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工作日一样地在早上六点醒来,不一样的,是没有起床。想着在床上看会书,不想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再次醒来时,明亮的阳光已经照到我的床头,看看手机,9点了。女儿竟也起床了,正在阳台上弄着什么。这有点出乎意料。
妻子在医院工作,没有周末的概念,早已上班去了。厨房电饭煲里煮着粥,煤气灶上小锅里有煮好的鸡蛋,都是妻子上班前弄好的。冰箱里有昨天买的馒头。喝粥,就着咸菜,吃鸡蛋,吃馒头,和女儿这样简单地吃过早饭以后,她进她的房间学习,我到阳台的阳光下读书。
读书的是《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这本书是我前几天在苏州旺山上的宝禅山寺里拿的。那里有一个小图书馆似的房间,里面放着很多佛学方面的书籍,供需要者免费取阅,我拿了两本,还有一本是讲解《了凡四训》的。
读着《广钦老和尚开示录》,我在想像着老和尚的一生岁月。老和尚的一生,九十五年的岁月,于人而言,算是漫长的岁月了。这如许多的岁月之中,大部分都是孤寂的修行。曾有十三年的时间,一个人在山间洞中,打坐修行,与虎为伍,与猿同食,从人世的社会完全转到了自然之中。这十三年的岁月是如何一天一天的过去的,只有老和尚自己知道。俗世庸人很难想像得到。佛家讲入定,讲三昧,皆是求得一念全无。人自诩高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是思考,老和尚虽未读过多少书,这十三年中肯定也是想了很多。一人独处山中,所闻皆风声,所视尽草莽,能与自己对话的,开始的时候也只有自己的心了。日日观心,求证菩提,最终的境界当是与山中草木鸟兽皆可共语。俗世所传的老和尚在十三年的独处修行中使猛虎皈依使猿猴送食,其中真假,亦无所证,亦不可证,相信就是有的,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事都可能发生。
十三年后,老和尚再入人世,是带着度众生的心愿来的。据说老和尚已证悟。老和尚是如何证悟的,世人无处得知,亦无力得知。境界不到,是无法理解的。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禅定,所谓三昧等,俗语说就是一念全无,但这种的一念全无,肯定和石头的无知无识是不一样的。这应该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后达到的境界。是思想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高于思想的东西。人皆能思考,这无足为奇,但通过思考,最终所达到的“不思考”,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了。以我的理解,佛的最高境界“入定”,应该就是超越思考的一种“不思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世的理,想来都是相通的。
有过这种“不思考”的禅定境界后,再来看人世,看人生,看人,想来都是不一样的了。完全的慈悲之心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产生,看到的都是苦,所以老和尚要来人世度众生。老和尚的一生,大部分是山中岁月。如果让红尘中的饮食男女来过老和尚这种孤寂的山中岁月,估计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但是,当红尘中的饮食男女们在俗世的灯红酒绿中感觉累了的时候,感觉困惑了的时候,却都想起了老和尚,想起了山中岁月。当这些红尘中的迷途男女来到老和尚面前的时候,不知道老和尚看着这些人是怎样的心情。
这是两种人生的碰撞。老和尚的山中岁月在净化着滚滚红尘。老和尚的山中岁月中一定也是有苦闷困惑的,但那苦闷困惑在日日观心中随着山风流云散尽了,只剩下静谧自然,只剩下老和尚一颗安静的心在岁月中安然。
就这样想着老和尚的一生岁月,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像这样一个清闲的周末,从睡梦中自然地醒来,和女儿一起吃饭,然后读书。中午又躺在阳台的躺椅上,在暖暖的秋日阳光下小睡片刻,醒来时原本湛蓝的天空却又布满了云朵。然后去菜场买菜,然后做晚饭……这一切,和老和尚的山中岁月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和尚的那种山中岁月和滚滚红尘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心,那颗让我们或悲或喜的心,心,是我们悲喜的根源。如果我的心能和老和尚一样安静超然,那我的这种世俗岁月也即是老和尚的山中岁月。
生活在山中的老和尚不会羡慕红尘的繁华,而生活在红尘中的我们却会在某个时刻羡慕山中岁月的静好。这其中的关键是人心。说到底,我们都活在一颗心里。心静,万事静;心动,万事动。人生所有的修行,最终都是指向人心。
我们都经受着一样的岁月,但我们的心各不相同。细细想来,我们的心不外三种状态:最下者是无心地活着,人世之大恶者当属此类,他们没有心,无须多言;居中者有心地活着,红尘中的饮食男女大率如此类。他们或悲或喜,心是动的。最上者亦是“无心”地活着,但这种无心和最下者的无心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无心是否定之否定之后的无心,老和尚们当属此类,他们无悲无喜,心是静的。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的前提是心无挂碍。但人世中有多少让人牵肠挂肚的东西啊,所以,这“无挂碍”三个字确是很难做到。所以,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俗人。能达到像广钦老和尚那样境界的,毕竟是少数。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安静的心,让自己不悲不喜。只是在对安静心的追求中,也许,我们永远只能在路上……
timg-20.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