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孕育亲子教育亲亲妈妈
童喜喜 |注意:不要让分级阅读阻碍儿童阅读

童喜喜 |注意:不要让分级阅读阻碍儿童阅读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7-06-06 22:09 被阅读33次

    分级阅读之风,从国外刮到国内。如何让孩子找到适合的书来阅读?似乎分级阅读成了唯一法宝。

    但是,我认为,阅读只能适度分级

    真正的分级,是科学。科学是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如果你让刚出生的孩子吃米饭,结果会怎样?如果你让十岁的孩子只喝米汤,结果会怎样?分级,就是让该喝乳汁的喝乳汁,该吃米饭的吃米饭。不幸的是,现在大部分大人完全不懂什么叫阅读,而是拿书当药——作文写不好?买本作文书补一补。数学没考好?买本试卷练一练。

    还有的成人,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恨不能让孩子一天成才。不论内容是适合成人还是儿童,见到名著二字就两眼发光,大批量购买。一些出版机构又迎合这种需求,炮制出所谓的“名著青少版”,对名著进行缩写,把名著变成了甘蔗:请人先吃一遍,把甘蔗渣给孩子留下……这种情况下,提倡“分级阅读”,显然很有必要。

    可是,阅读是极具个人特色的事情,成长更必须结合每个人的自身境遇。有的孩子5岁,但阅读从3岁开始,已经是“老”读者;有的孩子7岁,但大量时间都泡在电视里,阅读就必须从零岁起步。

    曾经有位西安的梁峻老师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她正在教小学6年级,全班孩子读过我的三套书后,每人给我写了一封信。

    我在这三套书的写作上风格反差比较大,大致上分别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初中及以上。通过来信看,孩子们喜欢的书明显分成了这三派,梁老师给我综合分析在她班上这三派分别对应着三种孩子:比较明快单纯、比较好学爱琢磨、比较早熟忧郁。”

    同样是小学6年级的孩子,三套书就分成了三派,如果有更多风格的书呢?结果可想而知。成长是个人的事,阅读是私人的事。就像有的人喜欢饮食清淡,有的人无辣不欢一样,一本书,别人的孩子如获至宝,自己孩子可能觉得平淡无奇,这很正常。

    “分级阅读”正是在对年龄相同、阅读能力不同的孩子搞一刀切的这点上,倍受诟病。这才导致对阅读研究较早的欧美国家里,很多作家、学者都联名抵制分级阅读。

    因此,理想的分级阅读是结合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阅读能力,而提供的最适合当下阅读的书目。否则,过高的书籍反倒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堵塞生命,过低的书籍则会让孩子缺乏智慧、情感的挑战与震撼,浪费生命。

    在“分级阅读”上,目前做得最专业的应该是新教育实验。新教育的分级阅读方法,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新教育实验教师对分层教学的一种“活用”。作为父母来说,就更应该有所启示:通过亲子共读,让图书在生命里复活,通过大量阅读,让孩子从量变到质变地成长,最终厚积薄发。

    所以,在“分级阅读”上,在网上搜一下“推荐书目”,就能很便捷地找到不少图书机构、学校、名师等方面做出的相关推荐。很多书目都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列出。不论哪个书单,都可以用来参考——仅仅是参考而已。

    然后,买足够多的书,就可以抵消“分级阅读”对不同孩子一刀切的负面作用。足够多,就会总有几本适合那个唯一的孩子。

    现在,孩子生活在一个被“物染”的时代。父母为孩子购买食物、衣服,外出游玩,都出手大方。更别提上补习班,那是绝对的阔气。一旦要买书时,就把图书当药,生怕在家积累过多。在物质上富裕的孩子,更需要精神的充盈,觉得精神饥渴的孩子,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台湾著名阅读推广人高希均先生说:"软实力比脑袋,硬实力比口袋。" 诚然。个人成长,如果能软硬兼具,就很容易刚柔相济。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既付出口袋、又用足脑袋,其实,很容易培养出理想的孩子。

    本文节选自《喜阅读出好孩子》(童喜喜  著)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深圳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最高总榜十佳

    湘鄂赣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喜喜 |注意:不要让分级阅读阻碍儿童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bn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