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376394e6b6064056.jpg)
有朋友讲,每次我拉书单,都恨的牙痒痒,说你哪是在拉书单,明明就是拉仇恨?
我问为什么?她说,同样是一样多的时间,为啥你在工作之外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
我说,著名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的时间在做工作,有十七年是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利用好你的十七年,能否利用业余时间成才,否则就不能成才。
颇为认同。所以啊,你们在吃饭睡觉打豆豆,陪恋人逛街陪娃打豆豆时,我一个人除了撸猫就是看书啊,有得必有失嘛,谁让我是大龄黄金圣斗士呢。
不啰嗦,直接进入主题,这一个月,我读了7本书,其中5本是电子书,2本纸质书,因为真的是没时间,整块的时间我都用来准备我十月份的一个考试。这7本书分别是《时间的果》《越过云层的晴朗》《放生羊》《祭语风中》《将饮茶》《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1933—1991)》,其中5本是第一次读,《越过云层的晴朗》和《干校六记》大概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读,算是重温。
其中对《时间的果》《将饮茶》《放生羊》我都写了书评,在9月份的写作记录里可以查到,而对《祭语风中》和《越过云层的晴朗》分别做了三四千字的书评分享,这个也可以在我的写作记录中找到,绝对可以保证,读完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脉络了,有的书友还在我的微信号下留言说,读完后,很多细节都想起来了,哈,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章的效果就达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a62539f308cc35d9.jpg)
来大体说一下每一部书的内容,其实每一个月在做梳理的时候,是内心对每一部书内容的思考和再现,帮助我了解和掌握一本书更深层次的内涵。
《时间的果》 黎戈
黎戈老师是纯粹的读书人,每天至少坚持阅读八个小时以上,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评判一个读书人最简单的办法是,她对阅读的态度,而黎戈老师很纯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她,只坚持一个信念:如果无法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这一生都不要停止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就是读书。于是读书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过着我向往的生活,我也努力成为一名爱书的安静的女子。《时间的果》这本书收录了黎戈老师近些年的阅读随笔和生活随笔,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待生活随性而有精致的态度,生活中有美景,我们常常会忽略,而所有生命的果实,都是一步步地积累,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珍爱当下的生活。
《越过云层的晴朗》 迟子建
请原谅我,言必称子建,我太爱她的文字了,十年如一。
所以很多书会读三遍四遍甚至五遍,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专门买了两本备用书放在书柜,以防一本书翻的过于破旧而影响观瞻。在我曾经一段生活相对优渥的时候,我一激动会随意拿起来送人的。哈哈,现在不优渥了,不随意送书,都是别人送我。
《越过云层的晴朗》对迟子建老师来说,非常的特殊,这本书的创作,正处于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她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写完第一章《青瓦酒馆》不久,丈夫在返回工作地途中遭遇车祸身亡,时间是2002年的4月底。而以后的四个月,迟子建老师几乎没有出过门,每日以泪洗面,这部小说就这样在泪水的浸泡中写了出来。人生的变故对于一名作家来讲,会让她的作品更加深刻,而所用的苦痛都埋在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会真的随着书中情节而泪流满面,虽然有快乐的描述,但是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都会让人伤感无比,我想这是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劝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fe2b3a1ae8b9262a.jpg)
《将饮茶》《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1933—1991)》 杨绛
文字前后有连续性,所以放在一起说。
近来读周有光老先生的文字,讲到杨绛先生,周老先生笑称:他109岁时因病住院,听说杨绛先生在同一所医院就医,于是挣扎着起来要拜访她,其时杨先生104岁。杨先生起初不答应见面,理由是生病的人面容枯槁,给别人印象不好,但最终抵不过周先生的坚持,于是两位百岁老人见面第一句话便是“久闻大名”,一句话出口,那种鲜活的场面感呼之欲出。
杨绛先生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很是干净利索的一个人,所以在病中,考虑到自己的形象或许不佳而“羞涩”的不愿见人,很是可爱的一面。通过她的文字,我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女先生,那可是将可爱坚持了一生了。
将这几本书放在一起,在加上《我们仨》和《走在人生边上》,大可以将杨先生的一生拼凑个大概了,虽然多半的描述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峥嵘岁月,可是即便在苦难中,你仍旧感受得到杨先生身上那种纯粹干净和单纯。在文革中为了保护自己翻译的《堂吉柯德》的书稿,竟然想到要去“偷”,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勘测好路线,然后实施的时候被抓个现行。还好抓住她的人比较善良,放她一马,且向她保证把书稿好好的放起来,防止丢失。还有一段就是在下放劳动时,她和钱锺书先生被安排在河南某地的干校。虽在一处但因劳动性质不同,营地相隔很远。两位年岁很大的人,在劳动之余相互牵挂着,杨绛先生有时会偷偷的去看钱锺书先生,但是有一次在深夜返回时,自己迷路了,踉踉跄跄的才找到回去的路,语言很简单俏皮,但是很动人,让人看后内心感动不已。她的文章中没有大话,却都平实到能够随意便攫取你的心。
《放生羊》 《祭语风中》 次仁罗布
有人说,去过西藏的人,都会中毒,一种叫做西藏的毒。
去过西藏的人,一生肯定不会仅去一次,只要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好吧,我已经中毒,而且中毒日渐加深,以前是迷恋风景,现在是迷恋风景背后的人文。看完《祭语风中》,我竟然一动不动的写了四千多字的分享,以前对藏族同胞的名字,记忆都是问题,而读完这部长达35万字的小说之后,我发现头脑里的线索那么清晰,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是那么的鲜活,于是不需要打草稿,噼里啪啦两个多小时把四千字的文字完成,自己都感动不已。关于这本书的详细内容,请看我10月2号的文章,说的再详细不过,不用看书,都能了解这本书的大体内容了。
至于《放生羊》,是我第一次接触次仁罗布老师的作品时读的,而且又是拿了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自然精彩的不得了,《第三极》纪录片有这个故事的讲述,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待会贴个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1eb581b443ee608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08b7ca3a0d4be217.jpg)
本次分享结束,允许我偷个懒,哈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f34f6b8210493b8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