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上8点多到了乌鲁木齐,阳光强烈,可走在这白亮亮的日头下,并没有南方的那种灼热的感觉,风吹来,倒是凉风。城市高架桥纵横文交错,高楼林立,以灰白为主,绿色不多。行道树多为高大的榆钱,此时正是榆钱挂果之时,一串串白绿的榆钱缀在浓密的榆叶之间,不甚显眼。还有的街道,种的是一些不知名的果树,枝叶间结满了小珠似的果实,青红相间,问开车的司机,也说不认识。
堵车是常事
乌鲁木齐常堵车,在市区坐了几回车都这样,和司机说起这事,司机倒很淡定,你们刚来的吧,现在已经好多了,以前还要堵。刚下火车,打的到住的公寓,网上说车程只要十来分钟,可是路上走走停停,一路堵。
到了铁路局附近更堵,那里正在修地铁,到处都围着栅栏,地面也是泥水混合。当时9点多,正是乌鲁木齐上班上学的高峰期,路上车多人多,更是拥堵。就这样,十几分钟的车程,硬是走走停停,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
到了公寓稍作休整,11点多我们出门滴滴打车去博物馆。结果路上依然堵车,后来从博物馆到国际大巴扎,也是一路堵。
4号从土吐鲁番坐车回到乌市,已经10点半,火车站人头攒动,到坐出租车的地方,快轮到我们时,工作人员摆摆手,说你们走吧,出租车没了,去坐公交车。我们只好无奈地出来,准备滴滴打车,可是那3G网此刻也不听使唤了,真是有点绝望了,11点多了,想快点回去呢。
只好又下地道,去坐公交车,一路问人,终于到达54路公交车下。第一趟车过来,已是满满一车人,第二趟,依旧人多拥挤,上吧,还好,一路顺利。下了站台,更惊喜的是,发现公寓就在站台附近,而且明天去天山集合的酒店也在不远处。
生活要慢两小时
到了乌鲁木齐,我们刚开始还是按照内地的北京时间生活,中午11点多,我们一行人就去吃中饭,想尝尝新疆当地的特色。12点多到达饭店门口,急急就想进门,结果大门紧闭,还锁着,门口也就我们几个人。后来工作人员说,12点半才开门,请耐心等吧,我们这里正常2点才吃饭。好吧,入乡随俗,那就等吧!
晚上到了9点,天依旧白亮,相当于我们那里六七点钟。明天一早要去天山,估计外面是买不到早饭的,于是决定自己做早饭。从楼上往下看,有个菜市场,人还挺多。下楼买菜,菜摊前人来人往,很热闹。买了玉米黄瓜鸡蛋, 准备第二天的早饭。
晚上10点多,外面依旧很亮,太阳不下山,天不黑,你就没有洗洗睡觉的想法,总觉得大白天睡觉不太适应,关键你平时在内地这个睡觉的点,此刻压根没有睡意。到了10点半天才渐渐黑下来,夜晚来了,天黑下来,你才会真正觉得一天要结束了,可以安心地睡了。
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也渐渐适应了,中饭要14点后,晚饭通常在八九点后,睡觉都要接近零点,总之整个生活节奏要比内地慢2个小时。
很遗憾的是第一天没有去看《千回西域》的演出,因为当时我还是用内地的时间在思考,觉得9点多看完演出,再回到住的地方10点多,第二天要去吐鲁番,太赶了。其实这个时间在新疆算是很早了。我们第二天从吐鲁番赶回乌市已快晚上11点,可是乌市街头人来车往,热闹喧哗,哪里是深夜凌晨的感觉。
天天吃馕饼
最早知道馕是《地理中国》上,当时有一就是专门介绍新疆的,其中就说到新疆的馕。馕饼用面粉发酵后,再贴在专门的炉壁上烘制而成,类似于我们那里的烧饼。烧饼形体娇小,馕饼身圆体大,给人以粗放之感,馕饼是新疆人常备干粮,竟然可以在常温下放置半个月。
第一天听人介绍,去了乌市的银都酒店,吃特色大餐。去饭店就点了馕包饭,两个孩子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觉得不过瘾,又点了玫瑰花馕和核桃馕,这家饭店里的馕个头小巧却精致,味道也很赞。
在延安路闲逛时,路过一家馕饼店,维族人开的,一堆堆金色的馕饼铺在窗口甚是诱人,这馕饼圆而大,像个金黄的太阳。走过去,只见一个人坐在烘台上,用一柄长长的铁夹从炉壁里夹馕饼。5元一个,不算贵,买了几个,当即就吃了起来,馕饼烤得金黄酥松,还缀着芝麻,吃起来香而有嚼劲。
就这样我们几个人天天都会吃馕饼,居然还吃不厌。买了好多家馕饼,最好吃的还是延安路维族人做的馕饼。
还要接送孩子上学?
第一天从国际大巴扎下来,时间还早,就去延安路逛逛。一路上看见很多维族小学生,他们穿着蓝色校服,系着红领巾,三三两两,或是一人独行着。在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大人,都是孩子独自回家。
上去问问那些孩子,大多是一到三年级的,平时也都是自已背着书包上学回家,家人几乎不接送的。想想在内地,上学和放学时段,最拥堵的就是学校门口,孩子几乎都是大人接送,让孩子一个人上下学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特别是放学时,爷爷奶奶早早候在校门口,看见孩子出来了一手递食物,一手接书包,侍候得周到妥贴,孩子对这一切也是早已习惯。
在路上,还可以看见孩子在跳皮筋,你跳我跃,轻松自在,那样的惬意快乐。放学路上还有这样的风景,这应该只有在我们上学时才会有的。我们那里的孩子已经没有人知道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这些过去孩子常玩的游戏了,他们的放学路已淹没在家长接送的大潮里。
在买馕饼的时候,我和店主聊了起来。“你们这里的孩子都自已上学吗?大人不接送吗?”“上学还要大人接送?”店主睁大了眼睛,似乎我这问题问得有点奇怪。“我们这里都不接送,孩子自己来回,都这样!”“那高中呢?”“啥,高中还接送,不接送!”这下,店主更觉得我不可思议了,上小学的孩子都自己去,那么大的高中生还要人接,可他不知道,这在我们那里可是常态。
这可能和新疆独特的时差有关,上学时间晚,天又黑得晚,十点钟下了晚自习,天还是白亮亮的。更有可能跟新疆的治安有关,百米就是一个岗亭,到处是便衣,时时可见荷枪实弹的特警,人贩子早就吓跑了。
后来又在路上看见三个维族小女孩,一边走一边玩,问问她们,才知道一个上一年级,两个三年级。“你们每天都自己上学吗?”“嗯,是的!”小姑娘黑黑的皮肤,黑葡萄般闪亮的眼睛,满脸的微笑,很可爱。问她们家里有几个,都说有三个。“这是我的姐姐!”最小的那个女孩,指着其中一个大的女孩说道。跟她们聊天才知道,这些维族的孩子暑假里都要额外地去学汉语,是学校统一组织的,免费的。
打的回住的地方和司机聊天,司机是汉族人,孩子今年初中毕业,马上上高中,孩子也是从小到大也是自己去上学。“大家都这样!”司机说。是的,大家都这样,家长也就会习惯,负担都减轻不少,孩子也有更多独立和体验的机会。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乌市学校都这样,但是在路上能看到这么多独自放学回家的孩子,真是第一次。我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那条上学路,安全而自由,独立而不孤单,家长再也不用天天一颗焦灼的心,担心这上学路上的意外和闪失。这条路那么短又那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