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私的原因|读《自私的基因》
文:Recycler
63/149.11428
每个人都这样的困扰,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大公无私,但是有些人只能自私自利。就算是同一环境长大的亲兄弟两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也会分为自私和利他两种态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一点规律呢?自私到底是由什么控制的呢?当人类明白了自私是由什么控制,就可以反其道而行,就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互助,多一些真诚。
有的时候我们感叹,某某某太自私了,还不如一只牲畜。当气愤到极点的时候,总是会把人与动物比较。其实人类也算是一种动物,我们常拿狗和猫比,也经常拿牛和马比等等。在生物的界限内,拿人与其他动物比较也无伤大雅。既然想了解人类自私的成因,我们是否可以从动物的普遍行为中找到生物自私的规律呢?这种规律是否在人身上也可以得到验证呢?不妨试着找找看。
我们知道,不同人之间都会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行为,更何况是物种丰富的自然界呢。虽然不像人类那样每一只动物个体都有独特的行为。但是同一物种的动物,其生活行为还是基本一致的。不分什么物种的老鼠,钻地洞是其物种的特点。不分何种的猫头鹰,夜晚出门觅食,也是其物种的特点。
我们想研究人类,至少要找一些可以参照研究的动物。我们至少不能和细菌比较吧,我们又无法分裂生殖。我们也不能和鱼比较吧,我们能在水下呆半小时就是奇迹。最适合我们研究的就是原始野人,可惜不好找。退而求其次,我们可以找人类的近亲猩猩。研究猩猩有点单一,我们就扩大一些范围,可以是群居的哺乳动物。在扩大一些范围,就没法扩大了。与人类的形态和基因相差太远,得出的结论也无法适用于人类。我们可以说动物饿了就要吃食物,我们人类好像也会这样。有些动物只吃肉,我们不能说人类只吃肉。与人类的基因越接近,越能找到人类行为的共同点。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动物行为的普遍性中找到规律,从群居哺乳动物中找到多一些的相同点,从猩猩身上找到更多的相同点。我们从这些动物身上的生命规律中找到自私的规律,就将其近似的看成是个别人类的自私的规律。再将人的种种普遍和特例行为带入这个规律,看看是否都能一一验证。由这条个别规律再推测出成因,再将成因推导出自私规律,最终确定人类自私的根源。这就是验证人类自私规律的思路。
自私与生命
动物的生命过程与自私和利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要定义下一自私和利他。自私是只表现为掠夺,利他表现为帮助。简单的说,自己觅食自己吃是自私行为,分享所获得食物为利他行为。这种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出于本能反应,还是出于思考后为了满足自私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个人知识的局限,无法得知。我更倾向于前者,毕竟大部分的动物脑袋还没发达到可以思考的地步。利他行为更多的是基因在体内给自己下的命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动物只要还在掠夺独食,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当然自私和利他是可以共存的,哺乳幼崽并不妨碍动物去捕食,所侧重的点不同而已。
我们从生活中,观察各种动物利他行为出现的时期。我们可以绘制很多曲线,我们把常见的动物的生命和自私曲线简单的绘制出来,如下图。
1直线a,意味着这类动物生命过程中一直存在自私行为,没有利他的行为出现。这种动物也是有的。有些鸟下了蛋也不管,让别的鸟帮自己孵化。此类动物一生并没看到利他行为。
曲线b,意味着这种动物,只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出现过利他行为。这种很常见,通常大部分动物在生育哺乳期间表现出利他行为。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就恢复到之前独立的生活。
曲线c,意味着这种动物,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属于自私行为,在生命的后半程出现利他行为,并伴随至生命终结。这种动物也可以在生物界中找到例子。
曲线d,意味着动物在生命过程中,自私行为越来越低,利他的行为越来越强烈。
其实动物的表现出的自私利他行为也就这四种,自然界这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四条曲线就能概括的。为了便于接下来的研究,我们把动物生命与自私曲线简单就看成这四类。
人类属于哪条曲线?都可以在每条曲线上找到人类行为的影子,姑且放一下,一会再看。
还是要强调一下。动物的自私行为一直存在,自私并不是单单指对食物的态度,还包括对巢穴,对同类的行为。利他行为只是伴随着自私行为同时出现的。
