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个永不崩盘的庞氏骗局?

作者: 9858001aeaaa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22:04 被阅读303次

如何设计一个永不崩盘的庞氏骗局(没穷过,没富过,你不懂!)

1899年春,威廉·米勒成功说服他所在的布鲁克林祈祷团的三名成员给他投资,并承诺每星期给投资人10%的收益,投资人找到新投资者还会有数量一定的奖励金。很快,大批的投资者蜂拥至人称“520%”密勒的门前,挤塌了他家的楼梯。米勒把他的高收益用“内幕信息”来解释。但他真正所用的方法将冠予20年后的完善这个方法的人的名字:查尔斯·庞兹。

图中日文意为“老鼠会”,庞氏骗局的俗称。

像米勒这种的用后面投资者的本金来回报早期投资者的庞氏骗局,当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场,资金链断裂的时候就会崩盘了。像米勒这么高收益的方案注定坚持不了多久。但如果承诺的收益没这么高,收益的发放时间没这么紧张呢?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广大一点,如果一个庞氏骗局要求投资者在年轻的时候投钱,而在老年的时候才拿收益呢?在如此宽松的回报区间里,庞氏骗局是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接盘的,因为它可以耐心地等下一代人出生并且长大,再把新一代人投资的钱偿还给老去的那代投资者。由于人类生生不息,理论上这个循环可以无限期地继续下去。除非发生灾难,不然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接盘侠凭空出生。

这种代际接盘是许多国家常见的“现收现付制”(PAYG)养老金计划背后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工作的年龄为退休金计划投入资金,并在退休后得到退休金。许多人以为他们的得到的退休金是以前存下来的。但事实是此时此刻还在工作的人支付了已经退休人的退休金。这些钱在世代之间转移,而不是跨越了时间。

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大体上就是这么一种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因此,批评者经常把这些保障与庞氏骗局做类比,以便于抹黑它。但这个类比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美国社会保障计划——一个让数百万人免于赤贫的方法与庞氏骗局有些许相似之处,那么也许庞氏骗局也似乎没有它的名字看起来的那么可恶。

在某些前提下,庞氏骗局的原理也可以用于做善事。

其中一种理想的情况由MIT的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于1958年所提出,后经波士顿大学的Laurence Kotlikoff改编为一个小岛寓言,更易理解:

这个思想实验的舞台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一颗高耸入云的水果树,树下是饥肠辘辘的岛民。在设定上,岛上只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也只有年轻人能爬上树摘水果,而水果也不能储存,只能尽快食用。

在这个神奇的岛上,老年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他们不能自行上树摘桃,也无法通过其他劳动获得可供交换的东西,从而再从年轻人那里换来水果。老年人也无法在年轻时攒下储蓄:水果易坏,年轻时摘到的水果只能当时吃掉,岛上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资产能耐住时间的流逝充当储蓄的载体。

解决方案自然是一个代际间的“庞氏骗局”。年轻人把自己获得的一部分水果无偿给老年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老去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会这样给他们水果。这相当于年轻人把钱投资给父母,再从子女那里拿回来,这样子,活在岛上的这两代人成为巨型投资链中的一环,把过去和未来的岛民都串联了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

萨缪尔森在他的论文里指出,这种“代际庞氏骗局”得以无限持续实行的前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假设未来某一天人类停止繁衍,最后一代人将一无所获,-1代人如果知道自己回报无望,就不会给他们父母那代人-2代做出投入,而-2代也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会支付回报给-3代,以此类推。所以这条资金链上蚂蚱不能有任何类似的想法,否则就会导致全盘崩溃。假设这个代际计划规定必须要有一代人作为最后的接盘侠,那么这个计划根本就无法开展。

萨缪尔森的论文是开创性的,但不完全是原创性的。1967年有一个类似的理想模型由在巴黎的采矿统计局工作的Maurice Allais所提出,只可惜他的论文是由法语写的,终被埋没。这两位论文里的模型所必须的资金链无限延伸的前提将当年的经济学常识扫荡一空。经济学家们深知,预算约束最终会收紧,而这个大账户也必然有关闭一天。但如果这天永远不会来临呢?(译者注:预算约束收紧,大意是收入降低的时候吃饭等必需品的钱占大部分,买保险、理财等非必需品的钱就会相对减少)

