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莫泊桑
秋日暖阳,温暖而热烈。窗外,依然是一派葱郁,道路两旁的银杏也生出些许留恋,几丝鹅黄渐染,秋意便渐浓了!难得的长假,难得的好天气,没有外出的计划,走走路、看看书、写几段文字,不啻为一种休闲时光的好选择!
前不久,冯唐出了本随笔集《无所畏》。作者说,通过这部作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活在这世上,什么都不要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慢慢放下输赢和计算。说得真好!是我喜欢的思想!
坦白说,冯唐的写作风格不是我这个偏于传统和守旧的人所能全部接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作品的喜欢。也许是应景,这个书名儿首先便把我降伏了,开启阅读后便真正爱上了,算得上是冯唐散文中的精品,没有之一。
人到中年的冯唐,笔风变化不多,依然保留着“冯式”自嘲的插科打诨和不在文章中写几个性器官就会死的德性。但在这本随笔集里更多了一些关于生命的感悟与生活的思索,四十多年的人生中,经历过的成功、爱情、亲情、生活的意义、自我价值的体现等等,以对过往的一种梳理和总结,坦言自己的中年危机,在回顾过去,审视未来中,他给出了“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16个字,向我们倡导修炼“无所畏”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从中学习和领悟到一些人生智慧,一些生活哲学。特别值得一读!
冯唐曾说,“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几乎所有人都以后一种方式长大”。我理解他说的长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成长!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我们从无知无畏中渐渐长大,却变得越来越有知有畏,带着那些你希望的或者不希望的遭遇在人海中沉浮,或面目全非,或沧海横流。曾有朋友说,一个人活得太正直,持有太强烈的是非观,公平感,责任心,难得有好机遇和好环境!对于这个论调,我认同,只是以我的本性,在我的潜意识里,正直、善良、公正、责任担当等等,这些不应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吗?
我想和我同时期并如我一样长大的人,都会基本如此。从农村广阔天地中来,质朴简单是主基调,无论是身体血液还是生活方式,都一脉相承。如果这就是源头,它决定了再往下游只会带上深深的烙印。八十年代,在五讲四美的主旋律里,校园课本里传递的仍是那份美好,那些主流文化萦绕头脑,涉世尚浅的人便在这份渲染中长大了。所以,冯唐的长大,其本质还是说的成长!在你不能明白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折中的方法去成长,便是我们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不二选择。科学教给我们知识,我们吸收到越多,懂得越多自然学科,便与国际更多接轨,却在社会学上稍显浅薄。在中国这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土壤里,更多的规则与智慧需要去悟,如果把这些悟出来的“道”看作是工作与生活的补充,未尝不可,倘若只是钻营和投机,在我看来,不如坚持本心,至少心中安宁。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不是带着希望和理想出发的。为何“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能被芸芸众生所共鸣,因为我们都怀揣梦想,都有一颗初心没有遗忘!这个梦想支撑我们一路拼搏,一路向前,不断地去汲取知识,充实自我。为了不让别人通过流言蜚语来认识我们,我们不顾一切地去努力打拼,用汗水甚至是泪水积淀人生,成就自我。这样的人生,无论怎样的结果,都是一种幸福,努力了,付出了,收获了;苦也好,累也好,难也好,痛也好,都是人生最美的体验!
然幸福,抑或是美好,都来自你内心的感受,你的人生终究是你自己的人生,任何人无法取代。正如大家常说的那样,你做得再好,也有人会讨厌你;你做得再差,也有人会支持你。近日,身边熟识的或是网上不认识的一些牛人、名人,因各种重病住院或离世,他们或如日中天,或刚步入中老年,还有大好的前途和舞台,却不幸早早离开。所以,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健康才是第一,在任何理想面前,没有了它,都是枉然。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心灵与身体的修炼,把读书和跑步当作生活必不可缺的主食,而并非调味品。这显然是国人的一巨大进步!读书不只是让我们学到知识,最多的是开阔胸襟。人生的烦恼总会不期而遇,长随左右,只是当我们的涵养能足够冷静面对时,它们就无法再纷扰到我们的精神世界。
健康的体魄和心智使我们还能正常呼吸、自由行走、正确思考时,我们拥有的是全世界,我们应为此而感到知足,这样的资本于我们仅有一次机会,失去了将不可逆转。让知足锻造我们平和的人生态度,让生命在有意义的人与事中得到绽放。
阳光被夜幕完全遮蔽,我在这慢悠悠的时光里书写一份恬淡的心境,用冯唐“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十六字与你共勉,愿你在未来的时光里,保持本真,一路芬芳,被岁月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