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纪事(2)奇葩的批朱小组

作者: 欧歌zy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19:58 被阅读35次

第二次开门办学走得远些,是在徽州地区歙县。我们三组5个同学被分在北岸公社的一个大队,那地场就在新安江边,江对岸是大山,时值春季,山花初绽。站在江边,我想,这里应该算是江南的腹地了,白居易《忆江南》忆的是杭州,但这里同样也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佳境,而且,杭州能有如此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吗?

那里有一个客运汽车站,偷闲去了一趟歙县城,领略了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采。在八柱落地的许国牌坊前,驻足唏嘘感叹;在幽深的通街小巷内,享受着闹市中的宁静。大街上熙熙攘攘,做生意的都笑容可掬,说话慢声细语,绝无江北人那种一惊一乍的么喝……

所见所闻,一切都感到新鲜,不禁感慨:果然是“江南好,能不忆江南”,难怪乾隆那个皇帝老儿,经常偷偷溜出皇宫,跑到江南来潇洒。想想自己此时虽身处江南,毕竟是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便生出些许失落来。

本以为,这次又像在丁店那样,离别后就再无相逢,没想到一年后我又重返歙县,而且长住下来。

时间是在大二下学期,这一次出去,同前几次开门办学的内容有所不同,是带着任务出去的,要给徽州两个历史名人的学说和思想进行收集整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搞科研。

两位名人分属儒、法两个阵营。一个是朱熹,是大儒;一个是戴震,是法家。那时的政治气候是大讲儒法斗争史,我们哲学班抽了部分同学参与了这次任务。法家是正面 人物,抽去整理的同学多些,大约有八九个人。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屯溪,地府所在地。我和张跃祖同学参加朱熹那边,儒家是反派,我们的工作地点也降一格,在县城,就是歙县。

降一格的说法当然是个玩笑,地点选在歙县的决定因素,是史书上的记载:“朱熹,歙州婺源人。”这句话包含多重信息:第一,歙县在历史上,至少在南宋时期,曾是州府所在地;第二,屯溪在历史上的名气显然比不上歙县,是否存在也未可知;第三,历史上的歙州范围广大,连后来归属江西的婺源也在它的管辖之下。

至于已经出省的婺源人该不该管,那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朱熹,而历史上的朱熹是歙州的子民,作为当时州府所在地的歙县,而今责无旁贷。

承担这项任务的共有7人。劳大3人,除我和张跃祖外,还有中文系的杨逊老师。歙县派出4人,分别来自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站、县中学,以及一位歙县籍的徽州师范退休教师。

两方合作实施一项政治任务,有个临时机构,机构的名称叫做“徽州地区歙县、安徽劳动大学批朱小组“,名字很长,很奇葩,听起来像是大批判小分队。

现在看来,这个名称在头衔上有点不对等,安徽劳动大学在级别上少说也是个地厅级单位,怎么能和一个县级单位相并立,而且还排在后面。历史地看,那时正在批资产阶级法权,对级别、排位这类事是不讲究,也不该讲究的。

我们这个临时机构,直属徽州地委宣传部和安徽劳动大学领导,劳大派出的实际领导人,就是我们政治系分管业务的任吉悌副主任。任主任每次从劳大过来,都是直接去屯溪,虽然歙县是这条路上的必经之地,却从未在此停留。

他过来,自然要了解情况,掌握工作进程,所以每次来都要打电话到歙县,要我到屯溪去见他。一开始我也觉得奇怪,这汇报工作的事也轮不到我呀,我们有组长,尽管他是地方上的,还有一位老师,虽然他是中文系的,但任主任是以校方领导的身份召见他,冠冕堂皇。后来渐有所悟,想必是在人员管理上,劳大和徽州方面是各管各,然后在上层交流讨论,形成指导意见后,由地委宣传部向组长下达。

我这人怕见领导,从不主动向领导身边凑,任主任原先对我并不熟悉,之所以在劳大三人中指定我去汇报,我想,唯一说得通的就是,我是三人中唯一的共产党员。那时讲究政治挂帅,政治身份高于业务头衔。

当然,政治身份只能用在跑腿这类台面上的事,换成要紧的事,比如参与科研项目,系领导和老师们心里还另有一把秤。我后来得知,我能够进这个批朱小组,纯属偶然。

我们班共有4个组,一、二、三组的组长,汪俊、杨怀明和我,都是党员、复员军人,政治身份应该没得说。当时我们3 人都报了名,要求参加这次有选择的开门办学,结果只有我一人入选。其实大家都是哄着玩,又不是评先进,选不选上都不在乎,选上了没有特别开心,没选上的也没什么失落。