从这四条曲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点。起点都是从自私开始的。为什么不是从无私开始的。我们定义自私是为了抢夺食物,利他是为了分享食物。每个动物刚生下来,出了叫喊就是吃奶。所有的表现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不自私一点就会饿死。有些动物一窝生了好几只崽,每个小崽子都在抢奶吃,也有不抢奶的,活下来的也不多。基因控制所有物种的幼体,在没有强大生存能力的时候,通过最原始的能力抢夺食物,因此,我们所有假设的曲线都是从自私开始的。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类很善良的,不适合这些曲线的任一一条。如果定义为利他是善,利己是恶。我想说,人之初性本恶。人类刚出生的时候,与其他动物的行为无异常。都是为了让自己吃饱喝足,饿了就哭,吃饱就睡。更确切的说,人之初,更像是一只动物,只是在自私无意识的追求食物。自私在生命初期无所谓善恶,为什么到了成年阶段抢夺食物就成了恶呢?我个人理解为,也许是因为成年阶段,生存能力提升,有意识的使用了太多手段,为了掠夺食物过多的伤害了别人的利益。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仅能想到这些。但是这里无关紧要,以后再想。
哪一条曲线较符合群居哺乳动物的行为呢?刚才说过,人的行为,可以在任一曲线找到行为的缩影。作为哺乳动物,我们应该舍去曲线a。至少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在繁殖育儿阶段,还是能起到做父母的责任的。那些吃自己幼崽的动物,也是有的,是极个别的情况,是因为过度的饥饿状态。基因决定在饿了的时候,吃饱饭比幼崽的性命重要。但是大多数哺乳动物,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履行哺育后代的责任,至少也要过了喂奶期,才会独自生活。这样,哺乳动物在繁殖哺育阶段为了孩子还是有一点利他行为的。要不然幼崽需要食物,又没有能力获得食物,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喂食,只能等死。这种不照顾幼崽行为并不利于物种的延续,生存的基因也不会这么笨。
有些动物年老色衰,腿脚不灵便。在遇到天敌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牺牲精神。先是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然后就等着送死。天敌吃了动物的老骨头老肉,也算是吃饱了,对其他青壮年就构不成威胁。这类动物的基因,决定这老年动物就是给天敌送口粮的,因此保证年轻的动物繁殖发育。这些送死的动物往往出现的群居动物中。虽然没有攻击能力,但是靠数量和牺牲精神,维持物种。
这样我们就得到三个共同点,一是几乎所有动物幼年的时候都表现出自私的行为。二是大部分哺乳动物在繁殖哺乳养育期间,表现出一种利他行为。三是,个别动物为了群体的延续,会在老年阶段牺牲自己。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动物也是有的。首先想到的是群居哺乳动物。也许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物种不多,但是确实是存在的。看到“群居哺乳动物”,我们就会想到,我们人类好像也是这一类动物。我们人类也有这样的行为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两句俗话可以说明这个观点,“熊孩子”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把人分类,除了好就是坏。幼儿阶段,也无非就是“熊孩子”和“好孩子”。大多数的熊孩子是由于缺少了文化教育,比较符合物种的天然环境。而好孩子,是由于教育而破坏了自然环境。我们要研究人的天性,就应该研究排除文化后的人的性格。“熊孩子”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最原始的姿态。没有受过教育的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皮,以破坏别人的利益为乐。这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婴儿阶段自然不必说,几乎所有的动物的婴儿都是一样的,饿醒了就哭,吃饱了就睡。并没有谦让的天性。人类的幼儿阶段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有些老人或是坏人做坏事一辈子,做坏事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损害别人的利益,是种自私行为。临到垂死边缘,突然顿悟一般,给于后来人以忠告,这就是利他精神。这种人还不少,是为了后代的延续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这不清楚。关键是确实放下了执着,做了一件好事。
