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也知道微信群友有需要,只是一直忙,又不到口试时间,所以没有写备考记录。今天中午终于有时间来写一下口试备考攻略。口试并不像笔试,每一部分都有技巧。在我看来,要想通过口试,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练。虽然除了口译练习外,可能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提及,但我想,既然到了上海高级口译口试阶段了,口语如果还不过关,可以洗洗睡了。
关于口试备考。我的口试是一次性通过的。当时单位在准备一个较大型的活动,其实考前半个月基本上没准备,但是在考前三个月到考前半个月中间,每天中午不午休,都在练习口译,到了周末练习的量会更大。有次周末无聊,在喜马拉雅听上开了一个直播,进行口译练习,只有四五个人围观,但是有一位备考雅思的网友给我指出漏译之处,十分有趣。我主要练习了高口官方教材,受益颇深,建议各位备考的朋友也可准备一本在手边,受益无穷。在此之前练习过《实战口译》这本书,也有提升。通过练习,把自己大脑训练出来,这种感觉我至今享受,在此鼓励大家都多做练习、总结。
我在南京师范大学紫金山校区参加口试。候场之时,有个据说是考试委员会的老师进来和大家讲两句。期初我以为是做广告,心想,这广告,都做到候考区来了。事实证明,老师只是想给大家宽宽心。他说,口译考试英译汉2段,汉译英2段。汉译英的汉语大家肯定能听懂,这2段肯定没问题。英译汉听懂一段就好。这样口译部分,总共4段,拿下有3段,口试部分一定通过。当时考场的同学们听了很欢喜。
关于参加考试人群。我旁边坐了个大三的姑娘,还有个大二的。当时心里暗自觉得自己落后了,因为我已经工作快3年了。不过记得笔试的时候,有个女士应该至少40岁了,仍旧和我们一起参加笔试,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我认为,即便很小的时候拿到证书,不会合理使用,白搭。当时考场也有即将读研,正在读研,以及和我一样毕业了,仍旧在学习的人。
关于口试考场环境。这条仅供在南京参加考试的同学参考,因为我没有去别的城市考试,不知道是否一样。我们一个大的候考教室大约两三百号人,每十个人分成一组,老师站在讲台上喊XX号到XX号一组,XX号到XX号又一组。老师叫号分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来参加测试。所以假如你考号是13号,按照排序你应该是第二组,但是第一组4个人没来,你就变成了第一组参加口试。大教室所在的一层楼又有很多小教室,容下四五十个人。大约有十个左右小教室是口试考场。按照每个人口译20分钟计算,其实几百个人,很快就能考完,我的序号排的中间靠后,上午八点半进考场,不到十一点出考场。这期间手机装进信封,用订书机订好。候考大教室每一组之间又会进行排序,前八组出去后,第九组在大教室门口等待出发。在第九组被叫到门口开始等待的时候,工作人员会给组员每人一张纸,纸上写一个话题,大约给5分钟时间思考。我记得自己是写了5-6个要点,但忘记是否在这张纸上写的。
关于口试过程。考场内,老师坐在第一排桌子内侧,学生坐在第一排桌子外侧。我当时很紧张,觉得自己头往前再伸一伸,就可以碰到老师的头了。两位老师是女性,很年轻,口语标准。口语测试部分和之前我购买的教程里老师讲的差不多,一般不会花试卷上说的那么久时间(具体几分钟忘记了)。到了高口阶段的人,这部分都都能过,如果这部分过不了,劝君莫考高口。我口语测试主题大概是和社会就业相关的,尽管已经准备了要点,起初十几秒依旧说的磕磕绊绊。但是说了几句的时候突然就顺口了,一口气叭叭叭说了很长,考官说OK,就开始口译考试了。
考场为考生准备的记录笔记的纸只有一张A4纸,大约七分之一的地方印了一行字,大意是某某届某某考场口译考试(考场基本信息,具体的忘记了)。纸张对我来说不够用,幸好准考证多打印了两张,记笔记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了,抓起来就用,真是救命稻草。汉译英最后一段时间不太够,有的要点记了笔记,但是没时间说。英译汉基本上听懂的都译出来了,但至今仍觉得当时翻译出来的不是人话,数字似乎也有几个没有翻译好。这也是为什么走出考场觉得发挥并不好。既然现在通过了,总结一番,与前段时间的练习分不开,至今开会做记录还是习惯用笔记代替一部分记录。
回顾整篇文章,似乎在备考上篇幅最短,考试现场篇幅最长,然而实事上备考口试花费了数月时间,考试现场短短一上午时间而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卖油翁说“无他,惟手熟尔”。口译没有捷径,即便买最贵的辅导班,让水平最高的翻译来辅导,自己不主动练习,想通过除非天上掉馅饼。劝各位朋友多练习,多积累,多记录,通过指日可待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