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
1、熵增定律
我们常用熵来表示混乱的状态,熵增定律告诉我们,混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有序需要刻意营造。在一个封闭系统之下,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所以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会随着的推移而破败不堪,负面情绪如果不加干预只会肆意增长。
2、预测型框架/贝叶斯模型
我们的思维最底层直接受经验所影响,而经验最大程度上来自于环境。
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知识,来构建出一个预测性框架,我们借由这个框架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借由这个框架,当我们新接触的信息符合这个框架的时候,我们就会强化预测框架,将信息存入框架并进行解读。当新接触的信息不符合这个框架的时候,我们大脑就会被唤醒进入警觉状态,我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来理解和记忆这个信息,并不断的修正预测框架。
举个例子,
1)假设一个人见到1只白色的山羊、2只白色的山羊……99只白色的山羊,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基于这些经验和信息建立一套预测型框架,即:山羊都是白色的。
突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黑色的山羊,这个信息不符合原有的预测型框架,大脑就会被唤醒进入警觉状态,大脑强行记住了这个事实,即:大多数山羊都是白色的,少数山羊是黑色的,并进一步修正了这套预测型框架。
之后,他预期会见到一只山羊的时候,他会下意识认为:我有很大概率会遇到一只白色的山羊,也会有一小部分概率遇到一直黑色的山羊。
2)如果你每次准备睡觉的时候都躺在床上玩手机,大脑就会构建这样的一套预测型框架,它会认为,床=60%睡觉+40%娱乐。于是长此以往,即使有时候你已经很困了,但是你就是不想睡觉,想多玩一会手机,因为大脑会认为,床并不只是用来睡觉的。
好一点的做法是,每次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都能起身去忙碌或工作,累了或困了的时候再回到床上睡觉,大脑会慢慢修正预测型框架,认为床=99%睡觉+1%其他,于是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更好的入睡。
所以当一个人整天说自己不幸的时候,他大概率就形成了这样的预测型框架,他会把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解读为不幸。跟这样的人相处,他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思维,让你充满负能量。
绝大多数人在决策的时候,会随机性的凭借主观意向和无用信息做决定。少数人不断的经过世事的锤炼,提高心智思维、增加样本量、不断地实践思考、增强同理心换位思考,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决策方式,依赖于「先验概率」(预测型框架)。此外还需要保证情绪稳定,这样随着样本量增加的同时,先验概率也会随之提升。
「先验概率」越准确,前期做事的判断也会越准确,当接触新信息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准确的做出优质的决策,并不断的更新思维模型使其逼近「后验概率」。
3、生物层面
当一个敏感的人接收到一个负面信号的时候,他的大脑会进行如下处理:
首先唤起杏仁核并激活相应通路,杏仁核的作用是「储存和识别情绪记忆,帮助我们唤起类似的情绪感受」。感性的人,往往没有能力对负面信号加以分析判断,进而直接唤起相似情境下的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感受往往是痛苦的。比如你被领导批评了一句,你会回想起幼年时期某天被母亲训斥的感受。
当情绪来袭以后,我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去缓解难过,因此我们会丧失理性。典型如女生在看剧共情的时候,很难听进一些大道理,只想独处或者被安慰。
如何改善负面情绪?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一切的思考和改变都围绕着「逆熵增」和改变「预测型框架」
这里推荐一些好的方法:
1、每天记录下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可以建立一个《成功笔记》本,记录每天你做过的让你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在你难过的时候翻翻这个笔记本,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这个方法是在《小狗狗钱钱》里学到的)
2、记录下来自己的负面情绪:
把自己的不开心记录下来,告诉大脑,我不需要记住这些负面的东西。记录有助于清空大脑的隐性认知资源
“当大量问题悬而未决时,哪怕你强迫自己专心下来,也做不到。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问题,渴望着立刻解决它们,或是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如果你持续陷入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成了压力和焦虑。
3、每天想办法扩大第二天让自己更加开心的事情。
比如昨天和某个小伙伴语音聊的很愉快,今天就继续聊或者尝试和其他朋友语音一下;
昨天写了一份复盘感觉这一天过得很充实,今天继续做并且做的更好。
4、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不开心事情的发生
觉察到自己开始难过的时候,可以跳出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追剧或健身。当你把注意力放到其他事物上的时候,就会消解或者忘记这些负面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