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76天,15.36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学习第376天,15.36当仁不让于师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09:12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76天

    原文阅读: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讲解:

    孔子说:“遇到当行仁之事,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启发思考:

            在本章,孔子继续勉励弟子们修仁德、行仁道,且要“当仁,不让于师”。“让”,逊让,也包含请示的意思。孔子对弟子们说,遇上行仁德的事,你们不必请示我,也不必跟我说:“老师您先来。”

            我们知道,孔子儒家传统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在老师面前应该谦让,不可违背老师。“让”也是孔子倡导的个人修养之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篇第一》第10章)。  可是面对仁之事,孔子认为仁心应该自然流露和表现,对任何人都不需要谦让。

            因为仁是人自己身上有的品德,是自己要做的事,不存在跟谁争,也就不存在让谁。当仁,是以仁为己任,遇到“仁”的事要主动积极地争着去做,勇往直前为天下先,对老师也不必逊让,直接去做就是。

            仁道高于师道,学者据仁行义,尊师者尊其所授仁道,非尊其个人威权也。孔子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用仁道精神来培养“士”、“成人”、“贤人”等;其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追求实现仁道,以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孔子作为老师说“当仁,不让于师”,是激励弟子们积极追求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高尚的精神追求是高于一切的,不仅对老师的敬畏心理不应成为一种障碍,就是世人视为不可违背的美德也应灵活对待。

              行仁,本是自己内在的需要,但客观上可能会带来荣誉或利益。如果由于顾及这种结果,在应当自己承担起仁的义务或责任时,作出谦让的选择,行仁可能得誉,也可能得祸,甚至丧身。虑及名利,当仁而让;面对困难灾祸,可能也会避让,且以谦逊的名义。

            孔子所培育和发展出来的师道精神,恰恰是鼓励后生小子:要尊师重道,既礼敬自己的师长,更要把师生讲习追求的这个道,摆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谓也,但不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师道传承与追求大道,其内在精神恰恰是一致的,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大道不息,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376天,15.36当仁不让于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yq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