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一个非独生子女对冲突的看法和体验
我对于冲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极简父母法则》,里面提到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可以更好的应对冲突。
法则59 认识到兄弟姐妹间的争执是正常的
但是,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争执,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让孩子知道应该如何恰当地与别人争吵,他们才能学会如何不和别人发生争吵。
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许你自己就是)长大后更难解决好人际冲突。他们必须要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维持好人际关系,否则就显得太具侵略性,或容易走另一个极端——不够果断。我所见过的那些“天生”的社交高手,也都是从小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
我知道,孩子们(甚至很多成人)其实都不太擅长使用一些小技巧来维持人际关系。那么要学会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和别人起争执。因为争执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做法能让别人愿意与他/她配合,什么做法却不能。
下次孩子再发生争执时(应该不至于让你等太久),你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要觉得自己应该出面平息争吵,否则你就剥夺了孩子们学习必需的生活技能的机会。
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因为我不是独生子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和我弟弟发生严重的冲突,事后我们和好的经过。有一次,我们吵了架,我把门关上了,他把我房间门口挂着的小风筝扯下来弄坏了,我被气哭了,他把坏掉的风筝拿回来给我,我感受到他的愧疚和没有说出口的示好。当时他是个小学生,我是个高中生,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了,我还能够清楚回想起当时的画面和感受。
成长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意味着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我们为各种事情发生争吵:遥控器,食物,电脑……但这些争吵就跟小老虎小狮子们之间的相互打闹,并不会危及生命,在打闹的过程中小狮子们学习如何狩猎,打架。在安全的场域里,我们练习如何争吵,然后和好。
如果你跟一个好朋友发生争吵,你们的友情可能会戛然而止。这也是我们很害怕跟家人以外的人发生冲突的原因。虽然我跟家人有着丰富的冲突经验,在面对外人的时候也并不总是那么自信,因为是不同的场域,不同的关系,冲突的原因也不一样。当我面对跟外人的冲突的时候,依然也会有应激性反应,也会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反应。不过总体来说,我对自己应对冲突的能力,评价是更高的,也更有自信。
以下都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优势,不害怕冲突的情形:
有(冲突)经验 vs 没经验(想象电影《功夫》里的包租婆跟普通人之间的PK)
年长 vs 年幼
社会地位高 vs 社会地位低
我们日常会遇到哪些冲突情形呢?
冲突、争吵、分歧、对峙、反对、嘲讽、攻击、冷战……
当看到这些词汇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部分时候,我们在互联网(特指微信群)上进行的沟通,应该是在「分歧」这个范畴。要进行一场友好、深入的探讨,需要几个前提条件:
1. 一个安全的场域:友好、开放,鼓励有深度的公开探讨,
2. 双方都要避免高应激性的反应。(可能A觉得只是探讨,B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情绪反应)
3. 双方都有意愿、有资源(特别是时间资源)把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入。
4. 共同的目标:当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容易产生误解的情况:
1. 谈话一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匆匆抛出观点以后就离开了。微信群中很多聊天都是见缝插针型的碎片式沟通,会产生很多误解一点也不奇怪。
2. 不能够自如的表达好奇、不同意,比如语气控制、表情包的不当使用。
3. 因为对方的表达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进入了「战或逃」:我感觉被冒犯 / 我不想跟你聊了。
4. 因为是在群聊中,想到有很多人会看到,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有时候,转私聊其实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建立连接的方法~)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转念一想,就会发现很多沟通其实没有必要,就不想跟对方聊那么多了:我保留自己的观点,但不想继续讨论了。
但秉承着有始有终的原则,建议跟对方清楚表明结束的意愿:这个话题我很想继续深聊,但因为xxx 的原因暂时不能继续聊了,希望以后我们有机会再深入讨论。
在学习教练之前,我觉得批评的出发点是爱,
学习了教练以后,我学会了如何不去评判,不把礼物强行塞给对方~
不评判自己,不评判别人,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