上文中的思想实验在现实中显然参考意义不大,庞氏骗局能在那里惠泽岛民,只是因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让岛民们为未来所作的努力的回报为零。在更接近现实的版本中,岛民可以在年轻时将多余的水果置换为固定资产,老了把这些“存款”跟年轻人换水果,又或者从粮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当作种子种下为投资,通过毕生时间的灌溉,到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果树出售或者租赁给年轻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蓄+投资比资产代际转移是更好的选择。资本积累扩大了经济的生产能力进而创造财富,而不像庞氏骗局,只是把一个地方的钱搬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储蓄+投资会保本获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种成果树一样。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于投入的回报。

然而,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不那么典型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相比“储蓄+投资”,资产代际转移的“庞氏骗局”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代际庞氏骗局”在理想实验中能完美持续运行,在实际情况中,它也会有比“储蓄+投资”更适用的情景。

首先,可能会遇到储蓄+投资的方案无法赚钱的情况。

如果社会的人们普遍希望将现有的资源转移到未来,就会积累大量的资本存量,这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的降低。想象一下所有人都尽可能地不去消费,然后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因为竞争太激烈每个人获得回报就会变得非常低。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人口结构。

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刚好符合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用户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数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获得超过本金的回报。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几率会比他们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简单的资本总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还会受到如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的帮助。这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代际庞氏骗局”的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回报,即使只从每一代人的收入里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于经济增长,从今天年轻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将比过去父母贫穷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增长4%。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每一代参与人的收入里拿取差不多的份额,“代际庞氏骗局”方案可以无限期地提供约5%的年回报率。如果经济环境里资本过度积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没人消费,储蓄+投资的回报可能会低于“庞氏骗局”的回报,特别是风险因素还可能导致投资的回报更低。在这种经济学上所谓“动态无效率”情况下,“代际旁氏骗局”是永不崩盘的。

现付现取型退休金只是这种代际接盘最明显的例子,政府债券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

这一观点在1965年,由MIT的Peter Diamond在萨缪尔森观点的基础上所提出,大体内容是如果政府不想从年轻人那里强征社会保障款项,可以选择出售长期债券。当这些债券到期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向更富裕的下一代出售新一轮债券来偿还前面的债券。

第三种情况是投机泡沫,这是非官方主导的把年轻人的钱转移到老年人口袋里的一种方法。

在一个经济泡沫中,人们用超过价值的钱买下某些资产(如商品房),然后期待随后的接盘侠用更高的价格买走。接盘侠多付的钱就相当于庞氏骗局里的一份投资,这个过程产生的“收益”其实是后续接盘侠多付的资金。假设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么即使每代投资者只拿出同样比例的收入来投资这个泡沫资产,那么这份资产的价格也会持续上涨。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机制都会有副作用,“代际庞氏骗局”也不例外。

政府债务可能会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泡沫式的投资也可能会导致类似的情况。(译者注:大意是社会中大量的钱被拿去买“旁氏债券”或泡沫资产,导致无人投资实业)

但对于在动态无效率环境中挣扎的经济环境来说,这种挤出效应未必是一件坏事。这类型的经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政府可以把“代际旁氏骗局”资金池里的钱进行生产性投资来保持数量众多的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过量积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想将自己现有的资源转移至未来养老用。但这样做的回报率非常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债券或者购买老年人的泡沫资产把年轻人的钱转移给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为未来的年轻人会用更高的回报率来做这些事情,这样便可缓解动态无效率。

在上述的几个特定前提下,“代际庞氏骗局”是高效可行的。但如何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并衡量这些条件呢?

