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以“天下”为主题,通过广交朋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来分别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
天下为公行大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译文: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在讲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这句话。
这期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说,这句话的本意是说,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从各个方向、从各个地方会聚到自己身旁,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吗?这既是一种对朋友的呼唤、一种对朋友的欢迎,也是孔子召唤人才的一种气派。
这期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解读说,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良好愿望。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译文: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这就是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纵横家信徒景春关于“大丈夫”的一段对话。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不同意景春的看法,并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书集注》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意思是说,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引用了孟子的这句话。在演讲当中,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国愿同阿拉伯国家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立场。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 习近平主席阐释了中国特色的中东外交政策。他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大丈夫”思想,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中国的中东外交,立正位、行大道,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品格和国家信誉。
康震教授说,孟子的这个大丈夫的理论、大丈夫的气节,成为中国现在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王杰教授解读说,中国文化历来追求美美与共、计利当计天下利、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做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
译文:
典出:《礼记·中庸》,原文: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古人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曾引用过《礼记·中庸》中的这句经典,被评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下,中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界不少国家也有自己的梦,如美国梦、法国梦、非洲梦等。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此句古语指出,中国梦是法国的机遇,法国梦也是中国的机遇。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引用了这句经典。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康震教授说,世间万物,都在共同成长、共同发育。虽然共处一个环境,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成长妨害对方的成长,我们要并行不悖。
王杰教授解读说,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理性的思考。中国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这一愿景,将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部分来源:央视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