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值十一国庆,首先祝大家国庆节日快乐!
说到国庆,必须要谈的一个话题就是爱国。我们常说家国天下,家国情怀,究竟怎样才是爱国?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的仁人志士的语录,今天在脑海里时常回想,当然我们今天已经不在考虑存亡的问题,而是未来发展的问题。
今天给自己的任务是重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当时上初中的时候,这篇文章可是全文背诵的。记得当时一读之下,便被文章吸引。一个是文章入情入理,另外一个是文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完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对范文正公真是佩服得很。可惜至今岳阳楼还没去过,尚不能理解其所谓的巴陵之盛状,洞庭之山色,仅能就所谓的家国情怀说几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该篇名句,道出了范公的心怀社稷之情怀。
范公有个特点,就是敢于秉公直言。举例来说,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这个事如果放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可以说事范公胆大包天,竟然直接上述批评皇家礼仪,但是我们说这个事范公批评的有理,在古代的皇权为大的时候,范公已清醒认识到家国虽然一体,但是家事和国事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乱套了,皇帝都这样做,下面的大臣,很有可能上行下效了。另外,他上书之前没有请示他的举荐人——晏殊,现在属于越级上报,完全不符合规矩,在上司批评之后,竟然据理力争,说身为皇帝身边的臣子,应该为社会考虑,秉公直言,而不是谨小慎微,就算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放眼如今的社会,我们很难见到这样的直肠子和直性子了吧。
此外,因范公多次谏被贬谪,好友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可以说倔到家了。
回望范公一生,起起落落,最高是到了宰相之位,辅佐仁宗,但大多数时候,都因为谏言在京外做官,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心系国家和人民,所以“居庙堂之高,则忧虑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可以说是一身写照。
最近看到国乒教练刘胖子时隔一年后再次回到岗位,国乒再次回归正常表现,广大群众一阵欢腾。在刘胖子下马的一年里,刘胖子心心念念的还是国乒。老刘可以算范公这样的人物了,能放下一切荣辱,既往不咎,高风亮节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怎么样算爱国?说完范公和老刘的故事,对于我们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算是默默无闻,也会是春风化雨,最终浇灌出一片花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