其中一个方法是比较利率和GDP增长率(利率反映资本回报率;GDP增长率反映人口增加和人均收入增长)。另一种更为严格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运行良好)是比较投资与利润。如果国家投资大于利润,一个国家投入到资本存量的钱就会大大超过它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好象故事中的岛民不仅要把所有新种果树收入的水果全部种到地里去,还要额外多种几颗。投资大于利润证明人们为未来所作的储蓄+投资操作,已经让经济环境中的储蓄工具不堪重负。

经济学家们曾经认为,大部分的经济体还是赚取的利润远远超过投资的。最近的研究表明事情没这么简单。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çois Geerolf认为日本正陷入动态无效率当中,而且他认为G7集团(及另外9个国家)都有动态无效率的可能性。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事情就有趣了。这意味着G7集团国家的公共债务正在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否则这些资金将会导致资本积累问题更加严重。只要这些债务资金继续用于医疗保险和养老金,老年人将会受益匪浅。也许G7集团国家的公共债务正试图把人们效率低下的未来投资转移为供养老年人。

包括安徽大学钱良新(音)在内的几位学者也指出,中国的资本存量投入是大于收益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断波动。但是,结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储蓄利息低”这两个特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容易出现投机泡沫,特别是在房产方面。中国的年轻人经常高价购房(很多房子并不会用来居住),期待未来能用更高的价格将房子卖出。高价接手这些房子的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他们更年轻,更有钱。

故事的最后,威廉·米勒那原始的庞氏骗局坚持了不到一年。之后他被负面报道淹没,银行也冻结了他的帐户。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他却从未用光所有的投资者,就算他早已逃离了这个国家,寄给他的信件依然在他原来住处附近的邮局那里堆积成山,信封里装满了下一批接盘侠们的钱。

你没穷过你不懂,房地产已成一盘死棋!

2017年已经注定的是中国中产嗷嗷叫的一年,此时起,『阶级固化』深入骨髓,我们越来越像一个那个我们曾经口诛笔伐的『万恶的资本主义』:

中产屌丝化:以土地恢复阶级划分。中产和屌丝的区别是谁的负债更多一点。

货币信仰裂痕:人民币信任度屡创新低,排列在房产、美元、食品之后。这年头连老太太都不敢存钱了,几乎全民押注人民币持续贬值,纷纷用资产来和央行对赌,去拼命购买无法印刷的土地。

阶级门票高涨:教育成为阶级军火,从幼儿园开始的新科举之路,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上学的开支等于买一辆解放军99式主战坦克。

中产们恐慌了,选择用房地产捍卫阶级。但是,当全社会60%以上的财富都在固定资产上的时候,几十万亿级别获利盘的规模是根本无法兑现的,一旦集体兑现,就挂了。

我们今天可以说,房产永远涨,这种心态,就像猪儿们都说,饲养员永远爱它一样。对于饲养员来说,99.9%的时间,是真的爱猪如子。等到足够肥,该出栏了,饲养员真正的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最终采取的处理方式人道与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像筹码社群中发起的『学区房悖论』:为什么学区房值钱,而学历不值钱?为什么读了清华也买不起房,干嘛还要买学区房?根源不能讨论,但是出路需要思考。

对于筹码的读者而言,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阶级竞争的本质是什么,终局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布局?

1

阶层竞争的本质与终局

我们集体攀爬社会阶层,归根结底,想争夺的是生存的选择权:时间+空间的自由。

过去,只有贵族才有的选。在1900年,美国人均寿命期望不过47岁,我国不会好于这个数字,只有李鸿章大人这种当朝一品贵胄,才能活过70岁,大部分老百姓的寿命会停止在40岁之前。

饥荒、战乱,在我们的DNA 里面留下了贪婪和恐惧的指令,一定要活下来,看到别人跑,就一定要跑的比别人快。我们都知道,每上升一个阶层,存活的概率就会极大提高。

1900年,美国人均期望寿命是47岁,中国数据暂缺

向上攀爬是没错的,只是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的思维还在农业社会,时代却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社会了。

筹码团队认为在中国,阶级竞争的焦点不会在房产停留太久,会很快向前切换,不断升级演变:

开局是地产(静态博弈,一劳永逸);

中场是教育(动态博弈,价值提升);

