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钟杰班主任成长学院亲子教育
当孩子不在你的眼皮底下,他干啥去了?

当孩子不在你的眼皮底下,他干啥去了?

作者: 廖橄榄 | 来源:发表于2021-04-29 04:06 被阅读0次

    当孩子不在你的眼皮底下的时候,

    他干什么去了?

    “这熊孩子,八成是干坏事去了!”

    你会这样想自己的孩子吗?

    这种思维,就叫做“管控”的思维。

    2岁多的宝宝,他开始从必须父母陪伴玩耍逐渐转变为可以短暂的自己玩,对于我来说,还挺不适应的。习惯了做事的同时,宝宝会在一边不断干扰你,让你啥也做不成。但现在,会有一些短暂的时光,他很安静地自己在角落里琢磨。

    这个时候,我就会不自觉的怀疑,他又在那搞什么破坏了。

    有一次,他又开始默默在那琢磨,好一阵子后,他终于欢快地跑过来给我展示他的成果——就是用彩笔在拼图上各种涂鸦。把拼图画得“面目全非”。

    对待孩子这样的行为,有的父母会说:“你怎么把拼图弄坏了!这以后还怎么拼呢?”也有的父母会说:“宝宝很棒,能够想到把彩笔用来在拼图上描画,这是一种创作。”

    两种反应,前者是从家长角度出发的管控思维,后者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成长思维。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论证两种教育思维的不同:

    我遇到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一名初中学生,他在英国待了一年。当我向他请教英国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的时候,他想了想说:“尽管区别有很多,但最大的区别还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是不是信任。”他在英国那所学校里,学校和老师什么事都信任他,当他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老师们以为他去做好事了。他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我已经明白了:当我们的老师见不到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去“ 干坏事”了。

    我们应跳出管控的思维,去欣赏孩子个体生命的成长之线。

    好的教育

    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使孩子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

    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他们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遇到的困难。

    只有立足于这个观点,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身上更多的美好品质。

    班级大扫除时,教室里如果有一处脏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主人公却不在,作为班主任会怎么想?

    你会认为他逃脱值日任务然后马上投诉家长,还是更愿意相信他肯定有更重要的事在做呢?

    后来事实证明,这孩子主动搀扶班里一个骨折的孩子下楼梯了。

    我庆幸我当时看到他回班,没有急着责怪他,而是先询问他去哪里了。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管控,

    我们就会按照成人社会极为统一的标准,

    从自我出发,要求、命令、甚至威胁孩子去达成这样的目标。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促成孩子生命的成长,

    我们就会结合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

    从孩子的体验出发,

    为他们此刻的人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帮助的意愿、和建议。

    因此,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应该习得对身边发生的事和人更加客观、公正、且积极的解释能力:

    多为孩子解释我们的要求背后的原因,

    少对孩子简单粗暴地进行规范和指令。

    补充转自老师的信息

    人与人相处有两个法则,一个叫黄金法则,一个叫白银法则。

    黄金法则来自圣经: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白银法则来自论语:你不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不要怎样对待别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白银法则的本质,就是你不要管我,我也不要管你,大家各管各,let me alone and let others alone。

    黄金法则是积极的,就是分享好东西;白银法则是消极的,就是别管我。白银法则要是用过头了也不行,想想看,如果是个婴儿,能不管它吗?

    对婴儿更多地需要黄金法则,对成人更多地需要白银法则。

    摘自@王烁 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孩子不在你的眼皮底下,他干啥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li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