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一支庞大队伍正缓缓前行,旌旗蔽日,万戈指天!这是秦帝国最高统治者秦始皇嬴政第三次东出函谷,巡视天下。
嬴政端坐于象征天子规格六匹马所驾车内,双目微闭,正思索着如何治理他开创的这个庞大帝国。突然,一声巨响打断了他的思绪,接着便是慌乱的惊叫声,“抓刺客”、“保护皇帝”……一番嘈杂之后,侍卫来到嬴政所坐车驾前,“皇帝陛下,刺客用大铁锤砸中一辆马车后逃逸,属下已命人追捕,现四下已然安全。”听完汇报,嬴政面色铁青,缓缓走出车驾,不远处一辆与自己座驾相同的马车已经被巨大铁锤完全毁坏,倘若自己今日在此车内,或许已命丧当场。嬴政愤怒了,当即下令全国范围缉拿刺客。
这不是嬴政第一次经历刺杀事件了,荆轲、高渐离,都曾尝试要取自己性命。嬴政不明白,为何天下会有这么多人都想自己死?
导演这次刺杀事件之人便是后来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个被汉高祖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谋超群之人。会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让一个如此机敏睿智之人,居然干出此等匹夫之勇之事?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3年前,公元前221年,当秦军开进齐国都城临淄,当齐王田健将象征君主权利的传国玉玺双手交给秦军主将王贲之时,历时十年秦灭六国的战争宣告结束,这一年嬴政39岁,他终于完成了几代秦君之夙愿,秦国一统天下。
平定天下的盖世伟业并没有让嬴政忘乎所以,他知道,秦之所以能够扫平天下,是依靠商鞅所开创战时国家体制,在这个体制下,秦国锻造了一支虎狼之师,席卷六国。嬴政迷信这套体制,并深信它能够使秦帝国继续走向强大,但同时他也知道,军事征服并不是真正统一,只有文化、思想上也能统一,天下才会真正走向一统。
不得不佩服嬴政作为一个政治家眼光之敏锐,他一下子就找到问题关键所在。就在统一后不久,嬴政便诏令天下,邀请关东六国士子齐聚咸阳,并为此在中央设立博士一职,他希望这些关东士子博士能够为在帝国治理上献言献策,贡献力量。
不得不说嬴政出发点是好的,态度也是诚恳的。但他很快发现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罢了,关东士子并不愿意与他合作,甚至是抵触。嬴政有些愤怒,但更多是伤心,他不明白自己一腔热情为何换不来这些士子的心呢。嬴政强压住心中怒火,仍旧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们,他相信自己一片真情定能感化这些东方士子。
然而嬴政或许不知道这些东方士子不合作的真正原因。
秦国从来都不是文化大国,即使在思想文化最为绚烂的春秋时代,秦国也没有产生一位思想大师、文化巨匠,这与东方六国在文化上人才喷涌、百家争鸣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力在短期一跃而成为天下最强,但文化方面还是不能跟东方六国相媲美,这使得东方六国士子一直以来都看不起秦国文化。当他们引以为傲的文明之地却轻而易举被秦国铁骑征服后,可以想象这些东方士子会有多么的不服气!
秦国能够崛起并最终吞并六国离不开商鞅变法,相对于魏、楚、韩等国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无疑是最为彻底,这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秦抛弃分封制,采用郡县制。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郡县制的确是代表政治制度发展方向的,然而从当时历史环境来看,郡县制却也摧毁了卿大夫们世卿世禄的经济根基。这些东方士子再也没有贵族头衔,只是一介平民,与之前为他们服务之人成为同等身份,没有了贵族特权。而更槽糕的是身份缺失更使他们失去了原本靠分封所能获得的经济来源。身份、特权、经济来源都与之前天壤之别,这时的东方士子就不仅仅是不服气了,他们对秦帝国已然是愤怒、憎恨!他们迫切希望回到从前,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早在嬴政尚未完全统一天下的213年,博士淳于越就建议重启分封,嬴政没有答应。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嬴政清楚看到,只有郡县制才能造就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他希望秦帝国能够永远强盛,能够成为震铄古今的大帝国。不过很可惜,嬴政的宏图大志东方士子们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想拿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分道扬镳不可避免!
