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45481/2877dc5003e131e1.jpg)
很少写影评,但《小偷家族》实在特别,看完了,在有风的江边走走,觉得不赶快把心里那点儿波澜记下来的话,就无处可寻了。
最初看到的海报是张漫画——一家人仰头,望烟火一朵一朵,开到最好的刹那,流光溢彩之下,全是笑容。
大概很治愈吧,我想,跑去电影院看时,心中还是在期待这场烟火的。
后来才发现影片的场景里,一家人并没看到真正的烟火,他们保持着仰望的姿势,望进空无一物的夜空里,仔细听远方烟火升天又陨落,细细碎碎若有若无的声音,猜想那些光亮的颜色与姿态,却好似比亲眼见着还要开心。
四周的夜很黑,屋檐很破很低,可所有人脸上都有光,温暖地晕开去,一瞬间他们的世界莫名变得美好。
果然是是枝裕和的作品,他似乎是一个不喜爱“表现自我”的导演,而更倾向于“与世界交流”。他的镜头永远在旁观,不煽情,不批判,不占立场,冷静与克制到了极点,刻画出的生活真实到不像话,有些部分甚至给人纪录片的错觉——让故事自然地发生吧,让感情自在地流淌吧,让观众自由地思索吧。
他说: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却因种种原因纠缠在一起的底层家庭,在影片中一点点显露出所有的细节,缓慢的日常叙事中,每一帧画面都无限接近于生活的本质。
对比同样映照现实的《药神》,结尾患病老人那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直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但是枝裕和不,他让影片中的“父亲”教孩子小偷小摸;让“母亲”紧紧抱住捡回来的玲玲;让“小姨”装成高中生去风俗店从事软色情;让“奶奶”在沙滩上说“谢谢你们了”;让祥太最终选择逃离畸形的家,又默喊出了那声“爸爸”……
他隐去了所有情绪化戏剧化的画面,连奶奶去世、儿子跳桥这类情节都没有一点直接镜头,但所有生活日常的细节加起来,却给人一种宏大的整体映像——所有人,都在努力地偷,努力地活,努力地保护这个勉强粘合的家,不也就写照了这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以及“我不想一直孤独,我想要被爱。”
有人的地方总会有人性,有人性的地方总会有温情,“小偷家族”最想偷的,其实不过是一个家。
这种映像让我记起是枝裕和的另一部影片《无人知晓》,被母亲抛弃的四个儿女,最大的儿子也不过十二岁,没有生活费,断水断电的屋子,别人遗弃的便当,交不上的房租, “妈妈不会回来了。”哥哥抢过妹妹手中妈妈的旧衣服,把恐惧、愤怒、绝望完完全全消化,才以平稳的语气在他们面前说出这样一句话……
直到尾声,妹妹悄无声息地死去,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哭过,全篇唯一一滴眼泪是决心离开的妈妈,在清晨睡梦中小小的泪滴。
我偏爱是枝裕和细节化的拍摄手法与节制压抑的情感表达,很多时候,观众向内感悟影片的自主体验,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
如果感到眼前的风景很美,那么这份美是属于看风景的人,还是风景自己呢?
是枝裕和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小心地让我们看到风景的美,却绝不去侵占,也不去打扰。
他有句话我一直记着:“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无论是《小偷家族》家人团坐,在低矮的现实面前,彼此安安心心倚着靠着,幻想绝美的烟火;还是《无人知晓》四个弃儿暂且忘记垃圾堆一样的家与房东的猜疑,从春日的樱花下,蹦跳着跑过,撒一串一串盈盈笑声,总之在这些瞬间里,我们所在的平凡且时常惹人失望的世界,的的确确明亮起来,美好起来。
我们都是看风景的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这些瞬间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9145481/ecafbb7b7fa4d3e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