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咏莲颂荷之诗和美文极多。
莲与荷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何为莲?何为荷?
莲花和荷花指的都是同一种植物,在植物志中所用的中文命名标为莲(荷、荷花)。
荷花自古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荷华、莲花、荷、芙渠(蕖)、芙蓉等,在我国的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思是说在潮湿的水里生长了荷花这种植物。《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三段句子都指出堤岸边的水泽中,生长了一些植物,从文句中看起来有四种植物,其实只有两种,句中的荷、□、菡萏指的也都是荷花这种植物。
对于莲的说法则相当一致,都是指它的果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莲篷(花托)这个部位。
《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其本□,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思是说荷花就是芙渠,它的茎称作茄,叶称作□,根称作□,花称作菡萏,果实称作莲,根称作藕,种子称作的,种子的中心称作薏。这里的□和藕都是指根部,其实应是地下茎,而□是地下茎生长的前期,较为纤细;藕则为地下茎生长的后期,在□的前端明显膨大变粗的部位。
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也说:“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
陆玑和《尔雅》所称的莲都是指荷花的果实。
陆玑把荷花的花苞叫作菡萏,盛开的称作芙蕖,江东地区(即长江下游一带)把芙蕖称作荷,晋代郭璞注解的《尔雅》也说:“荷,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宋朝《尔雅》注疏则说:“芙渠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的莲实也。今江东人呼荷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此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者也。”
综合以上古籍所载讯息,可得知:荷和莲最早是分别指称植物的不同部位,日久之后,便形混淆,现在以荷跟莲称呼整个植株,已成约定俗成的习惯。
趁著褥暑炎夏,临池赏荷,来一盅清凉的莲藕汤或莲子羹,以解燠热,浪漫养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