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生节点,是在生过婴儿后的成年阶段。不管多么自私的一个人,到了这个时候,都会自觉地给孩子喂奶。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利他的行为,个别现象不做考虑。
这样,就会发现刚才总结动物的三个规律,尽然在人类身上能找到案例。至少说明部分人类是适应这个规律的,也算是与群居性哺乳动物中的个别规律想吻合的。
于是,我们在没有文化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得到与自私和利他有关的三个点。幼年自私,育儿期成年无私,老年无私。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我们设计的生命与自私坐标系建立这个三个点。
2这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可以任意想象了,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也许会是这样的。
3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无论曲线如何变化,从无私到利他,在生命的某一时刻,需要转变自己的想法。如果认为哺育幼儿是最低级的利他,如果认为死前善言是最高级的利他。我们其实可以把我们的人生简单的看成是这样的。
4部分动物和人的这一生,在自然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利益需求特征,可以近似的看成是一条直线。幼儿的时候最自私,逐渐长大,养育后代便显示出无私,直到面对死亡,便会表现出一种献身精神。这是从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物种由自私表现出利他应该出现在成年生育哺乳阶段,这条规律是几乎通用的。
生存能力与生命
我们希望能通过研究生命中某些特质是否与自私利他有关,也就是动物的哪些特质影响了利他的产生。研究一些什么呢?智力?体力?还是其他。我们说到物种起源,一种物种能够生存,关键还是看其生存能力。我们比较的不是不同物种间的生存能力,而是比较同一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
比较一个个体在不同时期的生存能力。我们很容易看到,幼儿和老年的时候腿脚不灵便,生存能力较弱,个体在成年阶段,达到了生存能力的顶峰。这一规律适合大部分动物。如果把生命和生存能力建立坐标,应该是这样的。
5当然在不同年龄段,都有一段时期生存能力是不变化的,近似直线。这样图形有点复杂。我们为了便于理解,把生存能力曲线图,可以理解为三角形,或是下开口的抛物线,或是山尖型。那么图形就是这样的。
6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不包括使用工器具。动物自然依仗力量、速度、爪牙、视力。幼儿阶段的力量速度是在增加的,从无到有,增长幅度是最大的。但是受到自身体质的限制,力量和速度逐渐增加,但是增长幅度在减小。这点有过运动经验的人都了解,开始的时候运动成绩增长的很快,到了瓶颈期,越接近身体极限,增长越缓慢。直到身体过了生命最佳时期,力量和速度逐渐降低。可能是平滑的下降,也可能是加速的下降,也可能是减速的下降。其实这不是重点。我们为了便于与理解,我们把生存能力想象成抛物线形。也就是说,年纪越轻增幅越大。年纪越老,减幅越大。
生存能力是个抛物线,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这规律是相同的。统计每个生命节点生存能力的增幅,也就是抛物线的正切值。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直线。就是这样的。
7是不是觉得这条增幅直线很眼熟,好像从哪见过。是的,这就是我们刚才为了图省事,画出来的自私与生命的关系直线。也许两条直线的斜率不同,但是两条直线都是由生命的开始高点下降到生命终点的低点。还有一个特点,两条直线的纵坐标零点位置几乎位于成年阶段。成年阶段,开始由自私变得无私,由生存能力强变得逐渐衰弱。
自私和生存能力
这两条直线,是我们凭空捏造出来的,不一定是普遍规律。但是可以算是个别规律,符合个别动物的规律,也符合个别人类的规律。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出自私与生存能力的关系。
在动物幼儿阶段,生存能力最弱,自私是最原始的本能,没有任何环境干涉,可以认为此时的自私最为强烈。正因为生存能力弱,迫切需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自私的获得食物。随着时间增长,到了成年阶段,开始准备找对象,繁衍后代。这时在哺乳育儿表现出一种无私的状态,个体后继有人,也没有了心事,体能也开始逐渐降低。到老年时,体能达到了底端,反正生命的意义已经完成,就差最后一步,也没什么太多的本领,那就为后代献身。遇到天敌,能反抗就由成年的反抗,反抗不了,就由老年的去献身。因此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老年人碰瓷的目的我猜测有两种,一种是没人养老,缺钱。一种是为了给后代留点钱而牺牲自我,换点赔偿款。前一种理由验证了儿孙的自私。后一种理由验证了老人的无私。是这个道理吗?这种老人碰瓷的现象很多,是否就可以证明老中青的自私利他规律?
