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初二的家长褪层皮,我姐恐慌的很。
外甥今年上初中二年级。原本做好了好好和初二叛逆生斗争的我姐在一开学就落入下风,欣喜的收到了外甥女语重心长、开诚布公的一个含糖量很高的下马威。
她说:妈妈,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真不懂事,也没有好好静下心来学习,基本上保持作业完成,就是你们所谓的混了一学期的日子。这学期已经拿出决心好好对待学习,争取在初二把成绩稳定下来,您就看我的表现吧。
当时姐姐那个激动,用出乎意料、心花怒放、热泪盈眶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孩子真的说在了家长的心坎儿上,把父母的那种着急、焦虑、期望完完全全理解到位。
结果是什么样呢?
除了写作业的间隙不见磨拖之外,学习的节奏也没有怎么加快,该睡的懒觉依然存在。时间上初一11点左右休息,到了初二10:30左右就怎么也瞌睡的闹不住。以前的起床气跟着改到了10:30这个时间,换成了翻瞌睡气。
反正,左左右右有撒不完的气。
姐姐说,她的孩子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诠释的很到位,眼瞅这样的状态和状况沟通不了、责怪不得。好多时候肚子里的话排山倒海的往出了涌,到了嗓子眼儿又咽了回去,噎的够呛。
小声提醒、不断暗示,孩子觉得烦的要命。直接指出给了任务又觉得家长不了解情况还多此一举。上纲上线吧,更是无法接受。
家长绞尽脑汁,孩子忍无可忍,我已经这么懂事了,你们还要怎样?
姐姐现在就架在这样的圪梁上不去,也下不来。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和做基本上是两码事儿。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这个“很”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那是没有经过事儿,没有被生活历练过的孩子无法感受和衡量的。
朋友圈一个名牌大学双学位的大学生,在看了《小欢喜》后写了自己的观后感。想起来自己上高中、初中时候的状态。她感慨到,如果当初父母再严厉一些,再决绝一些,自己再努力一些,也许清华、北大都不在话下。
就是说,在那个年龄段的当下,觉得自己是给自己做不了主的,那个主特别的不靠谱。还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规划、设计,督促、实施,放任孩子去做,胜算能有几分?确实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记得女儿刚上初一的时候,月考后我去语文老师的办公室。一个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告诉了我好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给到了一些建议。对于这个初中生新家长的我来说,还是有些新鲜。记得当时发自肺腑的感叹要好好跟着孩子不能松手。
这时候,同办公室的一位看上去有些经验的老教师,被我这样的态度忍无可忍,“什么叫,要好好跟呀,那是必须要好好跟,想要孩子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对孩子的管理和要求绝不能松懈”。
当时,真的感觉很受教育,并下定决心好好行动起来。但结果的结果是具体的行动远远没有想象的靠谱。
其实就是一个“惰”,没有树立起那股说一不二、坚持有序的劲儿。手里把玩着一根皮筋,想松就松,想紧就紧。定下的规矩执行不了三天,写下的计划只是粘贴在了墙上吸着大大小小无所适从的灰尘。
慢慢的孩子也摸清了家长的套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也就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对付过来。
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会对过去、对家长心存遗憾吗?
同事的儿子上了一所985大学,孩子一直铆足了劲儿想考研究生,因为同宿舍的同学个个学霸、厉害的很。孩子学得很辛苦、也很努力。放假回到家和父母谈起学习,很是感慨。他说,如果在初中、高中的时候,父母
对自己更加严厉一些、狠一点,也许现在相对来说就稍稍轻松一些,或有更宽更广的舞台去绽放自己。
这不,左右都是孩子的理。小时候管着,不对,太严,受不了那个劲儿;长大了,又遗憾当时父母没有好好的管理自己,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未来。
怎样是个度呢?孩子情况不一样,家长的模式又怎能是一个套路呢?但总归来说,管是对的,不管是个问题。怎么去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脑存量不一样,智慧也是各有千秋啊!
唉!总的感觉做人难,为人父母更难。那么下大力气,坚定信念,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做“虎爸、狼妈”吧,不虎两天都让这些小东西说了算,咋办?
如果喜欢这样的文字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