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打开天涯找话题,发现自己曾在毕业迷茫期所写一篇帖子,已经有上万的点击量和上百的评论了,顺手点开,映入眼帘是对专业的吐槽和对未来职业的疑惑。我静静地看完整个帖子的内容,脑海中慢慢浮现出当时填志愿的场景。
1.
那时中学忙着高考,忙完后就被推到了大学的门槛,我清楚的记得选专业的参考书有三厘米那么厚,而对于一个理科男而言,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是机械、土木、电气化。为了让我读上一个好专业,父母打电话问遍了七大姑八大姨,最后还是选了“土木工程”。
为了说服我,在我面前描绘工程师在工地指点江山,建设伟大工程的宏伟景象。给我感觉如果不按他们的意思来,毕业后的生活将会举步维艰。就这样,对土木一无所知的我,肩负着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踏入了大学的校门。
2.
整个大学期间,我都一丝不苟的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生怕某一门课程的薄弱会造出豆腐渣工程。直到大三读完到工地实习,才让我的建设梦彻底醒来。当时,住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板房里每天干着重复而枯燥的工作,每天过着一眼便能望到头的日子,新买的皮鞋在没过小腿的泥巴里早已踩得不成样子,夏日最热的午后要扛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在充满昆虫的草丛里穿梭,晚上一边给晒伤的皮肤涂药,一边听着工地前辈诉说离家多日对亲人的思念。种种经历,让刚来实习的我失了眠。整个晚上,心里重复着一句话,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曾以为作为工程师应该是坐在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办公室里,拿着高额年薪漂亮体面地大手一挥建设祖国,对着建筑工人侃侃而谈指导工作。但是我没想到,办公室是有人走过就摇摇晃晃的板房,要做设计师是一个不知名本科院校毕业生所不能及的,拿高薪是要在偏远的山区混上十几年才可能有的。
原来我在大学里所做的,不过是满足自己对工程师这个身份的想象。
3.
这似乎也是现在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正在干的事情,凭借自己的想象来选择专业、寻找工作,不断纠结于自己的对口岗位或者企业,而没有好好了解过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人在干什么,自己能不能承受。于我而言,读土木的人那么多,又有多少人能进名号响亮的建筑公司?毕业之后,我遵从自己的心声,成了班里第一批跨专业找工作的人,父母希望我粗茶淡饭朝九晚五,而我偏要年少轻狂仗剑天涯。
毕业一年后的大学同学聚会上,班里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离开了土木工程这个行业,曾经豪言壮志要当工程项目经理的同学,现在已经在一家销售型公司干得风生水起。与我同专业的好友跟我诉说他碰到的一次工地事故,当时他险些丧命,事后,他辞职回了老家,远离了这个他曾经最向往的职业。他说:“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常年随项目游离在外,很少有机会能回家,偏远的工地与世隔绝,加上无法解决婚姻问题,让他对未来的路产生了恐惧。
4.
上大学的时候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工作之后又嫌弃工作太无聊。这是朋友聚会聊得最多的话题,很多人也因此而对成年之后的生活感到失望。只是,我认为并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大事,而是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里面,太少去接触真实的社会。当然这里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离开土木这个行业,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摸索期,想从事互联网工作,却网投简历石沉大海,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工作履历与岗位不服。后来终于有幸进入一家网站运营公司工作,为了弥补专业上的缺陷,我白天工作,晚上上网课,每天阅读行业干货超过5个小时,那是我过得最辛苦,也是最充实的一段时间。
只是现在,还有许多同龄人在“幻想的喜欢”崩塌后,即使抛开一切包袱,也无法回答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又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这大概就是痛苦的真正原因。
5.
我还去看了一眼现在的高考网站,头条上,依旧是各种行业薪酬和录取的排行榜,和我18岁的时候一模一样。报纸上,关于热门冷门专业的专题重重复复,仿佛一个好专业就一定是未来通往康庄大道的入场券。首富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占据着头条,似乎在时刻宣扬赚钱和名誉的重要。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让一个18岁刚出学校的年轻人,用几天时间参考报考资料就决定未来的人生未免太过残忍。但好在,我们才刚刚开始,有的是试错的勇气和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