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套教学大纲”的学习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浅薄的认识也只是浮于表面,今日再读魏智渊老师对“两套教学大纲”地细致解读,才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本学期继续带着一年级的小朋友,所教学科为语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入小学不久,需要有一段过渡期,对语文学科的了解不算陌生,对于识字写字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关键。结合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简析两套教学大纲的要点。
一、第一套大纲
所谓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力的材料”。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五单元是本册书第二个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 300 个字,会写 100 个字,掌握了 36 个常用偏旁,了解了反义词识字、对对子识字、象形字和会意字识字等识字方法,并初步接触了形声字,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这一单元大部分是形声字,引导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二、第二套大纲
所谓第二套大纲,是指为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主要包括相对固定的“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就是那些第一套大纲中的核心知识所关联的事物——自然现象,对事物的浪漫式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一套大纲的基础。
从过程论的角度,它们是同一个知识主题的浪漫认识(第二套大纲)和精确认识(第一套大纲);从知识论的角度,它们一是现象或素材(第二套大纲),一是从中提取的知识,或用以解释现象的知识(第一套大纲)。第一套大纲与第二套大纲,从根本上说是焦点与背景的关系。也就是说,要理解学习一个“关键知识”(焦点),需要大量相关的现象、素材、理解(背景)做支撑。在这一具体的学习行为中,这一“关键知识”,是教学的焦点,是第一套大纲;而相关的现象、素材、理解,则是这一“关键知识”的背景,是第二套大纲。离开了具体的学习情境,是无所谓两套大纲的。
关乎于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学习,要利用好教材内容,来拓展延伸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通过科普知识的插入、拓展韵文的内容、生活体验中的操场活动和《三字经》中的蕴意这些素材来帮助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来构建“两套教学大纲”的结合点,两者相辅相成。
三、小学语文中运用两套大纲的案例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54页《动物儿歌》
(二)教学关键知识点
了解形声字和动物的习性。
(三)第一套大纲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的第一套大纲包括主要知识点是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生字;通过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四)第二套大纲
两套大纲是相互依存的,要想达到第一套大纲所阐述的目标,学生有必要的知识背景的支持来获得相应的能力提升,在充分掌握“形声字”的概念下,激发学生对同类字的学习,从而对汉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掌握动物生活习性的科普知识,对了解小动物产生兴趣。结合到《动物儿歌》一课中,重点有三:第一,用教材以外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亮某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通过动物律动儿歌导课,让学生化身小动物有了身份的体验去学习课文;第二,是在课堂上所有教授的关键点,并非靠死记硬背,而是在激发后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例如随文识字的巧妙运用;第三,在一节课的设计中,老师所有的准备工作大都是为第二套大纲服务的。
(五)教学设想
《动物儿歌》一课重点是学习“形声字”。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形声字”并不陌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从“虫子旁”的字入手,正好是课文中出现的六种动物的名称,从复习“虫子旁”来观察这几个字是“左表形,右表声”的“形声字”。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课文中设计到的其他几个“形声字”,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印象。
教材特点:
1.教材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来小动物日常活动时美好快乐的画面,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建立了联系。
2.生字词的安排也是紧紧围绕着“形声字”展开。
3.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六个词语,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也给学生的探索创造了条件。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在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的基础上发现儿歌的规律:每一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进而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两只老虎学跳舞》的视频。顺势引导带领小朋友们去动物王国逛逛。板书课题:5.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动感的舞蹈引导小朋友们化身小动物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随文识字
1.在动物王国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呢?快去读一读课文,圈一圈吧。
2.交流圈画的结果。分别出示学生说到动物图画。当学生说完前四个时,老师说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蝌蚪。
3.好不容易把这些动物请到了黑板上,它们忘记拿姓名牌了。别着急,我们来帮它们贴上 吧。
4.观察字卡说发现。都是虫子旁的字,引出形声字,拓展虫子旁的字。
5.认识了它们的名字,老师好奇他们在干什么呢?看看哪个小朋友会按照顺序说。
(1)蜻蜓半空展翅飞
动作表演“展翅飞”,加上动作朗读。
(2)蝴蝶花间捉迷藏
出示“捉迷藏”,交流一下自己捉迷藏时的感受。学习“藏”,组词的方法识记,拓展“zàng”的读音,板书到黑板上,拓展zàng的词语。
(3)蚯蚓土里造宫殿
你对蚯蚓了解多少呢(播放蚯蚓松土的视频)。
(4)蚂蚁地上运食粮
观察“食粮”,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良”,同时“粮”也是形声字。
(5)蝌蚪池中游得欢
看着还欢乐呢?你觉得谁还可以在“池中游得欢”?——鱼儿、鸭子。
(6)蜘蛛房前结网忙
字理认识“网”,出示“网”的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说发现。
6.检测生字——帮助小青蛙过河。
开小火车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认识小动物的名字,从而发现“形声字”,接着按照小动物的出场顺序来进行随文识字,从而将儿歌读通、读准、读出节奏。)
三、发现规律,创编儿歌
读儿歌,看着插图读儿歌。师生对读,按照顺序对读,打乱顺序对读。
1.出示整首儿歌说发现。
读得这么到位,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火眼金睛能有新的发现?
2.用不同颜色的方框标注出来“谁?”“在哪里?”“干什么?”
3.争当小诗人,创编儿歌。出示图片和框架,引导学生自己说。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台阶去探索儿歌的规律,在创编儿歌时采用有梯度的框架引导,先是出示图片和框架指导说话,接着只出示图片指导说话,最后自己创编儿歌。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指导书写
1.小诗人不仅会读、会编,还会写。
2.指导书写三个偏旁是走之的字。
“运”“造”“迷”
注意事项:走之走之真辛苦,先装货来再走路。——先内后外。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课堂的最后指导了三个“走之”的生字,指导学生复习“走之”的写法,把生字写好的情况下也要明白这三个字也是“形声字”。)
结合《动物儿歌》一课,将两套大纲梳理出来,收获颇多。两者不可孤立存在,前者强调针对性以及高度相关性,后者强调丰富性以及经典性,两套大纲是焦点与背景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思多想,教学相长。
备注:
对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的理解。
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对关键知识的掌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必须鲜明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是随意识记,另一种是只需要浪漫把握或理解而不必加以记忆的,就是不随意识记。如果说随意识记是有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加以努力而完成的精确识记,那不随意识记就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但在阅读或思考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的识记。在学习中,随意识记应该与不随意识记保持一定的比例,不随意识记的数量应该远远大于随意识记的数量。
上述教学中,就有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的教学,比如:
在《动物儿歌》的学习中,我将课文中出现的“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几个词语出示出来,学生能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是都有“虫子旁”,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刻意强调,学生都能够自己答出,这就是随意识记。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发现:如果去掉“虫子旁”你还有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去掉偏旁和不去掉偏旁的读音类似或相同,继而引出“形声字”,在此基础中引导学生拓展你还认识哪些“虫子旁”的字,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是不随意识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