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露水先白而后寒”。白露过后,秋分带走昼长夜短的作息,也带来了秋意渐寒,秋叶微黄。
寒露到来,白昼更懒,黑夜变长,昼夜气温差距很大。
洁白晶莹的露珠带着一夜的寒气即将“进化”成为霜花,秋风萧瑟让阴凉处更加阴凉。
好在,白日里的阳光还在竭尽全力输出秋天最后的温暖,而要维持身体由外到内、自下而上的寒意,少不了一些饱腹美味的食物。
汤包就是抵抗寒冷的暖胃美食,而蟹黄汤包更是汤包中的极品,回味无穷的蟹香被吹弹可破的面皮包裹,一根吸管戳进汤包,不让一滴蟹汤浪费。
当然,除了这种让面、汤、肉三位一体的复杂吃法,河蟹还有更加直接的吃法。
每到寒露时节,是捕捞阳澄湖大闸蟹的最佳时日,也是阳澄湖大闸蟹一年之中最膏肥黄满的时候。
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和大闸蟹拥趸来到阳澄湖畔的巴城镇,品尝这一年第一捞的大闸蟹。
巴城镇许多人的生计都离不开这名声在外、其貌不扬的“蟹老板”。
阳澄湖的大闸蟹浑身上下干净光洁,不沾污泥,所以也称为清水大蟹。
要想让大闸蟹身宽体肥、膏满鲜活,就要在喂养上多加考究。
鱼、玉米、南瓜、螺蛳等精心调配饲料和湖内丰富多样的水生物让大闸蟹每天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也就不必担心它们不能丰满健硕了。
中国五千多年的食蟹历史让蟹文化源远流长。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赞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作为一种季节性的美食享受,阳澄湖大闸蟹不仅内有乾坤,声名远播,而且吃法讲究,工具齐全。
真正能熟练使用蟹八件的人可能不多,但知道其文雅底蕴的人应该比比皆是。
每一样不起眼的工具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技巧,“文吃”大闸蟹虽然不能令爱好简单粗暴的“武吃”爱好者们慢下性子,却能让时光凝固在秋日的静谧之中,云淡风轻,享受平静。
与这种慢生活相得益彰、高度匹配的则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昆曲。
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中国苏州昆山,后经改良和创新而逐渐风靡于全国。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
作为“百戏之祖”南戏的一种典型曲种,昆曲词句典雅,唱腔婉转,动作细腻,是许多传统戏剧变革与创新的根基。
巴城不仅仅是蟹乡,也是昆曲小镇,将慢生活的乐趣充实与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紧密结合,让寒意渐浓的深秋多了一些温暖和感怀,让紧张局促生活多了几分平静和沉稳。
寒露时节,秋风掀起一阵凉意,却从未影响阳澄湖大闸蟹活蹦乱跳,膏满肉肥。
无论“文吃”还是“武吃”,大闸蟹来者不拒,总能令食客品味良久,赞不绝口。
听一曲悠扬婉转的昆曲,谈古论今,悲秋感怀,即便是耳朵听不懂,内心也应该有了共振的涟漪,随湖水远去,又随秋风归来。
这便是寒露,外在的寒与内在的暖,立体感官,怡然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