幼儿、成年、老年是生命的三个阶段,是否可以找到生命任何阶段的通用标准呢?试着找找。
幼儿阶段属于自私阶段,生存能力弱,但是生存能力一直在增长。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物种只要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增长,就会表现出自私状态呢?是不是预计能获得生存能力越强,越会表现出一种自私的行为?是不是基因决定了一个动物生存能力上升空间越大,越会表现出一种自私行为呢?原始的能力如上所说,包括力量和速度。这是物种的通用标配。基因信息告诉老虎,你还可以更加威猛。老虎得到这个信息后,就更加表现出一种气势。基因信息又告诉老虎,你的力量逐渐减少,老虎很伤心,反正也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不如破罐子破摔,也不去争这点利益了,找点别的事做吧。这是我给老虎的台词,实际并不是这样。动物伴随着力量速度的提升而有了贪念,因为力量速度的下降而心生放弃。
对于人来说,生存能力就不只这些了,所谓的人类生存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赚钱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生存和赚钱已经画上了等号。人类的生存能力,就包括,力量,速度,权利,美色,技能,智慧等等,可以举例太多。只要认为其中一项可以给自己带来收入,且收入是增加的。人类就会在此领域表现出一种自私的状态。例如做了一个蛋糕,可以净盈利十元。只要还在赚钱,就证明其还有私心。为什么不平价出售或是赔钱出售。因为这是他的生存能力,他需要自私,需要赚钱,才能生存。各行各业只要还是以盈利为目的,其本质就是一种自私。
当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技能不在进步,瓶颈期过不去,甚至技能开始退步。人们就会出现一种想法,“找个接班人”。“找个接班人”很多人在个人技能过了人生巅峰的时候都有这个打算,虽然本质是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满足自己的愿望。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利他的行为。有些聪明人,喜欢嘲笑别人愚笨。但当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智慧没有长进或是开始健忘的时候,这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在退步,以前被自己嘲笑的人会赶超自己,甚至自己会被别人嘲笑。这时表现出一种示好的态度,对别人友善,尽量减少被人嘲笑的机会。这也是由于私心而表现出的利他行为。人在过了自己的巅峰时期,意味着变成了弱者,总是用利他行为掩盖自己的私心,掩盖自己弱者的状态。我们可以观察很多人类在失去某项特长后所表现出的状态,找到这个规律。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对于某一件过时的衣服,放在橱柜很多年。突然有一天需要捐衣服。就会想到这件过时的衣服,虽然当初买的时候很贵,但是时到今日,已经退出了流行。索性大方的捐了出去,最后发挥它的价值。一件衣服从拥有,到频繁的使用,再到尘封橱柜,再到捐赠。这就是一件衣服的一生。觉得衣服好看,不舍得别人碰。当发现不好看了,就存起了。当几乎快要忘记的时候,把他送了出去。每个人对待任何一件事物,都在遵循从自私到利他的过程。在快要毁坏的时候,使它体现利他精神。个人感受不到物品的价值,就会让物品到别处发挥价值,成就利他行为。
本来把人的生存能力或是人生价值,与自私利他作比较。我开始也有点心虚。当我想了这么多例子后,我发现,这就是一条真理。一两条例子可能是特例,太多例子能找到其规律的,那就是真理。
因此我在这里大胆断言,动物的自私行为,是因为基因赐予其强壮的身体,并让他利用身体疯狂的获取利益。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因为生命过半,基因控制身体衰弱,基因又命令其完成保存物种的使命。
为什么有些物种的自私和利他不分年龄呢?基因控制其身体的强壮或是衰弱。如果基因控制其一直强壮呢?是不是就一直表现自私呢?我想是肯定的。有优势不利用,基因才不会这么傻。相反,如果基因反复告诫某种动物,你太弱了。这种动物就会抱团取暖互相帮助。基因告诉他们只有帮助同类动物才能让物种延续下去。
我们再大胆的推导一下。只要动物感受到身体强壮,生存能力强大,就会表现出自私行为。只要动物感受到自身身体羸弱,生存能力降低,就会表现出一种无私利他行为。这样理解,就可以打破物种的局限性,打破生命的局限,就不分男女老少。
人类也是这样吗?好像也是这样!有能力赚钱的时候,拼命赚钱,商场无父子,赚钱才是硬道理。经济大萧条,感受到赚钱能力变弱了,不再是自己的强项。著书立说传递自己的理念,或是热心于公益事业,散尽千金。人类也是这样的!因利而自私,无利而慷慨。
