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硅谷的个人计算机产业是怎么崛起的。在今天,个人计算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就连我们时刻都不离手的智能手机也是个人计算机的一个分支。曾经,有人就开玩笑地说过,如果汽车行业也能像计算机行业一样发展的话,那现在的汽车应该就能够一个小时之内就赶到月球了,而且只用一升油就足够了。
要知道,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以前,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一切的起点就是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几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和几个电子学发烧友的异想天开。那么,为什么个人计算机会从一种发烧友亚文化发展成为一种行业。
为什么是在那个时候那些人在那个地方创造出了那一切?以及这种对世界带来的巨大的影响的变革可以复制吗?这本硅谷之火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现在,这本书已发行到了第三版。第一版是1984年出版的,当时个人计算机产业正处在早期的爆发阶段,第二版是在2000年出版的,当时个人计算机产业正方兴未艾,而到了2014年发行第三版的时候,个人计算机已经改变了形态,在这一版的硅谷之火中增加了更多的内容。特别是到了从2000年开始出现的一些转变。
比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持智能设备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迈克尔斯韦因和保罗弗赖博格都是60、70年代在旧金山湾区亲身接触过那些创业公司和创业者的媒体人,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曾亲眼看到,圣克拉拉果从果园变成硅谷的过程。也曾和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硅谷英雄们面对面地交谈。他们的记录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珍贵文献。当然世面上已经有了一些很出名的传记作品,也记录了那段历史的一些侧面。
像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和沃尔特艾赛克森的乔布斯传。但是有更多的人物在那段历史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对他们和他们所做的贡献所知甚少。历史是一张由人物和事件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对历史事实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导致变革的真正原因。继而总结出,可以复用的知识,这本硅谷之火,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对比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我们将会看到,怎么才能在一个激烈变化的行业当中生存下来。
解读者分成三个部分给我们解读这本书。
第一、个人计算机产业是怎么爆发的?究竟是哪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这项伟大的产业?
个人计算机行业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了解个人计算机诞生的背景,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恰恰是那个独特的时代,在那个独特的地方,由那些独特的人共同推动的一项伟大的行业的发展。
使用机器来完成计算化任务,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梦想,19世纪30年代,英明发明家查尔斯巴比杰就设计出了最早的机械式计算机。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终于出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光体积就占满了一大间屋子,耗电量特别惊人,运算速度却非常慢。而且还总容易出故障。当时的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电子管的零件,这样让它体积特别大,而且运行不稳定。1947年,物理学家威廉肖刻力和他的同事发明了晶体管。这样让计算机减小了体积。
到了1955年,集成电路诞生了,指的是在集成电路上制造出的微型电子管,这样可以减少计算机的体积,同时也让计算机的性能变得更加稳定。在集成电路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叫摩尔定律。这是一个经验理论,说的是,每过十八个月,晶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翻。这大概可以粗略地理解成,每过一年半,同样大小的计算机,计算能力会翻一倍。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种累积起来的力量却非常惊人。这就意昧着,美国十五年,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会增加一千倍。或者说30年后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应该是今天的一百万倍。摩尔定律是因特尔的创始人之一哥登摩尔提出的。也正是因特尔公司。在1971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这块微处理器的诞生就意昧着有可能制造出通用的能放在桌面上的计算机。因特尔公司的总部在圣特拉拉谷,在当时,那里还只是成片成片的果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之一。当时,生产集成电路的企业基本上大都聚集在那个区域。因为他们都和肖克力在那里创建了肖克力半导体公司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
斯坦福大学和一些著名的院校也在这里。这些企业和这些院校让圣特拉拉谷充满了技术氛围。硅谷这个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在当时,电子技术机产业已蓬勃发展了十几年,而且形成了三类产品。能占满一间屋子的叫大型计算机。和柜子差不多在的叫做小型计算机。能拿在手里的叫计算器。而计算器和小型计算机之间,能够给个人使用的还是一片空白。并没有人意识到,对个人计算机需求已经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