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八) 【原书卷十二·一三】
山阴沈冰壶,字清玉,有《古调独弹集》。以新乐府论古事,极有见解。如:辨永王磷之非反,李白之受诬,作《夜郎行》;雪李赞皇之非党,作《崖州行》;笑隋主诛宇文,身死于宇文,作《南氏怨》。以何平叔之不父曹瞒为孝,不从司马为忠,其粉白不离手之说,即梁冀诬李固之胡粉饰貌也。人言崔浩毁佛遭祸,乃咏《崔浩》云:“仙不能救,佛岂能厄?”尤为超脱。
沈冰壶,(约1736年前后在世),字玉心(一作心玉),号梅史,浙江山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岁贡生。性孤峭寡谐。喜博览,家贫无书,辄从人假阅,熟精于史,尤谙明朝轶事。乾隆元年(1736年)举 “博学鸿词”,未中。冰壶之诗,善于谕古,尝拟《古乐府》一卷,桑调元携之入都,以是知名。著有《古调独弹集》及《抗言在昔集》,清史列传。袁枚亟赏之。
李璘,(720年—757年),初名李泽,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肃宗李亨异母弟,母为郭顺仪。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抚养。聪敏好学,工于书法。初封永王,领荆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安史之乱爆发后,册封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领江陵大都督,镇守江陵。招兵买马,设置官署。至德元年,阴谋叛乱,割据江东。唐肃宗派兵围剿,打败李璘,南逃岭外。至德二年,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擒杀。宝应元年(762年)五月,他的侄子唐代宗(唐肃宗之子)为他平反。
李白反诗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会稽,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永王起兵叛乱,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率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宋之问的侄子,其父宋之悌与李白曾在江夏相交,友情颇深。李白有诗《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还以宋的名义起草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以宋的名义向朝廷推荐,希望朝廷再度任用李白。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所以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那时,李白正在当年刘备托孤的白帝城。
沈冰壶《夜郎叹》:唐家支庶领大藩,禄山闻之为胆寒。贺兰一言倾房公,骨肉猜嫌填心胸。永王谋反出附会,王不能明白何怪。可怜天上谪仙海上钓鳌客,长流夜郎号党逆。同为上皇臣,同辅上皇子。邺侯为名佐,太白坎壈死。所遭幸不幸,二李天渊悬若此。噫吁嚱!王不反,有公道。白从王,非草草。或言出胁致,回护未深考,纷纷讥议尽可扫。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代牛李之争的李派领袖。
沈冰壶《崖州行》:赞皇之勋配裴度,度荐宰相才,此言殊不误。牛李之怨亦由度,黑白昭然本易悟。珏耶嗣复耶,赞皇实救之。绹耶敏中耶,赞皇实引之。此皆牛李党,谁言赞皇胸中城府多徇私。太原上党次第克,造膝密谋皆其力。武宣二宗本水火,大叔得立太尉祸。崖州之变意中事,何必梦中乞哀我。
隋主,指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宇文,指宇文皇族。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在其侄子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杨坚称帝后,先后诛杀北周几个鲜卑酋长及宇文氏皇族,共计杀宇文泰子孙25家,宇文觉及宇文毓子孙6家,宇文邕子孙12家,宇文赟及其两个幼子也被杨坚诛杀。然而,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绞杀隋炀帝,并尽屠在江都的王宫贵族和炀帝亲信大臣,太子杨杲、一直被软禁的庶人杨秀及诸子、汉王杨谅之子杨颢以及公卿大臣数十人一同遇害。杨坚把宇文皇族的人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杨广怎么又被宇文家族的人诛杀了呢?其实,杨广时的大臣宇文述、宇文化及父子,其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因为做了宇文氏的奴仆,才改为宇文姓,并不是原来的真正的宇文皇族。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一称何进弟何苗之孙)。何晏之父早逝,司空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魏明帝认为何晏虚浮不实,也只授其冗官之职。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何晏与之共事,得以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今已佚。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不父曹瞒。《世说新语》载,何晏曾在曹操宅院内画地为庐,拒绝成为曹操的养子。《太平御览》引《何晏别传》载,何晏与曹氏诸子别席而坐,并声称:“礼,异族不相贯坐位”,可见,何晏颇以家世自矜,不屑于曹氏。
不从司马。《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记载,何晏被杀的过程:司马懿最先是让何晏来审理曹爽一案,何晏审理后向司马懿汇报说:“本案一共牵连七个家族。”司马懿说:“不对。一共有八家。”何晏很纳闷:“不会吧,我查来查去只有七家。”司马懿用手指着何晏的鼻子道:“你再想想?”何晏一愣:“难道是我?”司马懿笑了:“没错,就是你!”话音刚落,一群卫士呼拥而上,将何晏按倒在地……
粉白不离手。粉白:妆饰敷面用粉。谓喜好妆饰,打扮过分。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何晏传》裴松之注:“《魏略》曰:‘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但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人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题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的诗句。
梁冀,(88年-159年),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为大将军梁商之子,他的妹妹为汉顺帝皇后(顺烈皇后)。最初为黄门侍郎,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校尉、步兵校尉、执金吾。永和元年(136年),拜河南尹,任内残暴不堪、肆意妄为。梁商病逝后,梁冀接任大将军,袭爵乘氏侯。顺帝崩,立冲帝,与太尉李固等录尚书事。冲帝崩,立质帝。后更毒杀质帝,另立桓帝刘志。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氏一门前后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的三人,其余任卿、将、尹、校的共五十七人。延熹二年(159年),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汉中城固(今属陕西) 人。东汉中期名臣,司徒李郃之子。年轻时便博览古今、学识渊博,屡次不受辟命。后被大将军梁冀任命为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平息两地的叛乱,之后对朝廷屡有谏言。历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顺帝驾崩后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最后遭梁冀诬告杀害。
《后汉书·李固传》:“遂共作飞章虚诬固罪曰:‘……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盘旋偃仰,从容治步,略无惨怛之心。’”飞章,指报告急变或急事的奏章。此处指马融、梁冀等共同紧急上奏,诬陷李固在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也就是冲帝去世那年,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略无惨怛之心。”胡粉:傅面或用作涂料用的铅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出身清河崔氏,貌如妇人,自比张良,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部,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拜太常卿,迁司徒,封东郡公。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坐“国史之狱”,夷灭九族,时年七十,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太武帝常为此事后悔,并在一年之后改定律法、放宽刑罚。
北魏太武皇帝毁佛。在北魏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拓跋焘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陈寅恪认为: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乾隆元年(1736年),沈冰壶应 “博学鸿词”,未中。据《鹤征后录》云:沈氏“得膺荐牍,及廷试,最后纳卷,被斥落。或言其史论中欲黜蜀帝魏,及进金元而黜南宋,当事恶其偏谬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沈冰壶《抗言在昔集》如此写道:“是编皆咏古七言绝句,而多考证文史,与他家咏古评论事迹得失者又别;其学识颇为拔俗,而有意示高,或流于诞。国朝诗人,自王士祯、朱彝尊、 田雯、梁佩兰、宋琬诸人,无一不肆诋排;国朝文人,自黄宗羲、毛奇龄、汪琬、姜宸英、王源、方苞诸人,无一不遭指摘;或加以丑詈,至谓其不堪供唾。且谓此外寥寥,自郐无讥。其意欲于百余年中,以第一人自命,尤放诞矣。”或许是袁枚喜欢标新立异者,故对沈冰壶诗极为赏识,因而在《随园诗话》中大力赞扬。但从本条诗话所提及的两首诗来看,其立意确与常见定论迥异,但就诗文本身的艺术性而言,并非上乘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