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读后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读后感

作者: 程序员大叔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8:43 被阅读0次

    大概五年前,因为柴静的《看见》,买了这本写陈虻的书。当时只看了开头,一直没有读完。最近公司读书会,领导隆重推荐了这本书,重新阅读,特别有共鸣,边读边在朋友圈转发了不少陈虻的经典语录。

    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徐泓教授,陈虻的朋友。陈虻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总制片人,由于胃癌,于2008年12月23日,不幸逝世,年仅47岁。作者以“陈虻语录”形式,整理了陈虻在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陈虻逝世10周年之际,我想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特别有共鸣的陈虻语录,以表达我对陈虻老师的敬佩之情。

    关于个人成长

    1、生命需要激情和方向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陈虻1983年毕业于哈工大光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航天工业部团委,由于酷爱文艺,他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想着如何尽快调出。他说:

    “我当时脑子里有两条路:一条是不好好干,给你们捣乱,那么我要走就没有人会留我了。还有一条是好好干,干得非常出色,让你们觉得我这个人值得尊敬。你们尊敬我,也就会尊重我的愿望,然后,我说服你们。”

    他选择了后一条路,开始玩儿命似的工作。航天部机关团委经常需要组织大型活动,这正好应了陈虻的长项。最后,陈虻就是靠着这种对自己目标的渴望和认真工作的激情,打动了领导,在1985年1月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我们的成长需要清晰目标和为之奋斗的激情,陈虻就是靠这种激情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2、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学习的心态

    陈虻:我时刻提醒自己,我不会的一定是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学。如果你老告诉自己,这个我不会,这个不重要,这个无所谓,那你就老了。

    腾讯视频上有一个樊登的演讲视频,题目叫《批评性思维是我们终身的修炼》。讲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唯有始终保持学习、反省的心态,我们才能接进事情的真相,而不被我们固有的认知所遮蔽。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3、与知识相比,思维方式更重要

    陈虻:一般来说我们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与知识相比,有一个更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思维方式,我所说的思维方式,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应该比知识更重要。

    你的视角有多宽,你观察一个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当你的思维打开的时候,你就走向成熟。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有思维方式决定的。

    譬如,我们看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受限于我们的阅历和认知宽度,不同人理解和感悟的东西差别就比较大。

    4、培养多维思考模式

    陈虻:生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深刻。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很快的做了一个对错的判断,其实生活很难说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你只需要呈现那种微妙和复杂性,而不是说,我们很快的对一个复杂的东西做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且为了论证这个结论而论证。记者的责任是描述这种复杂,而且有能力关注这种复杂。

    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真不是我以为的那样。比如有一本书的作者讲,在地铁里面,有一个爸爸带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非常吵闹,父亲坐在旁边也不管,乘客都非常厌恶,觉得这家人没有教养。最后作者实在忍不住了,就上前跟父亲说,你能否管一下自己的孩子。父亲说:“非常抱歉,孩子的妈妈刚在2个小时前去世了。”

    5、耐心倾听并思考别人的建议

    陈虻在给一个新的编导讲哪里哪里应该怎么改,每次这个编导都会附和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总是想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是在思考陈虻的建议和自己思考的差距。

    比如,一个上线运行比较久的信息系统,有时也会存在用户体验比较差,亟需改进的地方。长期的惯性思维,会让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保持空杯心态,可能只要花比较小的代价,就能带来用户体验上的较大提升。

    关于团队管理

    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可能最重要的事情是,以教练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技能来帮助团队成员成长。

    1、培养员工是第一要务

    陈虻:不是说把他招进来你就用他,你不培养他,优秀的人才是不会来的,越优秀的人才越对未来有考虑。他是否加入这个团队,取决于他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学到东西,他能和这个团队一起提高,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积累。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你必须营造,你必须去追求这样的团队氛围。你没有这个追求,你就没有人才。员工在你手下,更重要的是你培养他,而不是一味的榨取,否则你只会失去人才,特别是潜在的、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人才。

    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具备给团队赋能的能力。其次,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给团队赋能,通过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共同努力达成期望的目标。

    2、要赋予员工做事的方法论

    陈虻:我在审节目的时候,对自己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样更好。第二,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修改的欲望。如果我告诉你怎么改,你照着我的去做了,你就仅仅是工具而已。如果我告诉你正确的是什么,找到修改的路径,那么你想改的就不仅是片子,而是思维方法。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在职场上,参与重大项目的经历以及项目实施中学习到的方法论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团队领导人,要刻意传授方法论,而不是简单告诉如何做。

    关于职业精神

    1、专业投入是根本

    中央电视台阿丘主持的《社会记录》,17分钟的节目画面,需要拍摄900分钟的素材。

    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能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做事的态度以及投入的精力。

    2、骂事不骂人

    小崔这样来形容陈虻

    “工作中,能为节目中一个错别字或者多加了一帧,而破口大骂,什么难听说什么;生活中,特别容易交往,跟你打乒乓、跟你聊一些个人私事等。”

    陈虻下属这样评论陈虻

    “你骂人很狠,但被你骂过的人无不欢天喜地,心悦诚服”。

    “所有人都喜欢听他骂。他不骂人,骂事。”

    工作中如果大家都能拿出自己的专业能力,能互相尊重,对事不对人,即使有争吵,甚至爆出口,都是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可能被骂之后,印象更深刻,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3.在受限状态下工作

    陈虻在谈媒体行业如何在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得更好,提出了“打靶”理论。

    陈虻:我们内心必须知道10环在哪儿,明白我们追求什么。这是大原则。打个比方,我们吃不着肉,就选萝卜;吃不着萝卜,就选野菜,最起码我知道我要吃饭。10环是我们的理想模式,你打不了10环,就瞄9环,瞄不了9环,打7环、5环、3环,甚至你暂时只能命中1环。可能我们的突破口是5环、2环、1环。总有一天能打中10环。这叫“风吹不浑,沙打不泥”,政策松可以往前走一步,政策紧的时候,可以退一步。不管进退,10环、靶心在那里。

    我们实际工作中,也总是受限于各种资源的约束,比如项目预算、人才队伍、历史积累等等。我们做事、做决策的时候,也要知道靶心在哪,才会找到接近最优的方案。

    陈虻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遇到没有彻底想明白的事情,就死命想,一定要从方法论层面想清楚,才肯罢休。比如,他思考如何拍记录片、思考电视本质特点等等。

    我们平时做事如果不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偶然成功了,也只是侥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总结出一套自己能够熟练驾驭的方法论,或许会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dx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