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聆听雄老师讲座的第2天。雄老师的课堂总是能带给我很多启发与思考。昨天他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而这一次,他为我们揭开了文学殿堂的面纱,为我们提供了走向这座神秘殿堂的路径。
当我们无法驾驭课堂,驾驭文本时,其实我们真正缺乏的是走进作者内心,开启作者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密码,不能真正了解作者经历对于他的影响。
言为心声是我们走进文字的基本概念。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见人下菜碟”。见到了这个人,你才能跟据这个人的穿着打扮,高矮胖瘦等细节决定你的菜系。读一本书好比读一个人。人是立体的,鲜活的,有可爱之处也有其局限性。他往往被时代刻上不同的烙印。就像熊老师举的例子《花木兰》。如果我们仅仅是把诗歌解释一遍,背诵下来。我们收获了字词句基础层面的知识。但为什么这首诗歌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并个《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之所以,这首歌谣在那个时代如此广为流行,仅仅是因为它富有韵律美吗?或是写作手法高超奇妙吗?不是的,文学之所以魅力无限更在于它的思想性。这首诗歌反应了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民劳役任务重,人民生活艰苦的社会现实。不难想,一个国家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未出阁的姑娘在朝廷的十二道军令催促下毅然决然地接过父亲的重担。木兰的孝心感天动地,木兰的勇气令人望尘莫及。隔着岁月的长河,我们也能爱上这个性情直爽,敢作敢当,聪慧机敏的女子。
更让读者意外的是,这次决定并不是像大风歌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雄浑壮阔悲壮之感。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⑪,南市买辔头⑫,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⑬,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⑭。”像激流勇进的畅快与洒脱。
作为女子,打破子承父业本来就是一件惊天大事件。更何况木兰做的事上阵沙地。这满腔的报国热情难道还不足以令须眉男儿们汗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