始兴郡,属湘州。改斜阶为令阶县,不久又改为正阶县

    仁化县

    南朝齐(479年至502年)时,从曲江县分出地域,开始设置仁化县(县治在今仁化县境走马坪北20里的恩溪扶溪合流处),属湘州始兴郡。
    南朝梁朝至唐垂拱三年(502年至687年),撤销仁化县,并入曲江县。
    宋朝开宝五年废仁化县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

    南朝齐·497年

    南朝梁、陈

    梁元帝萧绎圣年间(公元552年),于郡治置东衡州。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陈天嘉元年(560)复置东衡州,始兴郡隶属东衡州。
    始兴南雄地属:东衡州->始兴郡->始兴县
    梁时从始兴分出安远县(后演变成今大余县)。从曲江分出梁化县(今乐昌县)。

    大庾县(大余县)

    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3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南朝陈改安远县为安远郡,隶属东衡州。
    隋开皇十年(590)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六年(596)废始兴郡,大庾县亦由县改为大庾镇,复入虔州南康县。
    唐神龙元年(705)复名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

    乐昌县

    梁天监七年(508年),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化县,为该县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化县为乐昌县(因县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直属韶州。

    南朝陈·572年

    隋(581年-618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州--县”二级制。
    始兴县隶属东衡州管辖,开皇九年(589)改隶广州,后广州改称番州(因避讳隋炀帝杨广)。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为“郡--县”二级制。
    始兴地属:南海郡(广州/番州)->始兴县

    唐(618年-907年)

    唐朝实现的行政区划为“道--府(州)--县”三级制。
    唐初改郡为州,始兴县隶属广州管辖。后在韶关地区置番州,始兴县隶属番州,番州又多次改名,最后改为韶州。
    始兴南雄地属:岭南道-韶州-始兴县。


    唐·741年

    唐武德四年(621)置番州,始兴县隶番州,未久番州改称东衡州。
    唐贞观元年(627)改东衡州称韶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韶州称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始兴郡为韶州。

    南雄就是唐朝时从始兴拆出的。

    浈昌县(保昌县,今南雄)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析始兴北界的化南、横山两乡置浈昌县(县治在今南雄市),属韶州。因境内浈、昌二水而取名。
    五代南汉乾亨四年(公元920年),分浈昌、始兴两县地置雄州

    宋(960年-1279年)

    宋朝实行的是行政区划为“路--州--县”三级制。
    五代南汉时已从韶州分出浈昌、始兴二县置雄州。宋时改为南雄州,又改浈昌为保昌。
    始兴南雄地属:广南东路->南雄州->始兴县、保昌县。


    北宋·1111年

    宋开宝四年(971年)改雄州为南雄州,与河北雄州别,属广南东路。
    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
    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郡。

    元(1271年-1368年)

    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主要为“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也有三级制共存。南雄州改为“南雄路”。
    始兴南雄地属:江西行省->南雄路->始兴县、保昌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领保昌、始兴两县。

    明(1368年-1644年)

    明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布政使司)—府—州—县”四级制,也有三级制共存。南雄路改为“南雄府”。
    始兴南雄地属:广东->南雄府->始兴县、保昌县。


    明·1582年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南雄府,辖保昌、始兴两县,属广东道。

    清(1636年-1911年)

    清实行的行政区划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改南雄府为直隶南雄州。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府为直隶南雄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裁去保昌县,领始兴一县。
    嘉庆十六年复升为府,次年又降为直隶州,直至清末。

    民国

    民国时,改南雄州为南雄县,与始兴县同属广东省。

    民国开始,改南雄州为南雄县,隶属广东省。
    1958年12月,南雄县与始兴县合并称南雄县。
    1960年10月复分为南雄县、始兴县,隶属广东省韶关专员公署。
    1996年6月17日,民政部批复撤销南雄县,设立南雄市,隶属广东省,由韶关市代管。

    参考文献:
    [1]《汉书·地理志》
    [2]《三国志·吴书》
    [3]《晋书·地理》
    [4]《隋书·地理志》
    [5]《旧唐书·地理志》
    [6]《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
    [7]《中国古代文化史》

    (广东始兴谭斌)

    思考:
    根据上述内容,是否能分析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比如:
    1、南雄是历史上重要的中国人口南迁中转站,但这个地方开始是属于庐陵郡(赣南)也就是江西板块的,三国时期263年以后变成了始兴郡(韶关)也就是广东板块,这个对人口向南迁徙是否有促进作用呢?
    2、始兴县从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治所并不在今始兴境内,而是在曲江境内,而且离韶关(郡治/州治)不远,大概是在唐朝时才移到今始兴境内(欠考),那么当我们看到说那个时代的人是始兴人或者说居住在始兴,其实并不在今始兴,而是在今曲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始兴、南雄及周边地名的历史渊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n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