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李鸿章,很多人都会大骂其“卖国贼”。的确,中国近代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由李鸿章签署,但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说一说李鸿章传奇辉煌又可悲的一生,来还原一下李鸿章的真实面目。
李鸿章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二十四岁中进士,入翰林院,跟普通的读书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学而优则仕,走的是平坦的仕途之路。如果照此下去,恐怕就少了流传于世的李中堂,而多了一位无名的李大人。也许是造化弄人,几经转折,最终成就了这位左右晚清的重臣。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轰轰烈烈的时候,清军节节败退,太平军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李鸿章投笔从戎,回乡组建了地方武装——淮军,这支部队将在晚清的历史上担任重要角色,也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但作为一个军官一个将领,似乎李鸿章不是很在行,接连吃败仗,险些全军覆灭。
命运转折,失败后的李鸿章投入曾国藩的门下,做了一位幕僚,并拜曾国藩为师。结交了众多湘军的幕僚。但命运总是难以琢磨,改变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到了李鸿章的头上。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上海岌岌可危。上海当时是大清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上海人心惶惶,富商更是人人自危。上海派出钱鼎铭为代表,筹重金向湘军求援,但此时曾国藩正在为攻打天京做准备,无暇顾及,李鸿章主动请缨支援上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来了。李鸿章带领着一万多地方军队赶到上海,一方面花重金请外国洋枪队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军队装备西式先进武器,请外国教官帮助训练,短短三个月,淮军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顺利地打败了捻军,解了上海之围。威震上海,也为之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的确是开眼看世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在晚清是很可贵的,客观来讲,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阶级的问题,也是洋务运动后来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苏州杀降,1863年,淮军节节胜利,直逼苏州,守将郜永宽知大局已定,欲向李鸿章投降,要求高官厚禄,但李鸿章并未立即应允,郜永宽为自保并未完全缴械,彻底接受改编。李鸿章设局杀掉郜永宽等人,之后又屠杀了其余降兵,数万人未留一个活口,凶狠至极。电影《投名状》中就有所体现。杀降是兵家最为忌讳的,但李鸿章却敢反其道而行之,手腕的确够狠,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最后我还是要说“杀降不详”。
平定太平军,1864年,天京已是摇摇欲坠。洪秀全占领南京便以为大业已成,骄奢淫逸。统治阶级亦是如此。同时内部争斗也日益激烈,八王互相猜忌,互相残杀。石达开愤然出走。史称“八王之乱”。这就看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并非农民起义就等于正义,我们的历史教课书对于农民起义过于美化,我认为实事求是是最好的。天京不战自乱,曾国藩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率先攻下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结束。李鸿章在东部助攻,将头功让于老师,也是知恩图报,会做人。平定太平军后,论功行赏,李鸿章做了两江总督,至此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左右国家的走向。
出访德国:李鸿章与俾斯麦
李鸿章在唐山修建的唐胥铁路
洋务大臣,李鸿章之后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涉及工商业,军事,教育,交通,外交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功绩。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的确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以说洋务运动使大清有了巨大的改变,但却未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大清,这也是洋务运动致命的缺点。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的浮沉,北洋水师由李鸿章亲自督办,是李鸿章一生的心血,也是大清最著名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大清每年投入巨资建设海军。建设也初见成效,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之时,主力舰艇25艘,辅助舰艇50艘,其中还有镇远,定远这样的万吨级战舰。实力的确称得上“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乐观,清廷似乎“居功自傲”,以为海防已是高枕无忧,直到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未添一舰一炮,未有进步。水师经费一减再减,日常训练也是大打折扣。直接导致海军的战斗力落后于后起之秀日本,也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这绝不是李鸿章想看到的,但面对清廷内部激烈无休止的党派争斗,也是无可奈何。在此要为李鸿章申辩,甲午海战的失败绝不全是李鸿章的过错。而是整个清廷的错误,将锅全甩给李鸿章实在是有失公允。
与日本人谈判
《马关条约》,中国近代莫大的耻辱,也是李鸿章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海战完败,清廷乞和。赴日的谈判工作实在是块烫手的山芋。谁都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最后还是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此时他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而是风烛残年的老头了,他完全可以推脱,但他还是接受了任命,顶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去异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此期间还被日本浪人打了黑枪,见了血光。伊藤博文因此也作出了些许让步,但终究是乞和,无论是谁都无力回天。说句实在话,谁去都得签,只不过换了头“替罪羊”而已。最终李鸿章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也一定知道签完之后自己就是千古罪人,将会遗臭万年,但他承担下来了,不得不说这是另一种忠勇,值得敬佩。如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电影《甲午大海战》,里面表现的十分真实。
李鸿章与外国公使
外交政策,消极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一直是李鸿章被人诟病的地方,其对外国人的卑躬屈膝,委曲求全,摇尾乞怜也为国人所不齿。我认为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并不能说是错误,结合晚清内忧外患的国情,李鸿章本人所倡导的韬光养晦的战略计划,这种相对软弱的外交政策也就可以理解,毕竟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计划得以实施的首要条件。强硬的外交要以强大国力为基础,国家实力很大程度决定外交政策,“弱国无外交”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贪污受贿,这是一个无可辩白的事实,李鸿章的确这方面有问题,排除掉人性固有的贪念以外,晚清的腐朽风气是最大原因,试问晚清哪个官僚没有贪污受贿的问题,甚至李鸿章还要“孝敬”慈禧老佛爷这个实际最高统治者,可见贪污腐败已是从上至下的共性问题,几乎官场没有人能跳出这个怪圈。李鸿章行贿并非完全出于一己私欲,他想要兴办洋务,组建海军,非要“讨好”慈禧老佛爷不可,我想这也并非李鸿章的意愿,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我在此简要梳理了李鸿章的一生,公道自在人心,我并非想要“洗白”李鸿章,而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个乱世忠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