终局是时间(全局博弈,拿钱买命)。

2

静态博弈

地产改变命运的幻觉

地产的估值支撑,是生产资料的捆绑,是纳税管道,是农业思维形成的长期惯性:土地意味着一切。

恰好,地产可以参与信用的创造。在过去20年里,凡是参与政府共同做市,扩大房地产行业税基的开发商和囤房者,都撬动了大量财富。得益于此,我们国家从从资本紧缺、严重依赖美元,到资本泛滥到处投资,只花了不到20年,成果斐然。

如今,我们的地产已经达到GDP250% ,同时,大家对高价持有的物业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回报希望,可是接盘侠的人数和资金更多了吗?所有人都在说京沪永远涨,和上两轮股灾太像。

真正主导利益分配的不是房本,而是权力和更大的利益格局。京沪永远涨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永远不换轨。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GDP+政治强化引导后的产物。GDP是193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的,居然沿用到现在。 二战之前的指标,主要为了工业和战争服务,数量是一切的核心。70多年前的指标,指导70年后的经济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GDP忽视了系统熵,忽视了外部性,也无法衡量新技术的进步,只热衷于量的堆砌。这种被异化的命令,无异于神经毒素,永远推动着经济体走向肢端肥大症,并可能重现欧洲的早期的错误:为了工业,牺牲一切;为了发展,炮轰一切。

今天,为了GDP,通过房地产收割年轻一代,和为了炼钢,乱砍乱伐是根源一致的。 虽然代价实质上更大,但GDP的反馈却在鼓励我们继续下去。如果这种逆向激励持续下去,读书显然没有买房有用啊,人民币没有房本有用,我们又会重复晚清的教训:GDP全球第一,4亿人口,地大物博,但是被八国联军的百人小分队占领首都,典型的肢端肥大,毫无竞争力。

今天,技术加速进步,历史进程推进迭代速度10+倍于过去,人才的投资回报率轻松碾压房产。月租金3万的房子不常有,待遇超过3万的码农可是越来越多见。游戏的规则在慢慢改变,我们不能只看到财务回报,就以为自己主宰命运了。

3

动态博弈

提升成功概率的阶级军火

我们一直看多教育,最终的估值是向军工体系看齐,是阶级竞争的工具,是提升成功概率的武器,是博弈从静态走向动态的标志。

因为,有了房产的中产阶级会发现,有限的顶层位置,依然关闭着。

房本一开始是敲门砖,后来站票都算不上。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都是动态的。当全部的精英都聚集在北上广深,他们的子女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没有超过其他人的教育,只靠房产根本无法提高胜出概率。

重视教育并不是亚洲家长的偏执,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在不断加高

技术的进步在加速阶层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阶层碾压底层是常态

保持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是保持在本阶层的关键。

古人说,朝中不可无人,如今,是常春藤里不可无人。这些年里,从核弹、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医药,金融市场,哪一项不是顶尖高知分子和顶层阶级全面收割落后分子/国家?智商税是这个地球上最重的赋税。

成为收割者集团的成员或者公民,是新生代父母的愿望。和中国一样,这催生了美国庞大的『高考复读班产业』。以总部在纽约的Kaplan卡普兰教育集团为例,1994年收入仅800万美元,如今已经是全球最顶尖的终身教育集团之一,收购了好多所大学,每年覆盖100万学生,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是巴菲特最爱的公司(华盛顿邮报旗下产业,因为太有钱而私有化),没有之一。

竞争还在延伸,许多贵族预备学校纷纷把学制下延到每年学费几万美元的贵族幼儿园,这些名牌幼儿园的入学名额有限,除了学费外,通常还会有10-20万美元额外的捐赠。

中国的教育市场也更加白热化,51talk(COE)、新东方(EDU)、好未来(TAL)、达内教育(TEDU),正保远程教育(DL)等,是国内赴海外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板块。 其中,新东方和好未来,更是阿里和百度之后,最大的中概旗舰,估值的持续上涨,折射了从资本到需求的全面看多。