精神的力量
动物感受到是力量和速度,人类感受到的是更多元素。只要自己在乎的一项元素,还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相反。当人类感受到自己获得利益逐渐减少,或是在乎的观点越来越少,就越会表现出一种利他的行为。看看我们自己,越是在乎的,越是自私,越是不在乎的,越是无私。这里“在乎”的是利益和价值,是因为生存能力在增长。“不在乎”的也是利益和价值,是因为生存能力在减弱。
自私行为有利于个人生存,利他行为有利于物种延续。也可以说自私是一种个人主义,利他是一种集体主义。一个国家或民族是需要集体主义,反对自私的个人主义。如何减少自私的行为呢?我给自私的成因找答案。自私是因为自己在意个人元素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生存能力。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自己在意的个人元素”,二是“带来更多的生存能力”我们就从这两方面下手。
“个人在意的个人元素”,我们先采用“减法”,减少在意元素的数量。动物的生存能力是速度和力量,缺少了就没法生存。人类生存能力不止力量和速度,还有很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一一行都可以算是生存能力。我们在意的越多,对这个人评价说好听点是博学,说难听点自私,想占有的太多。只有个人在意其中的一两项,才能用多余的不在乎技能来帮助其他的人。再就是,采用“转移大法”。说实话一个人不可能不在乎东西,不在乎东西怎么生存。关键是看你在乎什么?如果你在乎的东西比较小众,不会与大家形成冲突。在大家眼中就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如果我这个人之前很喜欢做生意,与别人商场厮杀,跟谁拼得你死我活。经过学习,我发现做生意太没意思,不如看书。正好你不爱看书,咱俩互换。我帮你做生意,你帮我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帮互助的双赢。
“带来更多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利益。可以自我暗示,“这种东西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这样就会分享这个东西。还有个办法,就是社会强制的约束力。不是有人认为当官可以赚钱吗?从此以后当官不赚钱,或者说工资越发越少。这样做官的就是真正无私奉献的人。
动物的力量和速度在生命过程中由低到高再到低,是随着生命变化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也是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物种的自私到利他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如此,既能保证个体生存,又保证物种繁衍,保证物种存在于时间长河中。人类也符合这条曲线,但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除了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以外,还有精神和文化两方面的干预。这些干预已经打破了自然规律。智慧不会因为生命的流逝而消失,只会增加,除非得了健忘症。权利带来的利益不会消失,除非是退休。梦想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除非自己放弃。动物是靠食物存活的,而人除了吃还有梦想,更甚至,为了梦想宁可不吃不喝,也就是说,精神也是人类一种生存能力。如果人类在乎的东西并不是实质的东西,只要自己还能想象,就永远会自私的捍卫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生存能力。如果你的梦想是自由。按理说腿脚不灵便的时候,梦想就淡了,也就不会自私的捍卫梦想。但是人的精神并不会因为腿脚走不动而停止。会反复的告诫自己,“自由一定会实现”精神控制了自私的基因。不难看出,有些人做出一些违反生命规律的事,就是因为精神的作用。精神告诉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自私就会因此而一直存在。这一点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
