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来讲,似乎我们叙述故事一与死亡搭上关系,主题就会得到提升,《入殓师》也便如此。
一、关于《入殓师》的情节与主题
《入殓师》的情节在日剧里似乎并不少见,一个失业的男子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尊严、隐瞒家人投入到为人们所不耻的行业中去,最后妻子知道了丈夫所从事的工作,并与丈夫分居,然后夫妻和解,“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结束。这种情节在去年的日剧《王牌男公关》中就已经出现,并且也是这种夜店题材的片子中最烂熟的情节。所以说,《入殓师》的情节安排并不见得高明到哪去,而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却在于它的主题上。《入殓师》的男主角大悟是一个音乐家,失去工作后却阴错阳差的干了入殓师的工作,入殓师即是为死去的人整理仪容和穿衣入棺的人,这样一来电影的叙述就不可避免的与死亡产生了关系。
《入殓师》是一个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故事,这确实是一个恒久的而且值得探讨的命题,在这里情节的烂熟却因为主题的深刻而得以提升。
二、关于《入殓师》的背景音乐
看到《入殓师》这样一个标题,使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一个民俗学话题,但导演却并不着意展示一个又一个民俗画面,这从背景音乐的设置上就可见端倪。在一次又一次的入殓仪式上,我们并没有听到日本传统的民间歌曲,那些长调式的男声咏叹毫无踪迹,取而代之的都是悲伤的大提琴和竖琴伴奏。我认为这恰恰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相比于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和叙述一个民俗学意义上的故事,似乎前者更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所以在这里导演为了不让观众把视角转向对民俗事物的关注上,而用音乐淡化了民俗事件的叙述。
三、关于死亡的叙述
《入殓师》里刻意淡化了对死亡的叙述,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死者,而很少触及到他们死亡的过程和死因,即使偶有叙及也都是以他者做客观的表述,不给人以直观的画面。这样一来,死亡在观众的眼里也便变得普通和平淡,死和生在这里变得只有一线之隔,死也便是生,生也终将会死,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四、关于感动
本杰明认为现代艺术的存在方式是震惊,这一点我是颇为赞同的。在《入殓师》里虽然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平淡的,但却往往于不经意处给人以莫大的感动,让人有眼泪夺眶而出的冲动,这就是它带给我的震惊。面对一次又一次死亡,面对子女、父母、朋友的一次又一次痛彻心肺的忏悔,我感动了,当父亲跪在地上一遍一遍说着“他是我的孩子啊!”的时候,当儿子跪在火化炉前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妈妈,对不起!”的时候,当老朋友站在火化炉前说“路上小心,以后再见”的时候。生命原本无偿,每个生命最终都将会走向死亡,可是去者已去,生者又当何为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入殓师》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死亡本不可避免,但死后能得到生者的认同与谅解,那这种死也便是一种生。
五、“好吃得为难”
入殓师无疑是一个被人们认为是吃死人饭的行业,因此也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在电影里大悟的社长总是反复说着一句话“好吃的为难”,正说明了这样一个现实,然而,做为入殓师的他们每一次工作似乎都在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是日本电影和动漫的一个恒久主题,做为个体的人,能得到他者认同成为了一个人存在的可能,如果一个人不能被他者认同,那么他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悟和社长工作完后,总会有死者的家人上前来说上一句“谢谢,这是我见到的她一生最美的时刻”,这对入殓师来说无异于是最大的赞扬,也是最大的认同。正因为这样大悟才会不顾妻子的反对,而坚持要干入殓师的工作,因为只有在这里大悟才能找到自己做为一个存在个体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存在变成了一种他人的认同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