教育的终极是什么? 目前看,更像软件业。想想看,为PC 安装操作系统的微软,市值2000亿美元,为人类安装操作系统的教育产业,怎么可能价值更低呢?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就像武器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捍卫阶层和Offer的时候,你绝不会后悔多一个技能。

4

全局博弈

时间战场的终极支配和自由

全球年龄中位数

老龄化正在重塑整个世界。 

我们不妨看看全球的年龄中位数,中国中位数年龄已经高达36.7岁,即:有50%的人的年龄> 36.7岁。这样的中国,是3000多年中国历史,乃至1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从来没有的现象。

全世界,10亿以上的人口在未来进入80-100岁区间,我们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没有准备好,谁能够多活几年,就变成了医疗行业的最残酷的资源竞价。

大量富裕的老年人,推动了时间价值的全面重估。拿钱买命,是持续很多年的投资的核心逻辑。拿钱续命的价格比房子便宜算我输。

1970-2014年,Y轴是全球预期寿命,X轴是每年健康开支

寿命预期突破100岁,医疗开支超过1万美元指日可待

本来,命是无法延续的,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技术进步,药品会帮助人类穿越时间线,让时间真正的不公平起来,实现真正的阶级不平等。

一个场景:2067年,80岁的小明办理了退休,确实老了,自己的DNA健全程度越来越差,疾病和癌变始终伴随着他。虽然寿命快到了,可是家里还有110岁的老娘要赡养,自己买不起延寿的药物,更换不起器官和身体,只能慢慢走向死亡。公司里的健身房,癌症痊愈后的董事长还在美女教练的陪伴下举铁,110多岁的人了,花了15亿更换了心肺,注射了 1针2000万的抗衰老药物,如今看起来和50岁的人差不多。

对于小明来说,时间公平吗? 

公平将最终被消灭,就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国家将变成一个付费网游社区,能够活多久,取决于你创造的价值,或者你充值的费用。

这只是一个做牙箍、卖水光针的企业:艾利科技 (Nasdaq: ALGN),16年超过100倍

我们要知道,衰老和癌变是医学界的两座大山,技术正在狠狠的攻击这两座大山,并有望在10年内确定性的取得重大突破。

最近暴涨的Kite Pharma(NASDAQ:KITE)在研制CAR-T新药Axicabtagene Ciloleucel,这药大致原理就是:

从病人身上提取合适的免疫T细胞;

基因改造这个细胞,类似于装上GPS专门打击癌细胞;

大量培养这种改造过的免疫细胞;

注射回病人体内;

开挂的T细胞开始在体内扫荡癌细胞。

这种治疗中,安装不同的GPS(靶点)就是应对不同的癌症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CAR-T上市。Kite这药如果顺利将是人类第一个获批的CAR-T治疗,这种治疗手段极为暴力,效果明显,但是有小概率直接把病人毒死。

同样,衰老的大山在人类的进攻中走向坍塌。

数十年的研究终于有所突破,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伊莉莎·拉扎里(Elisa Lazzari)研究发现,细胞的RNA具有可用于识别细胞衰老的特性,因此,可以尝试在细胞DNA年老力衰时,用人工接管RNA来控制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在这种思路指导下,阿肯色州的研究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化合物 ,成功清除老鼠身血液里的老化造血细胞,使老鼠的造血功能保持活力。进而使老鼠的整个身体状况都得到改善。在人类医院中,这种RNA手段的疗法已经被引入临床,在癌症和感染等科室中使用。

社会发展指数和人均GDP

技术的进步,将我们人类的竞争,甚至最终的货币体系,都指向时间战场。治疗癌症、延长2年寿命、换一个心脏,都是明码标价,并与时间挂钩。当我们看着高等阶级的大人物,有能力向天再借500年的时候,他的孩子开始从云端下载各项逆天的技能的时候,还是普通寿命的你,看着一事无成的傻逼孩子,还会守着去炒房么?

