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285944/ad18a6d7aad387a0.jpg)
01、关于1万小时理论
1万小时理论是对《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断章取义,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理论,在我看来有点像是标题党。
就像某些书名《21天学会...、掌握...、通关...》一样,只是一个片面的视角。
并不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1万小时才能成为专家,也不是达到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得具体领域具体分析,看数据说话。
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只要数百小时;杰出的小提琴手需要平均7401小时。
另外,1万小时定律对于小孩而言可能是一个可以挑战的数字,但是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而言,这个数字很吓人,动不动要1万小时,哪里来的动力?该要从哪里开始?所以,就很有必要跳出这个1万小时的误导。
![](https://img.haomeiwen.com/i5285944/430a74be52e5a0f9.jpg)
02、关于刻意练习
在职场10年的老司机为什么就拼不过刚进公司3年的小鲜肉呢?
在职场上10年这个数字,应该已经积累够了1万小时,但是老司机为什么没有成为专家呢?
因为光有时间积累、重复次数的堆砌是不够的,想要成为专家,就必须让每一次的练习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有迭代、进步。
这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需要专注、反馈、调整。
首先,如果练习技能每一次对你而言都是一样,那么就是机械性的重复,你没有专注,自然感受不到细微的差别。我们练习的时候,要全身心投入,去找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好,需要改进。还有一个方面是,把一整天、一月个、甚至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都集中的一件事情上,比如,许岑说过他练PPT的经历,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看电影的时候看的是电影构图能不能用到PPT中,所以,同样是看电影,但是专注的地方不一样。
如果,凡事都带着娱乐的心态去做,那么成长于我们而言就很慢、甚至会倒退,到头来,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被生活给娱乐了。
猫叔说过:“一切成长都是不快乐”,你怎么理解呢?想想看,看美剧的时候你是着迷于剧情取乐自己,还是关注台词学习英语让自己“痛苦”?
其次是反馈,反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导师,让他给你的每一次练习都指出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如果没有导师,那么我们得找个工具来充当自己的导师,比较常见的就是记录,记录下每次自己练习的详细过程、信息,进行对比,反思,找不不足。
最后是调整,这就是刻意练习有区别机械性重复的地方,机械性重复是即使重复再多次也是没有进步,甚至会让自己养成坏习惯。调整就是根据之前得到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调整,让每一次的练习都更加的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