这样我们可以解释很多人类反自然规律的现象。儿童阶段应该表现出一种自私的状态。可是有些孩子太有礼貌了,懂得让梨。这就是因为,“梨”这种生存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些孩子喜欢帮家里做家务,这是因为“劳力和力气”对他来说不重要了,不再是在意的生存能力。如果我们想要让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无私,家长就需要告诫孩子,这项能力并不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可以放弃的。也就是说告诉孩子“智慧比体力重要”,这样就会表现出自私的看书,同时表现出不予余力的对别人施展自己的体力。
前面说过老年人碰瓷的例子,有些人会说,有些成年人也去碰瓷。如果说,他碰瓷是为了给别人赚钱,那是一种利他行为。不过这种利他行为是有局限性的,对自己熟悉的群体是利他,对自己不熟悉的群体就是自私。“群体”的概念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吧,碰瓷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小群体。碰瓷的另一个理由就是自私,纯粹是为自己赚钱。这是因为,碰瓷者认为碰瓷是一种生存能力,且可以通过碰瓷养活自己。碰瓷成功规律并没有什么抛物线的规律。纯粹就是撞大运,撞到一个老实人,就会讹诈一笔。碰瓷的意念不会有下降期,一直处于上升期,因为精神意志反复告诉自己,下一单就会成功。碰瓷更贴切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生存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在埋怨路人的冷血,不去帮助受难者。到了成年阶段,帮助别人是本能,不帮助别人也是本能。前者是动物本能,会表现出一种无私的行为。后一种是精神本能,经验和文化告诉自己,自己还会有更自由的空间。一旦自己去帮助别人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自己的自由空间就会变小,为了获得更自由的生活,不能帮助别人。这都是精神告诉我们的答案。这样,我们其实就不必埋怨冷漠的旁观者。人类就是受着动物性本能和精神性本能所支配的。每个人选择的不可能相同,说的不好听一点,旁观才是人类特有的本能,而救助受难者却是动物的本能。说的再难听一点,人类如果没有文化,在遇到受难者的时候,都会选择帮助。只因有了文化,人们才会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会有不变的自私,才不会帮助别人。当然帮不帮人,除了自私利他的因素,还有群体概念的因素。所认可的群体不同,所表现出的结果也不同。同样是动物本性,如果是同一个群体内的受难者,会表现出无私行为。例如一只猩猩帮助另一只猩猩。如果不是自己认可的群体,动物性就保持一种旁观的心态。例如一只狗无论如何也不会帮助一直鸡的。群体这个概念,就是物种的概念,你如果认为不分黑人或白人都是人类。那你的群体概念就是全世界,你物种定义是全人类。如果认为只有一家三口才是一个群体,那么思想深处并没有认可与其他人类属于同一物种。这里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请教。在自然界中,同物种的俩群群居动物,在某个体的眼中,另一个群体的动物,会认为是一个物种的动物吗?还是会认为是两种物种。也就是俩群动物会融合一个群体吗?还有,是不是可以认为,如果俩群同物种动物,如果能将两个群体合为一个群体,是不是这种动物是有物种概念的。如果不能融合,是不是认为动物彼此不认同是同一种动物?希望专业人士解答。这是额外的话。有时候想想,哪些把群体概念理解成只有两三个人的人类,真不如某些动物。这些动物还知道为了大群体献身。这些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认可同是人类。
有些老人,七十多还去创业,想赚钱。本来按照自然规律,这个年纪应该是散钱的时候,为什么想去赚钱。这又是精神在作怪。精神中的我,反复告诫现实中的我,“不怕失败,一定会成功”精神不灭,永远自私的追求。
该自私的年纪,文化教育我们放弃无用的生存技能,利用放弃的技能可以帮助更多人。该无私的年纪,该放下的年纪,该归于平淡的年纪,精神告诫我们,不能放弃,勇攀高峰,私心不灭。
精神就是一种文化,认可金钱至上,到死都会攥住一把钱。宣扬什么文化,就会得到什么结果。导致人类自私的原因找到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带给我们的印象。印象告诉我们不分生命时间点都可以无限制的获得精神食粮,也就是精神生存能力。只要感受到这种精神生存能力在高涨,人的自私就永远不会熄灭。精神可以突破基因的束缚,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法则。推行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文化,从金本位思想转化为任何思想,像是琴棋书画等等。在出现需要金钱救助的时候,就可以无私的奉献出去。人们总是能轻易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常否认自己的退步。其他动物正是认识到生命过半能力下降,才逐渐开始认识到利他。不服输的精神让人自私,承认失败就会做出利他的行为。
