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首歌,叫做《亲情式的爱情》。歌中这样唱到:“上班,下班,买菜,做饭,琐碎的牵绊,滋长不满。相爱的时候总笑谈,爱情多简单,你走之后,才算尝透了心酸。”每次听完,惋惜,不,应说是遗憾,总是多于感动。
张爱玲在《一别一辈子》里写道:“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后,晴天便各自走散了。”人生哪有那么多患难,日子还是平静的时候多,可似乎,在时光的冲刷下变淡的不仅是生活本身,还有那昔日的情。
偶像剧里、言情小说里所讲的浪漫爱情故事大多都是年少初遇,历经波折后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管剧情怎样不同,结局都是美好的类似。而那些讲述婚后生活的家庭剧、伦理剧似乎就不再受年轻人的喜欢,只博得了妈妈们的钟情。也许,为人母的她们,更能体会那些争吵、哭啼、压力等背后的故事。
而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明白,婚姻的经营远比爱情难得多,因为此时已不仅只有爱,更多的则是情与责任。
我们不妨先回到古代看一下那个时代的婚礼。古人的婚姻是很讲究的,不仅有“婚书”之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讲究“八字之和”、“黄道吉时”等,可见其慎重。此外,还有那众所周知的“三拜之礼”:一拜天地,有感激之情也有祈祷之意;二拜高堂,自然不必多说,那是必须的孝;最后是我最欣赏的“夫妻对拜”,也许比起现代的互换婚戒,它显得有些简陋,但这一拜之中却有对彼此最诚的尊重,并不亚于婚戒所代表的永恒。试想一下,面对即将共度余生的人,弯腰一拜,是礼,是承诺,代表的正是举案齐眉那样流芳百世的佳话。
并且,古时的人可没有“恋爱长跑”这一说,有许多在掀起盖头时才是第一次见面。“有人就有恩怨”,更别提如此陌生的两个人,可奇怪的是,古人的婚姻大多都是很长久的,究其原因,除了体制的外在原因,我想更多的还是在于两个人的相处。当然,在“一夫多妻”下,“妻不如妾”的现象很是常见,但正妻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直到去世,拥有合葬资格的也只有正妻,由此,婚姻便一直延续到了坟墓。
再回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婚姻的仪式更加多样,“中式”、“西式”各有所爱。可没有了束缚的婚姻似乎也更加任性了,上周刚“闪婚”,下周就离婚,“不婚族”、“婚前试爱”、还有什么“先婚后爱”等等。它变得多样,可生命期却在缩短。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hi,高考君》”,我对影片中的父母印象深刻。母亲又刘敏涛扮演,将一个脾气暴躁、严厉、操心家庭的妈妈演绎的淋漓尽致,有些孩子会很形象的形容其“更年期提前”。爸爸则比较沉默,但他也有自己的主见,两个人教育观念、性格等完全不合,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开明”的慈父形象。故事以女儿所面临的高考为背景,妈妈对她越来越严厉,紧张的气氛、无形的压力, 真的已经无法透气,终于,两人瞒着孩子秘密离婚,但还生活在一起。后来女儿发现,妈妈是这样说的:“这样反而吵得少了。”众人皆知,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是多么普遍,高考过后,国内离婚率成倍增长,孩子们走出考场后,还要面对的就是“跟父还是跟母”的选择。当时看到那里时,我只是很同情那个女孩。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影片结尾,在交代他们的女儿即主人公的成功后,还交代了她重新坐到一起的父母。两人都已老了,妈妈褪去了严厉的神情,沧桑的脸上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温和的笑。她慢慢的问道:“之前有人给你介绍的那人怎么样了?”年迈的爸爸,也是满脸的沧桑,却多了一份从容,他喝口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你好。”随后,两人相视一笑。
记得几日前刚与前妻复合的薛之谦说过一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他说:“反正我们也不再年轻了,那就再爱一次吧。”是啊,纠缠了那么久,见过了那么多人,最后发现,还是在你身边最快乐。
感情这个东西最是复杂了,深的感情不只有“爱”,它还有“情”,尤其是经营了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婚姻中的感情,它早已成了血浓与水的牵绊。也许,它已没有了最初的激烈,平静的水面下你却不能体会它的深度,而经常会在这样平淡又无形的压力下变得烦躁、不安,于是便有了不断的争吵,甚至离散。而真当分开后,才会意识到,原来早已养成习惯,失去的变化只会让心更孤单。
就如许嵩唱的:“曾经以为不爱了,感情都淡了,血浓于水后才发现,该在的一直都在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如今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谁也无法摆脱人世间的悲哀,但请对婚姻多一些敬畏,因为,往大的说,有婚姻才有家,才有新的生命,才有一个国,在你随着时代进化的同时,也请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借用一下马伊琍曾经的感慨:“且行且珍惜。”要知道,有些事不是能不能长久,而是你想不想长久;另外,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原地等待,希望你的回头来得及。
娴月:155122138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