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人人渴望的聪明娃,一方面他们极易迷醉在天生聪明这顶帽子上,相对顺利的人生会给他们一种错觉,不能失败,败了就笨了。人们常见的那种小时好好,大时了了就有一部分原因在这里。为了避免失败,只好不干了,这样还能落得一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的名头。
要说笨,对国人来说可太难接受了。另一个方面,“捷径学习”在低年级学习难度和容量上级别都比较低的时候,容易实现,但是到了高年级,比如初二的时候,大部分省时高效的“聪明”,可就不顶事了,也得压下身子,苦学苦干。但聪明人呀,那里还能受得了这个苦,从意志力上来讲,偏偏就薄弱了一点,所以就有了伤仲永的故事。
有人可能会说,那些天才都是从小就与众不同,长大了就成了宗师级的人物,这怎么讲,这样的人绝对有,只是太少了。他们能从别人的经验中看到核心所在,轻易就能化归到自己学习模式当中。他们是真正能够站到前人肩膀上的人。
再说回笨小孩,其特点就在于慢,反应慢,记得慢,写得慢,学得慢,这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往往是走的“旅程学习”的路子,要用别人两倍多的时间精力去试错,还要消耗精力抗住自己怀疑和自己贬低的情绪,但在讲究高效课堂的今天,谁会给他们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呢?如果遇到有耐心的师长还好,能鼓励和陪伴他渡过这段漫长的入门阶段,发挥长处,打牢道心,以后会越走越顺利。如果遇到急功近利的家长,再来个追求成绩的师长,很容易成为班级里惶惶然自我放弃的对象。
另一部分人,因为走的慢,所以走得稳,掌握了庞大的知识案例,磨炼出了耐心和坚定,走近了学科体系和学习方法的真相,厚积薄发中融会贯通,有了别样的收获,变得聪明起来。当然,这样的人也不太多。
所以从成长角度看,聪明娃与笨小孩都有机会,谁也别看不起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