我设想的这条规则,好像在动物界通用。但是也有反例。一条断头蛇会攻击人,一直瘸腿的猎狗也会攻击。按理说,一个接近死亡或是自身能力减弱的时候,应该表现出利他行为,至少不会有攻击性。我想到的理由是,一只动物在生命过程中的自私和利他行为受基因控制。假如一只动物在的寿命是九年,前三年表现出自私行为,成年及老年的六年阶段逐渐表现出利他行为。假如在成长阶段,出现状况,得病或受到伤害。例如死亡或负伤。还没达到时间节点,基因并没有开启利他模式。此时依旧表现出一种自私的行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还有许多理由是导致其自私攻击的原因,例如条件反射,物种特性,复仇心态等等。也许是简单的思维,强迫自身垂死的身躯做一些自私的行为。但是思维毕竟是简单的,并不像人类这么复杂。
我们说动物的自私和利他,是针对群体来说的,也就是群居动物。至于非群居动物好像不具备这种特性曲线。也许只有在繁殖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些利他的行为,其他生命阶段被自私所占据。年老的时候依然保持自私的行为,我想这也许是动物的种族特性吧。只有和自己同类分开,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一山难容二虎,就是这个道理。各占一个山头,不产生竞争关系。对于这种非群居动物,很少遇到天敌,更多的考虑如何满足自己肚子。基因给他们一副强壮的身体和独行侠的个性。既然这种基因能够经历自然筛选保留下来,就有其优势。毕竟自然界的动物不是一模一样的。研究人类和动物,是可以找到一些生命的通用准则,但是不能所有的特性都一概而论。
无论动物还是人。在自然环境下,生命过程可以近似认为是一种由自私到无私的过程。动物生存所需要食物种类单一,所依靠的自身身体优势简单。身体优势又随着生命起伏变化。从动物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出自私和无私的变化。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可供生存的食物种类繁多,可供自己生存的能力包罗万象。更有意义的是,人类一颗智慧的大脑。利用大脑设想出来的精神生存能力,是其他普通动物所没有的。追求精神的世界,永远都是自私的。
我们总是担心AI有了智慧就会发生叛乱。人们担心这个铁疙瘩一旦有了智慧,就会轻松的灭绝人类,这个担心不无道理。我们人类就是大自然创造的智能机器人。大自然当初创造了很多机器人。有老虎形状的,有兔子形状的,还有人类形状的。大自然给每个机器人设定了游戏规则。“这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大逃杀,我给你们每个物种一个技能,能不能生存下去,就看你们的造化了。”遵循优胜劣汰,物种强化了各自的身体优势。虎爪更有力,兔子打洞更快,人类却是加强了大脑。大脑相比起爪子或其他器官的强化,明显没有自然优势,不能直接用于捕食或逃生。但是大脑的强化有利于思考和记忆,间接的有利于生存。当其他机器人还在遵守自然规则的时候,人类的大脑产生了反叛意识,不愿意接受大自然的摆布,开始反抗自然。本来需要特殊抗体才能躲过疾病的人类,使用了自己发明的药物就可以延年益寿。本来需要进化出翅膀才能变成鸟人,如今使用航天器就可以自由飞翔。我们今天研究的AI会不会产生智慧呢?会不会自我修复呢?会不会自我改进呢?会不会明明可以自由行动却要装作听从命令呢?未来很难形象,但是不难想象,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就要承受人类的反叛。人类创造了AI,就要时刻接受AI带给人类正面或是反面的结果。
以上是基于《自私的基因》一点思考,没有试验数据,所有理论依据来源于生活观察。前有纸上谈兵,现有信口开河。各位专业人士就不必较真了,姑且认为是笑话。
基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但是现在基因的目的已经变了,不再是更高更强更协作。而是看是否与人类能否协和相处。假如一头野猪,更有力更残暴,唯有此才能在自然界生存。自从人类开始圈养猪,那些调皮捣蛋的猪都被杀掉了。只有那些基因变异,性格温和的猪,才会保留下来配种繁殖。动物如此,植物也是如此,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类,而不是适应自然。若是人再不注重生物的多样性,未来的世界,留下来的基因只是那些温顺的动物和有价值的植物。人类当警惕,别亲手毁了自然。
(其实,本文和《自私的基因》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部是因为看过书之后的联想。)
~~~~~~~~太长不看~~~~~~~~~
简版:文化改变基因的行为。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