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12月。2017年又到了尾声。朋友圈里的人儿们都在感慨着时光如梭,默默盘算着自己又要倒下多少个flag,但又期待着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里能有奇迹发生,把摇摇欲坠的flag重新立起来。
早上的时候我给几个要好的同学发了息,“嘻嘻又到了12月了哦”,恶搞似的提醒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deadline以及2017年的flag。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倒下的最多的flag就是“2017年要瘦**斤”。我扔掉手机,想起来自己在年初的时候也立下了这样的一个目标,捏捏肚子上的肉,长叹一声,看来今年这个计划也是失败的。
这群愁眉苦脸的人儿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你要相信,你根本减不掉身上的任何一块肥肉。”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来自大洋彼岸的科学研究表明,所有节食减肥的人,最终长时间内(大于等于四年)的体重都会恢复到节食以前。
高中的一个朋友阿镜在2017年刚开始的时候花了三个月节食减肥,瘦了20斤,然后又用了半年时间胖了回去。我们就这样看着她的身体,像装了气球一样迅速地放了气再充了回去,也亲耳听闻了她身边的追求者,从一茬又一茬收也收不完,到胖回去之后跟闹旱灾似的颗粒无收。
郑渊洁说,美女总是有很多机会,但是人生中的陷阱也比一般人多。说的大概就是瘦成美女的阿镜。现在好了,肥肉帮她填补了那些陷阱,只看脸的追求者们终于散开了。
我问她,2018年还要再循环一遍吗?没有任何间隔地收到了她的回复:“才不要,减肥太痛苦了,我现在开心着呢。”
从小,奶奶就担心我会长成“柏油桶”,路边矮矮胖胖圆圆的那种,所以就吃了各种各样的钙片各种各样的壮骨产品。我从来都是不负众望的人,终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觉醒了开始拔节似的长高,至少没有矮矮这一项了。至于横向发展,从来都是听天由命,偶尔会跟命运抗争一下嚷嚷两句减肥的口号。
暑假在家的时候,我爸总是一点也不吝啬他的嫌弃之情,“看看你的脸圆成什么样子了”,“再胖下去眼睛都没啦”,我总是很不服气地捏捏自己的脸告诉他,“这是婴儿肥知道吗?!天生的减不掉的!”
话是这样说,但看见周边明明跟我差不多高的小姐姐们,因为瘦显得格外高挑,还是有点羡慕嫉妒,所以我一咬牙一跺脚,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减肥大军。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去跑步打卡,早晚会做各种各样的健身运动,直把自己折腾的大汗淋漓,暗暗希望自己能朝“红酒瓶”的形状发展。只是,我爱吃甜食饭量也大,没有毅力做任何节食,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运动上。我就这样每天跑一个小时地连续跑了一个月,体重没什么显著的变化,小腿却变粗了不少。
至此之后,我对“跑步的背叛”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了荞麦(一个不太知名的女作家)的一段话:“或许更多的运动最终会导致瘦,但瘦并不是跑步的必然结果。因为身体机能的区别,每个人跑步的结果根本无法预料。或许变胖,或许变瘦,或许腿细,或许腿粗,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带来任何承诺。”
这好歹给了我一点心理安慰,至少我不是一个特例,那就也不算是太惨。
当然,靠节食瘦下来的人也不少。我一个高中同学,大一一年瘦了40kg+,虽然瘦这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重基数大,但也真的是让我非常佩服了。最重要的是,他减肥也一直没有反弹。
可是他跟我说,现在他有时候看见好吃的两眼放光,还是会条件反射般地摇摇头克制自己,看见喜欢的女孩的时候还是会不自信,他似乎依然忘了自己如今已经是个帅气的瘦子了。
也许,决定我们怎么看待、如何应对、怎样行动的并不是真正的胖瘦,而是那些“隐形的肥肉”,是住在我们心里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与外在无关。我见过很有自信的微胖女孩,总觉得自己前凸后翘,身材超好(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更多的是,瘦成闪电的女孩仍然觉得自己是胖子,习惯性地喊着减肥,而肥胖的男孩仿佛惯性一样停不下来的往嘴里塞食物。
更多的时候,减肥其实代表着改变习惯。每一块肥肉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一个习惯。手臂上这块,是我每到冬天就龇牙咧嘴的吃火锅;腰上那块,是我一口气吃下一整盘妈妈做的豆豉排骨;还有腿上这块,是我喜欢在夏天的晚上约朋友一起撸串吃烧烤。
如果我改掉这些习惯,大概我的肥肉会少一些吧,但是啊,我舍不得放弃这些习惯。我喜欢在哆哆嗦嗦了一天之后,走进热气腾腾的火锅店爽快地吃一顿火锅,我也喜欢妈妈看到我爱吃她做的排骨时露出的笑容,我喜欢和朋友们吹着夏夜的风天南地北地聊。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上海的闺阁小姐们追求的时尚,“她们追随潮流是照本宣科,不发表个人见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盘信托的。她们没有创造发明的才能,也没有独立自由的个性,但她们是勤恳老实,忠心耿耿,亦步亦趋的。她们无怨无艾地把时代精神被挂在身上,可说是这城市的宣言一样的。”
以前的时尚是这样,现在也仍然一样。人人都想瘦,想有马甲线,想有六块腹肌,可是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才是好看的呢?
我们都不过是亦步亦趋的潮流追随者罢了,没有个性也不会创造。
网友评论