公元前218年,秦统一后第三年,嬴政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嬴政希望通过这种祭告天地的仪式来告诉世人、告诉东方士子,他建立了一个怎样伟大的国家,他开创了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
这一次,嬴政又失望了。根据《史记》记载,在即将准备封禅大典之时,嬴政向这些东方士子征集具体仪式,而士子们告诉他,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祭祀形式。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简单形制,与自己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下,开创万世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嬴政明白了,这些东方士子并不希望自己向天地昭告丰功伟业,他们只想看笑话。嬴政强压心中怒火,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登泰山封禅。不料下山之时却遇到风雨,而听到始皇帝遭遇风雨的东方士子则幸灾乐祸,冷嘲热讽,似乎在说嬴政为无德之君,强行封禅之事,必不得上天庇佑。
嬴政彻底被激怒了,一直以来自己近乎谦卑的态度,却仍然融化不了这群东方士子冰冷的心。嬴政终于失去了最后一点耐心,重新祭起法家大棒,直接指向他曾经倾羡的中原文化和多次试图拉拢的东方士子。
公元前213年,嬴政下诏,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私藏《诗》、《书》等也须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之人要以官吏为师。接着第二年,嬴政针对一些方士、儒生对自己的恶意诽谤,下令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
这是嬴政在一次次寻求东方士子的支持与合作失败之后的极端举措。焚书坑儒之后,嬴政与东方士子彻底决裂,嬴政对东方各国文化从一开始的包容变成了最终的文化专制,而对于东方士子来说,恢复旧制,拿回贵族身份、重新获取经济地位的妄想也最终破灭。
虽然利用强权血腥镇压了这些东方士子,但是嬴政内心是痛苦的,他耗尽心力建立起的秦帝国,本该是天下归心,四夷宾服,但最终却连六国士子之心都收服不了。嬴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落寞,于是,他开始大兴土木,发动对外战争,他要穷尽人力之所能,来证明自己的秦帝国是何等伟大,来填补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寂内心。
公元前214年,嬴政攻占岭南,整个岭南第一次成为中原王朝领土。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嬴政共动用50万大军才最终拿下。
公元前213年,嬴政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直至秦帝国灭亡,这场战争都没有结束。
公元前212年,嬴政下令在咸阳近郊修建阿房宫,如果建成,这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浩大的宫殿群,很可惜,直到秦帝国灭亡这项工程都未完工。
再加上秦始皇陵、万里长城、秦直道,这一项项浩大工程在帝国版图上同时进行。古往今来,只有朕的秦帝国才能做成这样的事情,至少,嬴政当时是这么想的。
战争胜利,领土扩张,浩大工程纷纷开建,嬴政孤寂的内心稍稍获得一丝安慰。朕要让这些东方士子看看,没有你们,朕一样可以成就伟大事业,朕一样可以建立起万世不朽的秦帝国。在嬴政陶醉于自己开创的万世不朽功勋之时,他或许不知道,为了成就自己伟大帝王的梦想,为了成就秦帝国万世不拔的基业同时,他也将秦帝国民力一点点消耗殆尽,表面强大的帝国已如同万丈危楼,摇摇欲坠。
公元前209年,在嬴政死后一年,大泽乡,一个叫陈胜的人揭竿而起,很快星星之火便作燎原之势,各地反秦势力纷纷兴起,几个月后,曾经被灭东方各国后裔纷纷复国,此时,距嬴政扫灭六国还不到12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关中,占领秦都咸阳,秦亡!从公元前211年嬴政攻灭六国算起,秦帝国历时仅15年。当年东郡坠落一颗陨石,东方士子偷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于其上,引得嬴政大怒,如今却不幸被言中了!