直到有一天,徐家文老师无意间道破天机,我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简单。

大概是在1976年3月间,我们的书稿已基本成型,我以这本书统稿人的身份,去劳大学报编辑部,联系发稿事宜。任主任有交待,这本书在正式出版前,先在学报上摘登。

学报编辑部就只有金隆德老师一人独撑,有没有办公室我不清楚,反正金老师一直在家上班。

一天,我在金老师家正在校对文稿清样,徐家文老师来了,徐老师是哲学教研组组长,金老师也是哲学教研组的,两人可能有什么事情要商量。

见我也在场,徐老师笑着说:“你这个欧玉文啊,当初选人的时候,差点把你选丢了。”我闻言诧异,一时无语。徐老师见我不解,进一步解释说:“最初的名单上没有你,后来我想起,你有一次在班会上发言,我在场,觉得你那篇发言稿写得挺好,说明你的文字水平还可以,最后才定了你。”

我如梦初醒,原来这选人还是挺讲究的。

再一想,我们班有八九个复员军人,我侥幸成为唯一的入选者,大概在老师们的心目中,我们这些行武出身的人,文化有限,不堪大用。

徐老师英明,不光看出身,还看重表现,仅从班会发言这件小事上,慧眼识珠,给了我再次表现的机会。

但是徐老师万万没想到,我在班会上的那篇发言稿,并非出自本人手笔。

在徐老师的点拨下,我回想起那次班会。同以往一样,会议的主要内容还是大批判,事先有布置,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同学在会上发言。到了开会的那一天,本组原定在会上发言的那位同学得了重感冒,咳嗽得厉害,卧床不起,临阵换将已经来不及,作为组长,只得亲自上。

我把他准备的稿子拿过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拍案叫绝!不仅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而且视野开阔,把当时社会上一些大事要事都罗列进去了。

我对他说,你这篇文章尽可以拿出去发表。他笑笑,未置可否。

班会上,我拿着那份稿子照本宣科地念了一遍,因为写得好,我念得顺溜,精气神十足。只是那时还没有版权意识,念稿子之前没有声明,这是某同学的杰作,我只是代劳。没想到,这个假象竟把徐老师迷惑住了。

两天后的一个中午,我靠在床上翻看几本《红旗》杂志(此杂志班上人手一份),翻着翻着,忽然眼睛一亮,一篇评论员文章把我吸引住了,一口气把文章看完,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梦方觉,原来如此,我在班会上念的那篇稿子,整段整段地都在这上面。

其实这也没啥,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我笑的是,我太佩服自己的眼光了,当初我一眼认定,那篇稿子已达到“拿出去发表”的水平,此言不谬,今已证实。何况这是《红旗》,我们国家最高级别的发表阵地。

可以断定,徐家文老师自始至终没有看过《红旗》上的那篇文章,这才成就了我。设想一下,如果后来徐老师不幸看到,而我又已经加入批朱小组,这对他那颗伯乐之心,将情何以堪!

所幸,这只是假设。

徽州纪事3

相关文章

  • 徽州纪事(2)奇葩的批朱小组

    第二次开门办学走得远些,是在徽州地区歙县。我们三组5个同学被分在北岸公社的一个大队,那地场就在新安江边,江对岸是大...

  • 【青春】徽州纪事目录

    作者简介 游过军营,游过农庄,游过校园,游进严谨的史学殿堂,这就是我,潇洒鱼之乐,实名欧玉文。从中共党史园地,到简...

  • 徽州纪事(5)学友室友张跃祖

    我和张跃祖是批朱小组仅有的两个工农兵学员,而且在学校我们还同在一个学习小组,这就很难得。 在校期间,我们虽然同组,...

  • 徽州纪事(8)岩寺古镇

    我的歙县同事们,闲聊时,总是不经意间说到岩寺,某天我去了一趟岩寺,我亲戚过来说岩寺如何如何。此类话听多了,不免撩拨...

  • 徽州纪事(7)杨逊老师

    杨逊老师住在县广播站一楼的一个单间里。太极拳是他晚间一个例行功课,时间大约在40分钟左右。他练拳与别人不同,门窗紧...

  • 从正史看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神秘军师们(之二)

    太祖“启运之臣”-朱升 朱升,字允升,徽州新安人(今黄山),后世称枫林先生。史载其名由来,...

  • 【王阳明传略】37 笃志圣学之论朱子

    紫阳山是徽州的名山,朱熹的祖先是徽州婺源人,其父朱松因官迁居福建,朱熹生在福建,长在福建,但朱熹眷念父母之邦,以紫...

  • 徽州纪事(4)组长和他的老同学

    批朱小 组的组长,名叫汪银辉,一个四十出头却还身材苗条的中年男子。 他是县委宣传部的人,大概是理论科的科长,人很精...

  • 奇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明朝的奇葩皇帝在历朝历代中是最多的,但我认为奇葩中的奇葩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 历史上对明武宗朱厚照(1491—15...

  • 肩颈修复

    小组成员:朱婷,Amy

网友评论

  •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我很郁闷,为什么好的东西没人看,没人评论,没人点赞!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我喜欢那段历史,喜欢研究那个时代的人性复杂面。
    欧歌zy:@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这大概是代沟吧,今天的年轻人对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很陌生,很难形成共鸣。不过这也没关系,就算是我为简书园地留下一个冷僻的存在吧

本文标题:徽州纪事(2)奇葩的批朱小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ns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