我们的时代在加速前行。不要停留在过去的估值体系里面陶醉,甚至拼命加杠杆。时间将成为终极的成本,人口是终极的资源,阶级,还是终极的稀缺。

社保基金塌陷史            2017-12-09

2010年社保基金盈余了2035亿,这一年社保只有5项子基金,基本上都处于收支盈余状态。到2011年,为了解决数量庞大的城市无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组建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这两个子基金,到2014年这两个子基金与农村的新农合保险合并,城镇两个字改成城乡,开始覆盖穷苦农民。好吧,总而言之,这两个社保险种从一开始,就是面对穷人的,注定了从一开始就是收支亏损状态的,从2011年一直亏到2016年,并且伴随着城乡的穷苦老人数量越来越大,亏损规模越来也大。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这两项子基金的拖累下,2011年社保基金的收支盈余规模下降到了1326亿,到2012年继续下降到793亿。

2013年,仿佛晴天霹雳一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陷入了收支亏损状态。2012年这项子基金还有1569亿的盈余,然而2013年就突然出现了912亿的亏损。对于这件事,唯一的解释是临界点到了。劳动力数量的逐年萎缩与退休人员的逐年膨胀,到这一年终于达到了临界点,同时宏观经济也不太好,新增的工作岗位开始减少,新的韭菜越来越少。这样子到2013年,终于出现了这第三种亏损的子险种,同样的,亏损规模也是一年比一年大。2013年,在三大子基金亏损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开始出现了整体亏损,当年度亏损规模2227亿。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好说了,2014年社保基金整体亏损2156亿,2015年亏损3523亿,2016年亏损5041亿,亏损规模年增幅超过50%。这是由于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从财政体系里纳入了社保体系,交得钱不多,但是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少,自然加重了社保体系的负担。按现在这个趋势,2017年的社保亏损规模应该超过7000亿了。

现在注意,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话题:我们要来计算一下,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社保基金还能维持多久。2012年是社保基金还有盈余的最后一年,当年度社保基金的滚存结余资金是37540亿。此后每年确实也都公布会滚存结余的数据,但只有2012年前的数据,是真正的历年保费结余累积而来的数据,此后的滚存结余数据,都加上了财政补贴,是不可信的。2012年3.75万亿的结余,2013-2016年亏了1.29万亿,只剩下2.46万亿。以今年亏7000亿计,并且我们乐观一点,此后继续维持这种亏损规模不再增加(当然在人口老年化以及经济持续探底的今天这是不可能的),2.46万亿的钱,也就够支撑个3年半。也就是说,最多到2020年中,整个社保基金的家底,就要亏得干干净净,必须纯粹依靠财政补贴,才能维持运行了。而如果社保亏损规模持续以50%的增速放大,说不定2019年中就是极限。

而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事,我个人真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话说欧洲作为高福利国家,出现社保基金整体耗尽的局面,我还可以理解。可是我大中国的社会福利真是,真是,真是,真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跟高福利国家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的,竟然也面临清空家底的困局。面对这个黑色幽默一般的现实,我除了能在这个大冬天的下午,紧一紧皮衣之外,做不了任何事情。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内容除非原创,否则均为网友转载,如有错误,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如有侵权等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联系  xiangsh86@126.com

来源:金融助手(转载请注明,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文章底部点赞!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便点赞,也算是对我的一种支持和鼓励吧,谢谢您!转发朋友圈,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分享是一种美德,专注是一种态度,转发是一种境界!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be5e7a24898:看到一小半,我就想到现行的养老制度,我是不情愿交养老金的,社保金的,为什么????因为我的父母是农村户口,年轻时,他们干义务工,交公粮(很大的比例),跟工人一样的付出,到头来获得了什么?城市里的工人有分的房子,一个月最起码有几千块钱的退休金,到处游山玩水!!!我们的父母有什么?还在种地,每月有几十块钱的退休金!!!痛!!!所以我下份工作,肯定找避税严重的公司。考虑到我自己,我工作还不是铁饭碗,在上海工作,到头来,社保金按照上海标准交,退休金按照我们原户籍农村标准领。公平何在!痛心疾首,而且现阶段养老金巨大亏空,以后还会延迟退休,我宁愿投资!!!
    9858001aeaaa:@菩提片 谢谢关注。

本文标题:如何设计一个永不崩盘的庞氏骗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ns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