这是嬴政的悲哀,但更不幸的还没有结束。
经过了焚书坑儒,嬴政与之决裂的东方士子,虽然在政治上已经很难影响嬴政,或者说与嬴政对抗,但这群人大部分都是前秦贵族,他们是掌握知识文化那群人,换句话说这群人掌握了舆论走向,于是,一个关于嬴政身世之谜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
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嬴政生父为吕不韦 ,而且嬴政生母赵姬在后宫淫乱,与假宦官禹嫪毐私通,还生下两子。如果将这个故事译为现代语言来说,便是嬴政是一个淫荡的女人生下的野种,何其恶毒!而且这种恶意中伤之言司马迁居然堂而皇之地写进《史记》,可见到了汉代,这种粗秽之言已经天下尽知,甚至以假乱真了。
嬴政大概没有想到自己能被编排至此吧。
再说秦法!
历史上对于秦帝国二世而亡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秦帝国的严刑峻法。嬴政穷尽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揭竿而起。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对于秦法是否如史书上所载那样极尽苛责呢?如果真如史书所言秦法为苦民之法,那秦国又何以能够迅速崛起,统一天下?
《史记》记载大泽乡起义之时,陈胜曾言,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
但根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简》所记载关于秦徭役误期法律规定写到:为朝廷征发徭役……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睡虎地秦简》是记载嬴政时期秦国法律,但实际法律与陈胜之言相距甚远。
如果不是二世皇帝更改了秦法那边是东方士子们制造舆论,夸大秦法严酷。对于笔者而言,更愿意相信后者,从二世皇帝登基到起义爆发,不过几个月时间,他应该还没有时间来修改秦法吧,即使修改了,以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也不可能这么快传遍全国,影响到最底层人民。
再说张良
张良出身韩国,其祖父、父亲任过韩国五代国君之相,这是一个典型先秦勋贵家族,张良从出生便头顶贵族光环。然而嬴政灭亡韩国,张良从人人敬羡的贵族一下子沦落为毫无身份、特权的平民,这种落差是很巨大的,这种痛是很强烈的,这种恨也是很刻骨的。因而他散尽家财,寻求义士,刺杀嬴政。
张良只是秦灭六国之后东方贵族士子的一个缩影,在关东六国故土之上,如同张良这种遭遇之士子比比皆是,他们都在利用各种手段报复着嬴政,报复着让他们失去一切的秦帝国。根据现今出土的一些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各地小范围、小规模冲突不断,这些反抗背后站着的都是东方士子的身影。
秦帝国终于轰然倒下了,仅仅存在了15年!对于嬴政来说,这个结局似乎过于残忍,虽然他已经不知道了,但笔者仍然为嬴政感到惋惜!
嬴政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一手建立起统一的秦帝国,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他废分封,行郡县,他创建皇帝称号,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他的政治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但伟大的人物多是孤独的,他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当时这些号称饱学之士的东方士子支持,他只能孤独的默默前行!
他也是悲情的,为了证明自己伟大和正确,他年年征伐,大兴土木,以至民力耗尽,百姓水深火热,最终将自己一手创建之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同时也是悲哀的,他生前生后都要承受他的政敌们对他的恶意中伤,甚至连他的长相都被说成是“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这就是嬴政,生前孤独前行,生后骂名滚滚!
悲哀乎?悲情乎?
笔者言:尽管史书对嬴政有诸多非议,但仍然不能抹杀嬴政的功绩。嬴政的悲情来源于时代使然,在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总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既有传统,嬴政与东方士子的矛盾正来源于此。遥想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失败,个中原因莫不如此!新制度推行需要时间,即使在旧贵族最为薄弱之秦国,商鞅也用时二十余载变法方可大成,而且还是有其先祖孝公无保留之支持。嬴政应该给予这些士子多些时间,更应该给自己及多一些时间,也许嬴政感觉时不我待,也许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他选择了急于求成,从包容走向极端专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也连带秦二世而亡!
本文作者:历史笔者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lenowanglia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