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芯片的诞生对个人计算机的需求以及硅谷的技术文化是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前题条件,并不是全部。硅谷之火的两位作者说,虽然个人计算机革命是在70年代发生的。但是它的精神内核却和60年代一脉相承。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激进的年代。席卷全国的反越战和嬉皮风运动,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很多亚文化。
出生于二战之后的年轻人们出现了一套和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长头发和大胡子、禅修、颜色艳丽的衣服以及摇滚和迷幻药。造就了光怪陆离而多姿多彩的10年。而距离硅谷不远的旧金山,也是这些亚文化的集中地。在这些亚文化的共同诉求当中。包括了反战和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而逾越了生活等等。为民众赋予更大的权力是重要的关键词。
而由IBM这样的大公司所垄断的计算能力往往也被看作是压制民众的权力之一。而因特尔公司,而通用公司计算机芯片的诞生也让电子学发烧友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机会,让人们可以拥有自己完全作主的计算机。让人们拥有从大公司中夺回权力的能力。
在60年代文化氛围的余波当中,电子学发烧友和计算发烧友们聚集起来,开始考虑这种可能性。所以当时的硅谷正被两种不同的思潮拉扯着,一端是精密的集成电路芯片,这需要冷静和缜密的逻辑,另一端是嬉皮士和发烧友,他们狂热而胆大妄为,把世界看成是巨大的游乐场,这样彼此矛盾和热闹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个人计算机产业爆发的前提条件。
有硅谷的技术氛围和经验和60年的狂热和创造力,还有聚在一起的电子学发烧友们。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个人计算机革命准备好要爆发了。
第一、面对当时这个前途未知的行业,都有哪些人毅然投身进去?他们又留下了怎样的精彩故事?
第二、重要的历史总是少不了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面对当时这个前途未知的行业,都有哪些人毅然投身进去?他们又留下了怎样的精彩故事?
个人计算机是很复杂的产品,无论是芯片、电路、软件还是硬件,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都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以一代代地不断革新,把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关键都放在这几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也不准确的。而在这本书,作者详细记录了那些对个人计算机革命至关重要的人们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在个人计算机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首先应该是集成电路。因特尔公司的马西安霍夫首先设计出了第一块通用芯片。名叫因特尔4004,两年后,更强大的8008也诞生了,加因特尔8008真成一台真正计算机的是一名创始人叫艾德罗伯茨。MITS公司的全称是微型仪器遥感系统公司。本来是销售供飞机模型无线发送机的,后来又开始制造和销售计算器。但是在1974年,因为经济衰退和大公司纷纷加入计算器市场,MITS面临着破产的危机。罗伯茨想要最后一博,于是设计出了一款叫牛郎星8800的一款个人计算机。罗伯茨发布在1975年1月大众电子学封面上的广告瞬间引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能工作的计算机顶多只能算一块简陋的电路板,但是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面向个人的微型计算机。牛郎星8800面世之初,只能让几个灯闪来闪去,要像一台计算机输入内容得一次次地反复拨弄面板上的开关才行,但是这种简陋的机器并没有打消发烧友的热情,毕竟这是一台可以完全自主的个人计算机,然后更多的微型计算机公司开始纷纷出现。
这些公司和MITS公司差不多,往往都是在车库里创业的,而生产产品也差不多,都是面向发烧友的简陋机器,像是牛郎星8800的翻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帮牛郎星8800开发了编程语言,帮它在计算机语言领域站住了脚。而以母赛公司的姆尔默德第一个跳出了发烧友的视角,开始把这些简陋的个人计算机视为商业产品并且尝试着将计算机推广到商用领域去。
另一位发烧友,史蒂夫东皮耶让计算机能播放音乐并且为个人计算机开发出了游戏。很快,个人计算机就变得更完善了起来。人们为计算机装上显示器和键盘,开发出操作系统的工具软件。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操作计算机。迈克尔斯雷耶开发出了一套叫电笔的软件,让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处理文字,就像今天我们使用WORD来写文章一样。拉里艾里森为个人计算机开发了数据库处理程序,它创建的公司叫甲骨文,到今天也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另一家在车库里创业的公司叫做苹果,他们是最早意识到个人电脑也需要良好设计的企业。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二型计算机非常畅销,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机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五年的时间里。进入到80年代,更多的玩家加入进来,1982年,过去,只做大型计算机生意的IBM公司发布了PC,也就是个人计算机。从此,PC成为了微型计算机的代表。
IBM允许其它企业设计和生产计算机硬件,只要这些硬件能和PC兼容就可以,这一举措激发了微型计算机市场,让IBMPC兼容机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而这些机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往往是比尔盖茨微软公司所开发的DOS系统。随着PC兼容机销量的节节攀升,微软也迅速发展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软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